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音樂課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課程。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通過音樂教學,給學生傳授音樂理論知識、賞析優秀音樂作品、訓練演唱演奏技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情趣,從而在步入社會時因一技之長而具有擇業優勢。然而高職院校的學生多數都不是音樂專業的學生,樂理基礎差、底子薄,學習興趣不濃,給音樂課教學帶來很大困難。本文分析了如今高職院校音樂教學的現狀和意義,探究適合高職院校音樂教學更好的應用方式。
[關鍵詞]音樂素質;互動式教學;高職教育
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就已經要求高校畢業生不僅要專業成績及格,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比如麻省理工大學設置了“音樂概論”、“貝多芬”等專業必修課程,這實際上就是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更高要求,素質教育應運而生。而我國在九十年代才提出了素質教育。由于實施素質教育的時間比較短,在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應試教育所培養的學生,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經濟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近年來,我國的教育模式開始向素質教育進行了各種創新和摸索,互動式教學模式開始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互動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旨在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教學模式,通過師生互動,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實踐技能,提高藝術修養,為學生擇業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高職院校音樂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對音樂課教學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在當前應試教育和就業競爭的壓力下,高職院校尤其是工科類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普遍存在著“加大專業課、削弱基礎課、忽視音體美”的現象,對于普通音樂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音樂課基本上處于“選修”的尷尬地位。由于院校的重視不夠,學生也就認為可有可無。大學生之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是:“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由此略見一斑。
(二)學生的音樂素養不高,學習興趣不濃。高職院校的生源絕大多數是普通高中畢業生,那些學音樂的藝術類考生,一般都報考了藝術類院校或某院校的藝術專業。所以,學生的樂理基礎差、底子薄,對音樂藝術的感知、賞析、審美能力不足,興趣不濃。在非音樂專業學生的眼中,音樂課僅僅是他們一門無所謂的“副課”,就算是諸如“學前教育”等一些相近專業,也認為音樂課并不是他們的專業課。因此,給《樂理與視唱》、《和聲》、《民族音樂賞析》等專業課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至于二胡、古箏、琵琶、鋼琴、手風琴、薩克斯等器樂教學更是難上加難,各種第二課堂的興趣活動無法開展。
(三)教師在教學中方式方法陳舊,教學效果不佳。在高職院校中,有一些音樂老師自身的專業素養不高,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陳舊,在音樂課教學中若僅僅運用講解、演唱(奏)示范、播放錄音等枯燥、單調的傳統教學方式,已經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審美需求。課堂氛圍不活躍,視聽效果不明顯,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感悟、想象聯想不夠,就無法產生音樂共鳴,無法激起音樂的表現欲和創作欲,教學效果也很難達到預期目的。
二、互動式教學的應用意義
(一)有利于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才能夠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互動式教學模式能夠通過營造民主、和諧、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張揚學生個性。因此,教師要調動各種教學輔助手段,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的課堂情境,及時解疑答惑,示范引導,與學生開展積極熱烈的討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展現自己的音樂才情和創造才能,幫助學生提高音樂素養。
(二)有利于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和人文修養。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學生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音樂審美趣味,使得音樂老師從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化為音樂生活的指導者。老師與學生的審美理念只有經過碰撞、交融后達成共識,才能實現共同提高。所以,老師想要做好音樂教學互動,就必須提前做好各種準備工作,不僅要備教材,備教學環節,而且要備學生;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如演唱、演奏、作曲理論、音樂史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而且還需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文化底蘊和相關的知識儲備。壓力變為動力,從而促使教師不斷學習、充電,不斷完善、提高自己。
三、互動式教學的應用對策
(一)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如今高職院校的學生幾乎都是95后,他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知識更新換代、網絡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在這個背景下,如果再使用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很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無法實現個性化發展目標。近年來,隨著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推廣,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制作PPT、微電影、動畫片等,生動形象地介紹音樂作品中所描繪的自然風光、故事情節、人文背景、音樂主題,展示各民族樂器的形狀、結構、音色、作用等,并且盡量配合學生的心理進行多元化的互動交流,豐富視聽效果,營造藝術氛圍,讓學生獲得審美愉悅,達到育人目的。
(二)課前與學生充分溝通交流,為課堂互動打好基礎。音樂本身沒有固定的答案,而是有著多解性。現如今的大學生思想活躍超前,與教師的思維模式不一定合拍。教師要上好音樂課,首先就應該提前做好交流工作。許多教師在備課時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立場、想法、喜好來設置教學步驟、選擇教學方法的,忘記了教學對象的個性特征,甚至完全站在了學生的對立面。同時,教師與學生的年齡差距導致師生之間存在代溝,思維和想法也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應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愛好、個性、習慣等,主動拉近師生之間的感情,以朋友和引導者的身份來教學。課堂上,將自己融入學生中,用語言、動作、音像畫面等各因素的融合實現音樂教學目標。
(三)合理安排教學環節,把握好課堂節奏。上課前,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節課堂,對難點重點、教學環節、方法步驟、時間分配等做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更重要的是,既要按照教學進度完成教學目標,又要要實現個性化教學甚至“一對一”的輔導,關鍵就要掌握好課堂節奏。因為每個學生的音樂天賦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刀切”顯然無能無力。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人情況來調整課堂教學的節奏,“抓中間、顧兩頭”,在照顧大多數學生的情況下,盡量做到既不讓優秀的學生感到枯燥和簡單,又讓接受水平較低的學生“跳一跳摘桃子”,通過努力完成教學任務。
(四)參加各類演出活動,通過實踐檢驗教學成果。無論是學習聲樂還是學習器樂,登臺演出永遠是檢驗學習水平的唯一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經常參與到學生的演唱、演奏練習活動中去,加強師生之間的默契度,陪伴在學生身邊,既可以給學生增加勇氣,還可以指出學生演唱演奏技巧中存在的問題和努力方向。學校也可以經常性地舉辦一些校內的小型演唱(奏)會,增加學生實戰演練的機會。在音樂實踐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學以致用,從儀表形象、演唱(奏)技巧、表演經驗、舞臺感覺等各方面從嚴要求,塑造完美的音樂形象,達到理想的演出效果。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也發生了變化,不僅要培養有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應用型、實用性高級技術人才,也要將德智體美勞等綜合素質作為培養目的,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和人文修養。因此,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師應該掌握并運用好互動式教學方法,用音樂培養學生的信心和勇氣,讓學生樂于實踐,勇于創作,具有較高的音樂審美能力,成為國家經濟建設中的復合型實用人才。
參考文獻:
[1]姚思源.新世紀我國高師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發展新動向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2014, (7) .
[2]陳森根.素質教育理念在高職音樂教育中的論釋與應用[J].理論界,2008, (11) .
[3]游翠玲.論高職音樂教育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J].職大學報,2010, (3).
作者簡介:王玨(1989-9),男,漢族,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人,2011年6月畢業于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專業,擅長二胡、吉他演奏,現為慶陽職業技術學院藝術教育系音樂教師,專職從事音樂課教學與教研,主要擔任《樂理與視唱》、《和聲》、《民族音樂賞析》、《二胡》等課程教學及班級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