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晟洪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與“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客戶消費需求日益多樣化,國際貿易競爭激烈,單一的生產結構具有脆弱性、不可持久性,因此單一生產結構的轉型具有必然性。同時在我國,產業結構依舊不平衡,相對比例較低的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第二產業仍處于主導地位,為順應我國的供給側改革以及經濟、產業結構調整政策,傳統工業與一、三產業的融合、多樣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湖南省郴州市的黃沙坪鎮、桂陽縣寶山礦山公園、柿竹園國家礦山公園三地的實地調研,對比分析產業融合視角下傳統工礦城鎮的發展路徑模式的不同特色,從而為傳統工礦城鎮的轉型發展提供借鑒性建議。
【關鍵詞】產業融合 傳統工礦城市 轉型發展
一、產業融合的概念以及發展背景
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或者同一產業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從信息通信產業上看,產業融合是指技術融合、數字融合基礎上所產生的產業邊界模糊化;從原因與過程角度看,它是指從技術融合,產品和業務的融合到市場的融合;從產業創新和產業發展上看,產業融合則是指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在不同行業的技術與制度創新上相互滲透、交叉逐步形成新型產業形態的動態發展過程。
在經濟全球化與互聯網、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產業融合成為了產業創新與發展的現實選擇,總的來說,產業融合是內部與外部因素共同驅動的結果。
(一)內部驅動力
1.產業創新升級的必然要求。單一的生產結構導致資源利用率低下,生產模式老化,風險防控力低,為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和風險應對能力,產業融合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具有重大意義。
2.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對愈發激烈的國內國外市場競爭和多產業碰撞,通過產業融合來提高自身綜合競爭力與市場占有率,滿足消費者群體多樣化、特色化的消費需求是實現產業可持續、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
3.傳統產業內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傳統農業與工業的低效率、高污染發展模式與當今時代要求的綠色、創新新型經濟理念相矛盾,同時傳統產業模式的高能耗,高原材料需求與本身的低生產效率、低資源配置效率相矛盾,隨著傳統產業不斷發展,產業融合是傳統產業內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結果。
(二)外部驅動力
1.經濟全球化驅動。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國內外企業在加深合作的同時,也擴大了經濟危機、經濟風險的波及、損害范圍,并大大加劇了各產業、行業間的市場競爭。開放、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風險的多樣化、靈活化使得產業融合得到進一步推進。
2.國家政策驅動。我國大力鼓勵支持供給側改革以及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以提高我國各產業的綜合發展水平以及資源配置效率,實現綠色、持久、高效發展并存的新型產業結構,產業融合則是實現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優化升級的重要手段。
3.市場驅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伴隨互聯技術、物聯網技術的不斷進步快速發展,一方面,客戶需求多樣化、復雜化發展使得單一產業結構向多產業融合結構轉變趨勢日益明顯;另一方面,隨著全球價值鏈的轉移,產品價值環節向產品兩端轉移,而我國一、二、三產業比例失調的現狀與價值鏈的移動趨勢相背離,產業融合則是改善該現狀的有效辦法,因此產業融合在我國產業轉型發展階段具有重要意義。
二、產業融合的效應
(一)實現傳統產業的升級,提高經濟發展效率
產業融合過程中,傳統產業與高技術產業的碰撞合作所產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在客觀上提高了消費者的需求層次,同時滿足了廣大客戶多樣化、復雜化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從而打破傳統產業相對單一的產品、技術結構,提高企業市場綜合競爭實力。其次,在產業融合驅動下,傳統產業具有了更加多樣、豐富的融資途徑,將規模經濟在有限市場容量中推向新的高度,增強了企業在價值鏈中的靈活性和生存性,從而打破了傳統產業結構脆弱性與不可持續性發展缺陷,促進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最后,產業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結合最新時代要求、政策導向以及市場環境特點進行綜合持續創新發展,從而打破傳統產業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發展狀態,大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及能源使用效率并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降低污染排放量,以實現傳統產業的創新、持續發展。
(二)反作用于技術發展,推動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產業融合的內在驅動力,高新技術產業通過技術交流、技術合作達到與傳統產業的技術合作、技術融合,從而提高傳統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以及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傳統產業的創新與長遠發展。因此產業融合過程要求高新技術的高度發展以及應用,所以,推動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會促進我國各產業、行業對高新技術的發展與交流,從而推動高新技術更快、更高質地發展。
(三)反作于市場經濟,推動跨國公司的發展,增強市場活力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消費者群體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復雜化發展趨勢,產業融合下,傳統產業通過高新技術的創新發展,提供多樣、特色的產品及服務,在更好滿足客戶消費需求的同時增強了市場經濟活力,帶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作為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市場經濟重要參與主體的跨國公司對于經濟進步發揮著彌足輕重的作用,國家政府在大力支持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帶動了跨國公司的進一步規范發展。
(四)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減少貿易壁壘
一方面,產業融合通過不同產業或者同一產業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以及產業重組提高區域之間的貿易效應、競爭效應,加速區域內以及區域間的資源流動,提高區域集約化發展水平,大大改善了企業區域發展的空間二元結構。另一方面,放松管制有利于打破、減少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壁壘,促進國內國外企業的交流、合作以及資源流動配置,同時,不斷推進的產業融合也反作用于經濟管制的放松,促進我國形成更寬松自由的貿易合作環境。
三、具體傳統工礦城鎮案例分析
郴州是全球有名的有色金屬之鄉,礦產種類豐富,儲量大,質地好,遍布許多有名且典型的工礦城鎮,他們以礦產開發作為主要產業,帶來經濟收入,大多已經擁有50年以上的發展歷史,本文通過對郴州桂陽黃沙坪鎮、桂陽縣寶山礦山公園、柿竹園國家礦山公園三地的實地調研,對比分析產業融合視角下傳統工礦城鎮的發展路徑模式的不同特色,從而為傳統工礦城鎮的轉型發展提供借鑒性建議。
(一)黃沙坪鎮——礦山復墾發展模式(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融合)
基本情況:1.自然條件:黃沙坪工礦鎮以鉛、鋅、鐵為主要開采資源,于1967年開始正式的開采與運營,該地多丘陵,植被生長環境優良,水源、礦產資源豐富。
2.經濟條件:處于省道1806線以及多條高等級公路線交匯處,臨近桂陽縣與嘉禾縣,具有極佳的交通地理位置。隨著工礦產業的不斷成熟以及政府不斷加強政策資金支持力度,該鎮人口規模迅速擴大,市場總額不斷增長,經濟發展水平大大提高,鐵路、生產設備等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
傳統產業模式:以鉛、鋅、鐵礦業冶煉為主要收入來源,成立黃沙坪鉛鋅礦業分公司進行國內外融資以及借貸融資,其次該鎮依靠優良的生態環境發展種類豐富的農耕業,同時也得到當地政府的政策以及資金支持。
傳統模式出現的問題:一是隨著長時間的開采,傳統模式的低資源利用率以及高污染排放使得近年來,該鎮礦產資源開始枯竭,水源、土壤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到極大的破壞。
二是隨著高新技術以及互聯網的不但發展,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政策導向向比例相對較低的一、三產業轉移,傳統單一的工業產業模式遭遇發展瓶頸,盈利總額出現停滯甚至衰退跡象,而與此同時,城市化的高速發展以及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導致大量人才流出,使得傳統模式的生產岌岌可危,因此符合國家政策與時代走勢的產業融合成為了變革單一生產、融資模式的重要途徑。
三是傳統生產模式具有單一性、脆弱性,盈利虧損總額過度依賴于市場礦價波動,具有較高的經營風險,導致生產收入不穩定,經濟發展質量低下。
礦山復墾發展模式:礦山復墾是指在礦山建設和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整治因采礦等生產活動破壞的土地、植被等生態環境。其主要包括生物復墾和工程復墾。黃沙坪鎮主要采用的生物復墾結合礦物冶煉、銷售的林業、工業相結合新型發展模式,其依據方元水庫充足的水源供給以及良好的氣候條件,根據當地土壤特性選擇耕地、果樹結合新型礦業共同發展的生產模式。
一方面,農林業的發展所形成的景觀好、穩定性高和具有經濟價值的植被面打破了傳統模式相對單一、不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同時修復當地生態環境,促進礦產資源的長期、持續開采與利用,形成農林業與礦業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農林業成為該鎮的重要收入產業之一后,反作用于該地傳統生產理念,從而推動該鎮礦物采集、冶煉技術的革新,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污染排放,開發循環、持續利用高新采集生產技術。
(二)寶山礦山公園——旅游礦業發展模式(第二產業于第三產業融合)
基本情況:1.自然條件: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宜人,因此具有較好的植被覆蓋面,礦山山體自山腳到山頂包含多種植被,如櫻花林,橘樹林等等,具有較高的觀賞性。
2.經濟條件:被譽為“千年礦都”,發展歷史悠久,擁有許多秦漢、唐宋等古代礦冶遺址,具有豐厚的人文景觀底蘊,同時該地臨近桂陽縣以及郴州市,人流集中,交通便捷,極其適合旅游業的發展。
傳統產業模式:以單一的礦產采集、冶煉、加工為主要生產模式。
傳統模式所出現的問題:一是由于開發歷史久遠,礦產資源已極度貧乏,無法繼續傳統的礦產采集與冶煉生產,選擇新的產業發展模式是該鎮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是傳統開采工業低質量生產模式導致嚴重的水源以及空氣污染,使得該地生態環境大不如前,迫使人口減少,經濟下滑。
旅游礦業發展模式:是指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整治當地生產所破壞的生態環境,并規劃種植利于生態恢復以及旅游觀賞的經濟植被,與此同時開發當地礦冶等基礎設施以及歷史遺址作為旅游景點并大力發揚當地悠久礦冶歷史和礦產生產文化底蘊,打造集自然、人文條件于一體的,立足于傳統礦冶舊址與文化的旅游業發展模式。
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實現廢棄礦冶基礎設施等舊址的再次利用,突破低效率、單一礦冶生產模式,增加該地經濟收入;另一方面,改善修復當地生態環境,促進當地人口規模的擴大與人才流入。
(三)柿竹園國家礦山公園——礦業綜合發展模式(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
基本情況:1.自然條件:位于園林城市郴州蘇仙區內,依山傍水,生態環境優良,同時該地被譽為“世界有色金屬博物館”,礦產資源種類豐富,儲量大。
2.經濟條件:該地位處郴州市內,人流密集,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完備,人才集中且銷售、融資渠道多樣,具有極高的經濟發展空間。同時該地也具有悠久的礦冶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眾多的采礦遺址且該鎮注重技術先導作用以及多樣化產業共同發展生產理念,所以對于發展產業融合以及促進傳統采礦、冶煉技術的革新有著優良的改革環境。
傳統產業模式:集采礦、選礦、冶煉、貿易為一體的有色金屬有限責任公司形式。
傳統模式所出現的問題:一是面對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日趨多樣的、復雜的客戶消費需求,國內國際市場礦產競爭激烈,而傳統生產模式的單一性、落后性,極大地阻礙了該地市場綜合競爭力的提高。
二是傳統產業模式的低效率、高消耗、高污染特點與該地重視技術先導作用以及多樣化生產的生產理念矛盾不斷加深,產業模式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礦業綜合發展模式:指在提高傳統采礦、選礦、冶煉生產技術,增大資源利用率,降低能耗與污染排放的同時,因地制宜,大力開發當地自然資源以及人文資源,發展農耕業、林業以及礦山旅游業,形成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的新型礦業發展模式。
一方面能夠利用優良的自然條件促進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與維護,彌補第二產業即礦冶、采礦等工業造成的生態破壞損失;另一方面通過收入穩定,可持續性發展的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生產技術的提高,進一步擴大人口規模并促進第一二產業的長久、健康發展,形成三個產業相互促進的綠色良性循環發展。
四、傳統工礦城鎮轉型發展建議
(一)因地制宜,多維度開發
例如黃沙坪鎮由于良好的地形、水源、氣候等自然條件極有利于林業與農耕業的發展,因此考慮一、二產業結合的礦山復墾發展模式,而寶山與柿竹園悠久的礦業文化底蘊以及豐富的礦冶遺址是極其寶貴的人文旅游資源,所以考慮將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旅游業結合的旅游礦業發展模式與礦業綜合發展模式。
(二)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促進協同發展
在互聯網、物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為適應時代、市場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快速變化,必須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勇于創新轉型,同時打破單一、低效配置資源的傳統生產模式,通過產業融合盡力促成多產業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發展,以此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提高工礦城鎮的市場綜合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曲瑞.丹東大梨樹鄉村旅游產業融合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沈陽農業大學,2017.
[2]羅興.全域旅游背景下重慶市區域旅游產業融合模式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3]職雪菲.云南省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D].云南民族大學,2017.
[4]張箐.產業融合視角下戰略性新興產業軍民融合發展模式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5.
[5]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院和農經司課題組.推進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問題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6,04: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