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針對班級的實際教學情況選擇教學方法,并且將化學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化學知識專業化向著生活化的轉化,降低學生課堂聽講的難度。因此,以下內容中我將結合素質教育所提出的教學模式談談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設置。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方法探究
眾所周知,過去幾十年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的教育教學體制是應試教育,學校教育基本圍繞理論知識傳輸展開,所以在課堂教學上,一方面,我們忽視了學生的聽課感受,通過灌輸、說教為主的方式,大量地進行理論知識的傳輸,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在各階段的考試中取得較高的成績;另一方面,我們忽視了知識傳輸有效性的提高,這里所說的有效性并不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什么,學到了多少,而是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內容有多少能夠真正地掌握吸收,并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去。就以化學這門學科為例,其所包含的知識和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日常生活中簡單的“醋除水垢”“酒精燃燒”等化學現象,還是工業、軍事、制藥等行業中涉及的復雜的化學知識內容,就在人們身邊,關系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但是我們在以往的化學教學過程中,很少涉及這些內容,往往是按照課本照本宣科,結合考試重點讓學生重復的做題、背誦公式等,這樣不僅造成教學效率提高緩慢的結果,還容易讓學生因為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乏味而對化學這門學科產生厭棄心理,不想學,更沒興趣學習。
素質教育教學體制實施以來,對于學校教育教學的要求和目標進行了重新的定位和調整,尤其是針對化學這一類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來說,課堂教學要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并重,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促進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能力的提高。在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強調“學生為主”“教師引導”“教學合一”等新型的教學理念,并且和教學實際相結合催生出啟發式、分層次、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形式的豐富性,展現學科魅力確實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教學方法雖然包羅萬象,但是對于不同的學科來說,因為知識特點的不同不一定適用于全部的教學方法,那么,作為一名化學教師來說,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的就是結合學科知識特點,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選擇合適的那幾種,然后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進行有必要的變形和改革,從而讓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契合度更高,真正促進班級日常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 理論教學
對于學校教育來說,本質上就是以教師為媒介進行知識最高效的傳輸。因為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匯聚了無數的知識文明成果。雖然現代教育中對于知識進行了劃分,如我們教育過程中的語數外、理化生等學科,但對于個人即使選擇一門科目進行研究,窮盡一生也不可能通過親身實踐做到知識的一一掌握,所以學校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采取間接經驗傳輸的方式進行知識最高效的傳承,從而保證一代代的人類能夠在生命存續過程中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學習。
(一) 啟發式教學塑造學生化學思維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即使是高中階段也有很多學生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學科思維,知識的學習呈現散亂性,學生在課堂聽講過程中也就習慣于完全跟著教師的思維走,而不會主動思考。就以高中化學這門學科為例,作為一門注重問題解決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通過例題、定理和公式等讓學生明白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方式,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高中生還不知道怎么學習化學,更沒有建立起相應的系統性知識學習思維,往往是教師講哪個知識點,學生就學習哪個知識點,不會去主動探求知識之間的連貫性和關聯性,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在化學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知識點都呈現出零碎化狀態,學生學得累,忘得也快,如此惡性循環也就逐漸讓學生失去對于化學學科的積極性,只剩下退縮心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從最普遍的理論課堂入手,通過啟發式教學模式來塑造學生的整體性思維。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經驗做好新舊知識的鏈接。尤其是在講解新知識之前,我們可以帶領學生先進行學過知識內容的復習,復習的范圍不局限于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只要是和新知識有關聯的內容都可以涉及,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重新鞏固學過的相關內容,而且也會在思維方面形成知識連貫性體系,進而為知識的自然過渡做好鋪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就不會如單獨學習新知識那樣感受到更多的陌生感和難度。其次,在知識講解過程中我們可以不間斷地進行知識點的提問,讓學生在知識聽講過程中不僅僅是動用聽力,更動用大腦,邊聽邊思考,促進思維網絡的形成,將每節課所學習的新知識融入化學思維這張大網中,從而在遇到問題時學會多面思維,多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問題解決的多樣性。
(二) 學生主導與教師引導結合,促進學生課堂互動積極性
素質教育一直強調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實現自主學習。但從高中化學來看,即使學生經過高中階段的知識累積有了一定的自學基礎,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舊很難達到自主學習的程度。因為相對于初中化學來說,高中化學在知識設置方面更具專業性,學生學習難度有了更大的提高,所以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相對于語文、歷史等文學性學科來說,學生依舊需要教師引導甚至是主導課堂,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最為高效地運轉。
首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例題本身給學生講解清楚思路和方法,并在講解過程中通過隨機的提問和學生進行互動,當然這種互動并不一定需要學生站起來作答,目的就是在于通過問題引導班級大部分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跟上教學進度。例如在講解“化學方法分離和提純物質”時,我們可以根據步驟進行演示操作,操作過程中和學生交流注意事項,這樣更能夠通過交流保證學生思維的集中性;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教學重點設置問題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這種交流一般是有目的性、有計劃性的。
二、 實驗教學
對于化學這門學科來說,知識的實用性和專業性較強,并且理論知識教學的主要目的也是為學生未來進入社會,將化學知識應用于具體的生產實踐中做準備。因此,素質教育教學體制下,重點強調化學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兼顧性,尤其是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 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長久的應試教育體制下,中國學生普遍習慣于做一個傾聽者,而不是知識的探索者,在學習過程中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習慣于跟著教師的步驟走,缺乏自助思維的意識能力。尤其是高中階段,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教師和學生不自覺的會將教與學的重點放到理論知識方面,對于實驗教學往往是能省則省,甚至直接忽略,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有機會將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應用,也就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了,所以在新時期,高中化學的實驗教學方面,我們要通過探究式教學模式來逐漸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
實驗課程往往是設立在新知識講解之后,實驗的內容基本是前一節或者幾節課堂上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所以通過實驗教學來印證所學理論知識時,學生或多或少會產生疑問,發現新的問題。例如實驗反應和課本所說不一致等,這樣一方面可以給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離開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之后,能夠主動通過自身的能力進行問題的思考和解答;另一方面,也是逐步鍛煉學生遇到問題時多方面思考,靈活運用所學公式、定理等知識,培養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
(二) 課堂討論式教學,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
未來社會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通常不會像學習中的問題那樣一板一眼,有明顯的規律可循,那么就需要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做到結合集體的力量,甚至動用查找資料等工具。我們在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討論式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高中階段的化學實驗一般涉及的步驟比較復雜,所以一個人完成時間長,最合適的方式就是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小組由學生自愿組成,那么在討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布置一定的實驗任務,讓學生以團隊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索,在此過程中學生會分工查找資料,進行問題討論等,從而多重思維的交流過程中激發出新的火花,另外還能讓學生從他人那里獲得學習方法和思維角度的啟發,逐步從實驗探究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總之,對于高中化學教學來說,教師要做到兼顧理論和實驗兩個方面,結合班級教學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兵.高中化學教學方法[J].讀寫算:教師版,2015(39):140.
[2]蔡建民.淺談新課改下高中化學教學方法的轉變[J].教育科學:全文版:00198.
[3]秦紅丹.高中化學教學的教學方法淺析[J].教育科學:全文版:00014.
作者簡介:
連黎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