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亞婷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課外拓展越發受到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視,并且已發揮出重要的作用。結合教學經驗,通過思考構筑展示作品平臺、“文影”有機整合、融入真實體驗、提升課外作業質量等內容,希望對小學語文課外拓展進行一些有效嘗試。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拓展;有效實施
語文是一門具有很強拓展性的學科,通過文字張開想象的翅膀,將文字變成逼真的畫面,將文字背后的思想與情感品讀出來,這不是僅僅依靠語文課堂教學就能夠實現的,必須向課外延伸,使語文學習與生活相結合,從而扭轉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低的不利局面。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利用好課余時間,擴展語文學習的能力。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問語文學得好的人,都說是課外看書。”實踐證明,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構筑平臺,展示作品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同時又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之一,小學生對于教師硬性布置的作業一般不感興趣,而喜歡寫自己構思的作品,并且愿意展現自己的“小才華”。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為學生搭建展示作品的平臺,以學校文學刊物(例如本校的《東方紅校報》《小荷》)、校外報刊以及學生作品集等渠道作為“發表”的陣地,在享受展示的愉悅心理之后,學生的寫作興趣自然會得到顯著提升。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編選“話題”集,以一個中心話題作為目標,發動學生通過讀書、上網搜集相關美文,并且編輯成冊。搜集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圍繞話題閱讀和鑒賞作品的過程,也是吸取寫作營養的過程;也可以將學生的周記進行匯編成冊,然后放置在班級,以供學生在課下閱讀,并且利用課外時間組織班級學生進行心得交流。在這種課外拓展形式下,教師充分給予學生展示自我文學素養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還能夠使班級形成熱愛語文的良好氛圍。
二、“文影”互動,有機整合
小學生以學習為己任,如果過分看影視劇作品,勢必會對學生學習不利。但是根據語文具體課文品鑒的需要,教師可在課下適時適當地推薦學生觀看,將文字與畫面相結合,這樣學生在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對故事情節、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力也會得到加強。如《圓明園的毀滅》《狼牙山五壯士》等課文,小學生理解這類作品,僅僅依靠文字是不能夠深入把握課文的,畢竟小學生生活環境以及人生經歷有限,如果沒有畫面感作為支撐,學生較難理解文章。
但是如果在課堂學習之后,教師再推薦他們看《火燒圓明園》《狼牙山五壯士》電影,那么這種課外拓展就會加深學生的課文理解力,從而使學生更加真實、真情地體驗課文的藝術魅力。其實,在影視作品中有很多關于人物傳記、風土人情與人生百態的內容,語文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課外拓展內容,從而達到寓教于樂、快樂提升語文素養的目的。如《寓言小故事》《動物世界》《焦裕祿》《居里夫人》等影視作品,都有利于激發小學生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
三、切身融入,真實體驗
小學語文課應該放置在廣闊的天地之中,這樣才能展現出語文教育的無限活力,語文課外拓展其實是一次融入自然社會、陶冶性情的心靈之旅。語文教育一方面應以課堂為載體,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間接的體驗,教師可鼓勵學生在家人的陪伴下走進自然和社會,去感受霜風雪雨、花鳥魚蟲、大海藍天、名勝古跡等等,去用心感受世界的美好,學生在真實體驗與感受外在環境的同時,必定會開闊視野,使自己的審美能力獲得普遍提升。
教材中有很多與大自然有關的內容,如《草原》《阿里山的云霧》《桂林山水》《林海》等等,如果能夠在課堂學習之外鼓勵學生去觀察大自然的類似景色,那么學生自然會感受到自然的美。當然,其實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樣是豐富多彩的,語文教師可以與家長加強聯系,鼓勵學生多接觸社會,比如參加志愿者活動、社區小伙伴交流活動等,這樣其實都會對孩子的理解與表達能力產生好的影響;也可以通過參觀文化古跡、烈士陵園、名人故居的方式,促使小學生充分體驗感受,從而在實踐中提升語文素養。
四、課外作業,能力提升
在小學教學中,作業的預留是一門學問,同時也是鞏固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必要手段。語文課外拓展不能忽略作業的環節,在設置課外作業上應注重因材施教,運用靈活有趣的作業形式,注重課外作業的有效性。如,在講授完《迷人的張家界》這一課之后,教師可布置選做題作業:設計一個宣傳張家界的廣告語;寫一份環保倡議書;寫一首關于張家界的詩歌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作業,那么作業的質量肯定要比以往好。語文教師也可以根據需要布置一些社區調查小報告、讀書小心得、說說我的見聞等形式多樣的作業,以此來彌補傳統作業的不足,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思維能力。
總之,課外拓展是語文教學的有效嘗試,同時也是激發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廣大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思考課外拓展的主題內容與有效形式,并且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從而開拓出小學語文教學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劉向鋒.有效拓展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J].現代教育科學,2012(2).
[2]張小鳳.淺談小學語文課外拓展學習[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