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龍 黃濤
摘 要: 輔導員是一個輔之以情、導之以行、圓之以夢的職業。情在溝通里,行在生活中,夢在千日里,輔導員作為育人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均會對學生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輔導員應該從思想上正其心,工作上正其行,學習上正其學,生活上正其義,不斷開闊視野,謀劃人生格局,提升職業境界,這樣才能更好地、積極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青春的領路人。
關鍵詞: 新時代 高校輔導員 內涵
2017年教育部發布新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工作要求、工作職責、基本條件等內容,為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發展、職業化成長、提供了政策保障,指明了發展方向。教育作為一項育人的事業,區別于社會上眾多行業的特質便是心靈的啟迪、思想的交流,輔導員作為基層教育工作者,有特定的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
一、輔導員在思想上要清本溯源正其心
所謂的心是指輔導員的心性,一個人心性的成熟,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一個人在自身閱歷的基礎上不斷進行自我省思的結果。所謂正心是指不受各種情緒的左右,始終保持認知的中正。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教書育人的實踐者,其心性成熟水平,會在其施教過程中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輔導員會與周圍環境互動,外界環境也會產生各種誘惑,這些或大或小的誘惑常常讓人無法對事物保持客觀理性認識,以致魯莽行事。輔導員作為社會人,無法生活在沒有外界誘惑的真空社會里,這要求輔導員的心性能隨著個體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簡要概括,也是他心性發展的歷程。結合輔導員的具體工作,輔導員需要在理想信念、政治覺悟、道德品質等方面有健康、正確、向上的認識。
輔導員作為直接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需要堅定理想信念,需要清本溯源正心。對照要求,輔導員應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高自身的黨性修養,加強基本理論學習,擺正自己的心態,端正自己的信念,真正做到思想上跟黨走。心正才能確保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正確性,才能在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基礎上,用唯物史觀武裝自己的頭腦,用辯證法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的前提下,與學生接觸、交流的過程中用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才能發展積極優秀的學生向黨組織靠攏,才能為黨和國家建設、改革、發展的事業貢獻力量。
二、輔導員在工作上要務實肯干正其行
所謂的行是指輔導員的行為,一個人的行為是主體內在世界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因為輔導員職業的特殊性在于其育人的不可逆性、政治性、高尚性,這就規定了輔導員的學問、言行、道德等要比同類職業要求高。人們能接受崗位工人的粗心失誤,卻無法接受教師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我們能接受企業老板的冷酷無情,卻無法接受輔導員的冷言冷語,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內在要求決定的。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輔導員作為教育工作者,是學生的榜樣,其言行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
輔導員的工作千頭萬緒,大到學生生病住院、出國交流、畢業就業,小到學生一次請假,一條微信,一次咨詢,都需要輔導員處理好、解決好。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最多也最密切,也最了解學生學習上的困惑、生活上的煩惱、工作中的遭遇和成長中的需求,了解學生的不易才能在組織、開展團學工作中有的放矢,服務到學生心坎里。輔導員在工作中務實肯干,為學生著想,為學生謀利,將學生工作落到實處,就是對學生務實肯干的一種教育。如果只是紙上談兵而不真抓實干,那么再美好的夢想也不可能成真,再美好的育人目標都將落空。輔導員既要是夢想家又要是實干家,既要胸懷理想又要腳踏實地,把學生工作做扎實,一步一個腳印地朝著夢想奮進。如同學生成長一樣,需要每天進步一點點,需要每月成長一點點,學生需要做到,輔導員同樣如此。輔導員要言傳身教,把“有言之教”與“無言之教”結合起來。孟子非常重視教育者的品德修養,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教者必以正。”王夫之:“師弟子者以道相交而為人倫之一,故言必正言,行必正行,教必正教,相扶以正。”有言之教在說理,在提高人的道德認識;無言之教在示范,是指導行為的方法。輔導員身教的示范,對學生有重要的感化作用,在具體的學生工作中應以自己合乎道德規范的行為給學生做出榜樣。
三、輔導員在學習上要勤問多思正其學
所謂的學是指輔導員的學識,它是輔導員履行社會職責的基本前提,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如果輔導員沒有淵博的知識,沒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學問,不能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學生思想工作的開展就必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之憂也。”“可與言終日而不倦者,其唯學乎!”習近平總書記號召青年,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故作為一名輔導員,需加強學習,向領導學習,向同事學習,向學生學習,向書本學習,這才能深刻體會“學,然后知不足”的內涵。
在學習內容方面,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輔導員做好各項工作的看家本領。要通過堅持不懈地學習,學會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和解決問題,堅定理想信念,與學生一起成長。其次,要認真學習學校文化,在不斷學習“一訓三風”即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的基礎上領悟其精神實質,以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為例,這就需要在不斷學習誠信、金融、校友“三維文化”的基礎上思考其實踐意義,不僅是身份上的金院人,更是精神上的金院人。還要結合輔導員工作需要學習哲學、心理學、管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化、專業化水平。學習是人生成長之梯,這需要多請教、多讀書、多思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積日月以至千日。
四、輔導員在生活上要敢于擔當正其義
所謂的義是指輔導員的道義,道義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作為對人行為的約束、規范,是維系和調整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準則。《易經系辭上》載:“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闡釋。義是事之“宜”即應該,人在社會中的義務,其形式的本質就是他們的“應該”因為這些都是應該做的事。工作之外還有生活,在生活中輔導員應該擔當社會的責任。毛澤東同志曾說:“人活著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這“一點精神”在我理解來就是道義,道義是身無分文,心憂天下,是富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省,是一種責任感,是一種人文關懷,是一種對他人、對自己負責的人生追求。
弘揚中國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加強道德教育和實踐,提升思想道德素質,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輔導員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擔當一名輔導員肩上應有的責任和義務,不辜負輔導員黨員的身份,也不辜負入黨時的初衷。教育作為社會發展中的一項事業,是有獨立精神的。輔導員不能不了解社會,也不是不懂世俗規則,而是出于輔導員的道義勇于擔當社會的責任。這種擔當是心甘情愿的,正如孟子講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之樂事也。不把輔導員當成自己糊口的職業而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事業,樂在其中而不知老之將至。在提高自己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也能在精神追求上有所提升,并將這些擔當道義在生活中有所實踐。
五、輔導員內涵提升的若干思考
首先,開闊個人視野。輔導員在開展工作中會遇到各種類型的學生,會涉及多個領域的話題,這就要求輔導員有開闊的視野,這樣輔導員可以與學生有共同語言,才能更好地引領學生的思想。人們表述一個人的視野開闊時,常用通古曉今、諳熟中西,這確實概括了視野開闊者的特點。通古曉今,《大戴禮記》有言:“往古者,所以知今也。”眾多的偉大人物強調歷史對于國家、個人的價值,建議人們讀歷史的書籍,因為歷史中的經驗教訓可以成為當下決策的資源。諳熟中西,不同的人種、迥異的地理、多元的人文造就了東西方的差異,比照著學習,可以開闊視野。常聽到這樣的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指的是開闊視野、積累經驗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每一環節都有著階段性的價值,不能偏廢,不能忽視。
其次,謀劃人生格局。格局是一個人基于當下和自我的條件,對使命、未來、價值、追求等要素的一種內在布局,它站在高處,指向未來,是人生的棋盤,其大小將直接決定人生的成就與價值。輔導員欲成就大格局,一是做該做之事。能夠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一種幸運,而能夠做好該做的事情則是一種格局,是一個人有更大舞臺和發展的前提。因為知識是學來的,能力是練出來的,格局是修出來的。誠然,一個有使命感的人才會投入地做該做的事情,而不僅僅是因為興趣,他知道做好該做的事情才能走向更大的平臺,成就更大的自我。二是修愛生之德。德本身就是人之為人該做的事情,強調輔導員應有愛生之德,是因為熱愛學生才會敬畏學生,帶著一個敬畏之心,服務學生。三是布人生之局。有人說:“謀大事者必要布大局,對于人生這盤棋來說,首先要學習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大格局,即以大視角切入人生,力求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做得更大。”有布局才能統籌,才不至于陷于當下而不能自省,這需要輔導員知己所欲,知己所為,方不辱使命。
再次,提升職業境界。境界是指輔導員的思想覺悟和政治修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一個人的境界高低,多是指一人的思想覺悟和政治修養的差別。任何一種知識、技能的獲得都是在實踐中日積月累,逐漸塑造出來的。基于不同的生命體悟,對境界的認識各有差異,有鴻儒王國維的詩意追求三境界,有圣人孔子的生涯階段八境界,等等。境界的追求如同攀登梯子,一階一階,沒有誰可以一步兩階跨越某一個階段,這是生命的連續性。一個輔導員能高在境界,首先是覺察生命,應該有一顆向上的心,愿意覺察生命意蘊,愿意修煉生命的魂魄;其次是活在當下,在對生命覺察的基礎上應該投入到當下的團學工作中,生命的真實不虛體現在平凡生活中的點滴,在與學生交往中理解學生,在與學生交流中尊重生命,在人與人的交互中完成人之為人的價值;再次是理解職業,輔導員作為一個職業,是個體完成社會分工的關鍵,是個體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在工作中理解職業的價值和意義,才能將職業的成就發展成追求的事業,故理解職業是成就職業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1]楊銳,夏紅.內涵發展視野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4).
[2]趙水民.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建設的內涵標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3]滕祥.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的內涵及其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9).
[4]樊澤民,陳怡琴.對高校內涵式發展要求下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2).
[5]林楊.新時期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職能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1.
項目來源:本文系浙江省高職院校黨建研究會2017年重點課題“新形勢下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實現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7A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