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琪 張慧 張禎儀
【摘 要】人體解剖學是重要的基礎醫學學科之一,良好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醫學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臨床思維的培養和提高。隨著新時代潮流,臨床對醫護人員提出新的要求,在醫學教學方面,醫學教育團隊同樣面臨重要的挑戰,針對人體解剖的教學,提出了“全方位面向臨床的解剖學”的概念,即人體解剖學教學與臨床全面有效結合的教學理念以及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因此,本文以此為依據,以適應現代醫學教育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為主題,對人體解剖教學與臨床結合的方式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日后應用于醫學臨床教學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人體解剖教學;臨床結合;初探
【中圖分類號】R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5--01
人體解剖學(anthropotomy),一門古老而又經典的基礎醫學課程,內容紛繁,以記憶為主的枯燥的學習方法給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人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的形態結構的學科,對于醫學生來說,是踏入醫學殿堂的重要基礎課程,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理論課程之一。由于該學科的復雜性和專業特性,該科目被認為是難度偏大的學科之一,加之大多數醫學院校的現有教學模式中,基礎知識與臨床脫節的問題越來越突顯[1],導致很多醫學生對該學科心生畏懼,使之受到教學者的重視。針對現狀,本文從以下兩點問題切入進行嘗試:
1 教學理念
1.1 對學生的要求
大多數學生自身已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興趣是具有很強趨向性的心理狀態,能夠帶來強大的記憶力,而解剖課程正需要足夠強的記憶力。在很大程度上,醫學教師的指導對激發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醫學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知識平臺外,還要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為其開辟廣闊的閱讀空間。
1.2 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素質:1.專業性。國外先進的醫學院校均有醫院臨床科系的專家擔任教授,而在我國,相對處于領先水平的協和醫學院解剖學系卻仍是基礎學科的老師,差距明顯[2]。對此,可依據學校情況的不同對基礎教學老師進行知識結構的改造,為教職工提供理想的學習平臺,以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2.基本功。要對知識有良好的掌握程度,需要教師教學的基本功扎實,全面開放式備課,引導并發散學生的思維。
2 教學方式
2.1 課堂實踐教學全面化
模擬臨床的手術操作,在接近真實的手術環境下,幫助學生從外科醫師的角度來認識解剖學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熟悉重要的解剖結構與結構之間的聯系,同時初步地掌握部分臨床技能,借此為臨床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礎[3]。在傳統的解剖學實驗課上,教學模式是老師講述,學生進行觀察,但是由于教學資源(如人體器官標本)有限,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自身的勇氣和興趣不足而放棄了觀察的機會,加之教學環境的局限,教學質量更是每況愈下。王莉[4]教授認為,教師的意識較重要,她在關注解剖學與人本身的密切性的同時,還在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加入了生活常識內容,使理論得以生動地聯系實際,再結合標本模型,幫助學生體會理解病例,教學效果有所改善。此外,實驗課中動手能力的培養同樣必不可少,醫學院應該積極地打造一些開放性課堂,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開放實驗室,讓學生觀摩或者模擬實際操作,操作的項目應由教師來設置課題,可以臨床病例為課題,由學生自由組隊分工合作進行實踐,同時提供每組試驗所需的儀器設備、藥品和試劑。
2.2 課堂教學多樣化
現代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多媒體軟件教學已非常普遍,對于教學方式的開拓更多的是建立在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之上。賴偉[5]教授通過對傳統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和案例教學法的對比研究,認為案例式教學法的實施更有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使學生的學習狀態逐漸由被動轉化為主動,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進入到習慣于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不至于“讀死書,死讀書”,從而改善學生在遇到臨床綜合問題時無從下手的情況。趙宏陽[6]教授認為,無論是傳統直觀教學手段,還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選擇,均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有助于學生形成人體解剖概念并提高其實踐能力,鞏固知識。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對于人體解剖的教學,不僅可以是學生形成能力、發展思維的需要,更是教學現代化發展的需要。
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字化、虛擬化技術介入醫學教學,尤其是人體解剖學,不僅為古老的人體解剖學科帶來跨時代的革命,而且通過實踐證明,數字化三維解剖模型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明顯地改善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2.3 課后臨床實習及時性
學生學習人體解剖學的目的是為其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打下牢固的基礎,在活體上快速且正確地找到臟器的位置,并清楚其與相鄰臟器在結構、位置上關系,這對每一個醫學生來說是必備的基本功。人體解剖學的實踐主要為尸檢、人體解剖,通過參觀見習的形式,開闊視野,提高學習主動性。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之后,應盡快進入實踐解剖環節,不僅有助于強化記憶,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學以致用,使之對自身所學有所認識,并從中及時看到自己知識上的不足。
2.4 課外學生定期討論會
每個部位學習過后應在課后舉行研討會。從研討會的組織、命題、邀請老師,到討論的提綱和相關測試題等均由學生自主組織。學生預先查找好資料、制作課件、編寫好討論稿,并把討論提綱及時發送給相關老師,由老師圍繞這些提綱構思出思考題,供同學討論回答。這樣的討論會能極大地開闊同學們的知識面,也使所學的解剖學知識較快地應用到臨床需要。
3 體會
應順應時代潮流對臨床醫學工作的要求,讓醫學的教學與臨床全方位地結合,才能從根本上提高醫學工作者的素質,從而提高醫療水平。人體解剖作為重要的基礎醫學學科之一,對此的要求更為迫切,這不僅能改善解剖學科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對于其有效掌握知識有更重要的意義。教育改革應當以人為本,教師素質的提高,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寓教于用,使學生不再死記硬背、不再被動學習,而是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結合臨床的學習可以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與臨床全方位結合的教學僅為開始階段,今后要進行更多的嘗試,使更多的臨床老師關注、投入到其中,也需要老師和同學對此改革投入更大熱情和支持;解剖學老師不僅要到國外進修汲取先進知識,還需要更多地到臨床科系學習,解剖學專家也要具備臨床學系的相關知識和專長,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加上完備的教學工具的使用,使醫學生的操作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均得到明顯改善和提高。
綜合上述,人體解剖教學與臨床相結合的過程需要逐步實踐與改善,相信在醫療工作者、醫療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在醫學生的醫學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前景是十分廣闊的。
參考文獻
王云峰,潘慧,傅麒寧,等 . 八年制醫學生 “ 職業素養培育工程”實踐與思考[J]. 協和醫學雜志,2011,2: 187 - 1 8 9 .
李筠萍.中美八年制醫學教育的比較與啟示[J].當代教育論壇,2011,12(2):8-10.
申新華,李沛,馬超,等.解剖學手術操作示教在解剖教學第二課堂中的探索[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3,33(14): 515-518.
王莉.人體解剖教學與臨床結合初探[J].學周刊·A,2014, (2):43.
賴偉.3 種教學方法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效果比較[J].中國保健營養,2012,20(10):4697.
趙宏陽.人體解剖課直觀式教學法的應用[J].教學實踐, 2012,4(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