摘要:蒙古族小學現在使用的蒙古文小學數學教科書是直接翻譯漢文小學數學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而成。教科書呈現的有些問題情境不符合蒙古族小學生的生活實際,但蒙語授課的教師通過對小學數學教材的改造、創新,結合自己民族的生活實際、民族優秀文化設計出一堂好課。一堂好課的前提是教學導入設計適合蒙古族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身心發展特點,與新舊知識有一定的邏輯。這樣,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而,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將根據課的類型探討蒙古族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導入的特點。
關鍵詞:蒙古族;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導入;特點
一、 蒙古族小學數學教學情境導入的特點
在教育學中,根據教學的任務,把課分為新授課、鞏固課、技能課和檢查課,不同的課有不同的導入方式,不管采用哪種導入方法,都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喚醒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的情緒,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同的漢授教師授不同的課,教學能體現不同的導入特點,同樣蒙古族小學教師也能體現出他們自己的教學導入特點。
(一) 蒙古族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情境導入的特點
教授新授課時,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一般用講授法來教學的。講授法是教師以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教學方式。講授法能向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但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教學導入環節的精心設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把學生逐步引入數學課堂教學的主題,使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來。這樣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師在教授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一)》的內容——軸對稱圖形的時候,蒙授教師結合蒙古族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傳統的民族文化對教科書呈現的問題情境進行創新、改造并符合蒙古族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教學導入環節,例如,教師教授軸對稱圖形內容時,在導入環節中用課件出示蒙古族軸對稱的傳統圖案,這些圖案是蒙古族學生在生活中常見到的,是比較熟悉的,這樣很容易激發蒙古族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教學參與意識,使他們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
蒙古族傳統圖案
(二) 蒙古族小學數學鞏固課教學情景導入的特點
鞏固課是教師傳授新知識后,進行復習鞏固,目的是使學生對上節課所教的知識消化理解,掌握并應用。沒有鞏固,就不能發展記憶,不能形成技能、技巧,更不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鞏固課的教學導入也是必要的。例如,教師上一年級上冊《10以內的加法》的內容進一步鞏固時,需要精心的設計情景導入。因為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所以有的蒙古族教師先讓學生們玩嘎拉哈游戲(每兩個學生為一組,分給每個人3個嘎拉哈,贏者提出10以內的加法算式,讓輸者回答并說出自己的算法。如果輸者回答正確,輸者提出10以內的加法算式,再讓贏者回答并說出自己的算法。)嘎拉哈是蒙古族學生經常玩的游戲,他們比較熟悉。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
嘎拉哈
(三) 蒙古族小學數學技能課教學情景導入的特點
小學數學中的技能課多屬是練習課,這種類型的課主要是使學生在已經獲得知識的基礎上,形成技能技巧。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也會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例如,教師上《4的乘法口訣》的練習課時,教師先跟學生們談話(老師說:你們喜歡騎馬嗎?學生說:喜歡。老師說:那我們一起來騎馬吧!用課件出示4匹馬的圖片,每匹馬上能坐4個人,讓學生們編4的乘法口訣。)。對蒙古人來說,馬是他們的朋友。學生是對馬最熟悉不過了,他們容易接受,有助于他們更好的理解數學內容,從而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愛好和興趣。
(四) 蒙古族小學數學檢查課教學情景導入的特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教完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內容后,對學生掌握的知識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檢查。這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掌握、鞏固知識并運用所學的知識技能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例如,教師對學生學習《一位數乘多位數的筆算》內容的掌握程度進行檢查(口答)時,老師先給學生們展示三種蒙古包的圖片,讓學生們猜一猜每座蒙古包里能坐下多少個小朋友,然后問這樣的三座蒙古包里一共能坐下多少個小朋友?最后讓學生們說一說乘法豎式,計算算理。蒙古包是蒙古族學生的家,這個家給他們溫暖、快樂和回憶,對這個家的每一角落他們最熟悉的,這樣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們自然而然的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而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應用所學的知識經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 總結與反思
包頭市兩所蒙古族小學使用的蒙古文小學數學教科書是漢文小學數學教科書的翻譯本,在這種條件下一些蒙古族小學數學教師還帶著本民族的特點進行教學情境導入。他們進行教學情境導入的時候,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蒙古包、馬、羊等)或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蒙古族數學史、蒙古族傳統圖案、蒙古族的歷史),為蒙古族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以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包頭市蒙古族小學的大部分數學老師都按照數學教科書的情境導入教學,老師們很少用本民族文化特點來創設情境。教科書中的有些情境是蒙古族牧區的學生不熟悉的,比如,教授《平移》的時候,教科書呈現的情境是觀光梯上下滑的情境,城市里的孩子比較熟悉的,而牧區的孩子不知道那是什么?如果蒙古族的數學教師們結合蒙古族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展示蒙古族的傳統圖案來導入,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意識到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奧妙之處。教育必須反映本民族的精神、傳統和特點。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民族性,就等于沒有靈魂的身體。
參考文獻:
[1]包玉蘭.蒙古文小學數學教科書發展史研究(1947~2010)[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2.
[2]代欽.蒙古包結構的數學性思考[J].載自《2010中國·第七屆草原文化百家論壇》.
[3]代欽,王振祿.論蒙古包結構的數學原理與數學美學思想[J].內蒙古師范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2008.
作者簡介:
格日樂,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