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紅霞
【內容摘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設計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對教情和學情都有充分調查,對問題進行多重篩選,以提升教學問題的適合性、梯度性、啟迪性。小學生學習思維比較活躍,教師問題設計得當,投放時機精準,其激發效果會快速呈現出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問題 設計策略
課堂問題是師生互動重要媒介,教師需要整合眾多制約因素,觀照不同群體學生實際需要,對問題設計視角展開篩選,以體現問題梯度性、啟迪性、開放性,并成功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思維,形成重要教學促進動力。小學語文教學有自身規律,教師要深度挖掘教材內涵,展開細致學情調查,為教學問題設計提供更多信息支持。
一、創新設計視角,激活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問題設計時,教師要注意篩選適合角度。特別要切準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熱點和學生的喜好點,抓住教學重點展開問題切入,可以引導學生順利進入到問題核心,以提升學習效率;利用問題對教學難點展開突破,發動學生通過討論、辯論、推演等方式,對教學關鍵環節展開攻勢,勢必能夠形成重要促進力量;針對熱點和學生喜好點展開問題設計,契合學生關注心理,能夠順利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快速形成學習研究成果。
北師大版小學語文第十一冊《丑石》,教師在課堂導入時給出問題設計:什么是丑?什么美?我們能夠給其一個明確的界定嗎?學生大多搖頭示意,不能給出準確定義。教師引導學生繼續閱讀課文,并給出思考問題:作者題目是“丑石”,這“丑石”究竟有多丑呢?作者對丑石的感情有什么變化嗎?這叫什么寫法呢?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學習,并給出個性理解:“這丑石非常丑,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介紹:顏色黑黝黝的,不招人喜好;形狀跟牛似的,很蠢笨的樣子;不知什么時候留在這里,很礙事。”“人們都罵這丑石,作者也不喜歡它。后來被科學家發現并拉走了,因為有極高研究價值,人們的看法發生巨變,包括作者在內。‘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作者說丑石是偉大的,這樣的情感變化給讀者也帶來深刻思考。丑和美是相對的。”“作者先寫丑石很丑,后寫其極美,這是先抑后揚的寫法,造成一定波瀾。”從學生回答問題表現可以發現,教師問題設計是非常成功的,課堂學習氣氛活絡起來,學習效果顯著提升。
二、強化梯度設計,觀照不同群體訴求
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體現梯度性,這是觀照不同群體學生實際需要而采取的應對措施。由于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距,學生個體差異現象便客觀存在著。我們要正視這種差異性,在對問題設計時,要注意體現問題梯度性,給不同群體學生帶來思考學習機會。教師在具體操作時,需要有分層教學意識,利用多種投放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思維突破。
《荷塘舊事》學習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自主閱讀學習時給出一組思考問題:荷塘是美麗的,作者在這里度過一個怎樣的暑假?戲水游戲很有趣,作者是如何描繪的?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作者遇到危險脫險后,小伙伴卻大笑,如何理解這笑呢?學生帶著問題展開閱讀學習,并自發展開討論。教師在問題檢查時,先找學困生回答問題,并讓其自由挑選一個問題回答。教師讓不同群體學生按照一定次序回答問題,體現的是分層教學意識,問題梯度性得到有效彰顯。
三、提升語言藝術,增強問題滲透屬性
語文課堂問題投放時,教師要對問題表述語言展開藝術性處理,這樣也可以提升問題精彩度、啟發性。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對個性語言有更高追求,讓學生在接受問題時,能夠獲得更多觸動和體驗。有些問題需要直接打開,而有些問題則需要婉轉表達,或者是利用一些修辭方法進行優化美化處理,這樣都可以獲得更豐富激發動力。為提升問題滲透效果,教師不僅要在問題設計上下功夫,還要在問題投放操作上做有心人。
《螳螂捕蟬》屬于成語故事,要闡述的是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顧后患的道理,教師在課文分析時給學生投放一個問題:課文內容很短,故事情節也非常簡單,主要有兩個人物:吳王、少孺子。如果讓你做一個編劇,將這個內容改編成一個課本劇,你將如何設計人物臺詞呢?學生聽說要編輯課本劇,自然是興致勃勃,紛紛給出自己的設想:“吳王是很霸道的,他的臺詞要體現一國之君的威嚴性。少孺子是非常聰明的,他的話要充滿智慧,臺詞要生動而幽默。”“我認為應該將少孺子作為主角來塑造,其語言要體現機智性,以理服人。”教師給出肯定評價,并讓學生展開實踐操作。因為教師問題設計合理,學生思維啟動順利,課本劇獲得極好效果。
課堂教學問題是打開學生學習思維的一把鑰匙,關鍵要看教師如何設計和執行,努力追求問題的經典性,應該成為教師問題設計的最重要原則。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要有觀照意識,針對不同群體學生學力基礎實際,對問題展開全面優化處理,體現梯度性,提升覆蓋面。特別是對問題表述語言展開藝術處理,也能夠有效提升問題設計價值度。
【參考文獻】
[1] 劉華平.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 語文天地,2015 (09).
[2] 韓統強. 例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 基礎教育研究,2016(07).
(作者單位:甘肅省山丹縣南關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