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
【摘 要】目的:本文將對骨科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及進行探究。方法:研究將選擇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間在我院骨進行治療的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順序的奇偶性將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43例,實驗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加用預防護理干預,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方式,觀察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及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結果:實驗組患者的下肢血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骨科患者中實施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夠降其發生率,使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得到提高,應在臨床中積極推廣。
【關鍵詞】骨科;下肢靜脈血栓;預防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1
在骨科患者中,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其主要是由于靜脈血在血管內非正常凝結而導致的,能夠導致靜脈血回流受阻,最終形成血栓[1]。下肢靜脈血栓的臨床癥狀表現為下肢疼痛、腫脹等。下肢靜脈血栓不及時治療,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患者發生肺栓塞,最終影響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可能會導致患者截肢,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骨科患者術后,對患者實施預防下肢靜脈血栓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對骨科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及進行探究,本文主要對探究的內容進行如下詳細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將選擇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間在我院骨進行治療的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實驗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3例,女性患者為20例;年齡在22-70歲之間,平均為(58.39±3.48)歲,股骨骨折18例,粗隆間骨折14例,脛骨骨折6例,脛腓骨骨折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2例,女性患者為21例;年齡在23-71歲之間,平均為(57.46±3.56)歲,股骨骨折17例,粗隆間骨折15例,脛骨骨折7例,脛腓骨骨折4例。兩組上述一般資料間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能進行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手術后,均實施下肢靜脈血栓檢查,全部患者均無下肢靜脈血栓。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
實驗組患者實施預防下肢靜脈血栓護理干預,首先,術前應對患者進行指導,使患者在病床上能夠進行自我鍛煉,并對自身的臨床癥狀變化,能夠進行簡單的判斷,一旦患者有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臨床癥狀,應立刻報告醫護人員進行處理;心理護理,骨科患者更應該從心理上得到護理,骨科患者的住院時間較長,容易產生較多的不良情緒,需要護理人員及時觀察,并對患者的情緒進行疏導,防止患者因情緒對病情造成影響。在護理過程中,注重與患者溝通,并在溝通中向患者滲透手術的重要性以及安全性,并向患者介紹主治醫師的成功經歷,使患者能夠對醫師產生足夠的信任,并積極配合醫師進行治療;運動護理,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調整至舒適的體位,并將患肢抬高,抬高至30°左右,在抬高的過程中,不要讓患肢發生晃動,避免發生二次損傷,應讓患者的下肢的足背做一些屈伸運動,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進行,切不可用力過猛,可以讓對患者進行局部按摩,促進靜脈血液流通,并注意保暖,能夠有效避免畫著的發生靜脈痙攣;病情觀察護理,患者手術完成后,護理人員應在患者術后48小時內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并詳細記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適當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下肢沉重、麻木等臨床癥狀,一旦發生上述癥狀,應立刻上報醫師進行查看,判斷患者的是否存在下肢靜脈血栓,另外,還需要觀察患者的外表,例如,皮膚的顏色、溫度等,入發現異常,需立刻上報醫師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及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
1.5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護理質量評分以()表示,采用t檢驗,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以百分率(%)表示,行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為(89.65±5.24)分,對照組護理質量評分為(80.12±6.25)分,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7.662,P=0.000)。
2.2 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中,無患者發生下肢靜脈血栓,靜脈血栓發生率為0.00%,對照組中,5例患者發生下肢靜脈血栓,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1.62%,兩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發生率為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5.309,P=0.021)。
3 討論
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主要與靜脈血液流速、靜脈壁是否發生損傷以及血液是否處于高凝狀態有關,是骨科中最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該病能夠導致患者發生肺栓塞、腦栓塞等疾病,并具有較高的死亡率,因此,下肢靜脈血栓被認為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2]。相關資料表明,亞洲骨科患者術后發生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在10%-60%之間,因此對骨科下肢靜脈血栓進行預防護理有著重要意義。
本文探究中,實驗組患者實施下肢靜脈血栓預防護理,能夠在患者入院時獲得指導,幫助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并將手術流程向患者進行詳細介紹,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數,降低患者緊張感;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臨床癥狀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行異常情況,能夠立刻上報醫師進行處理;預防下肢靜脈血栓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能夠幫助患者按摩,并向患者家屬進行簡單的介紹,使患者能夠得到更好地護理。傳統的護理方式,只能注重的對患者日常護理,缺乏對并發癥的預防,而導致該種護理方式的發生并發癥的概率較高[3]。從本文探究結果可以了解到,實驗組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組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在骨科患者中實施下肢靜脈血栓的預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夠降其發生率,使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得到提高,應在臨床中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吳彩榮.中西醫結合護理預防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4):140-142.
趙肖娜.護理干預對骨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作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7(4):89-90.
胡薇,康勇.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醫藥前沿,2014,5(21):24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