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飛鴻
摘 要:在當今全球化教育大背景下,教育部提出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從三大方面、六個要素以及十八個基本要點具體闡述了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的核心能力與品格。基于此,將創新的理念元素全面融入德育中。主要從“當前小學德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核心素養與小學德育有機融合的教育價值”以及“促進小學德育有效性的具體策略”這三方面切入,著重針對小學德育進行了一系列詳細而具體的探究與分析,其宗旨在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與品格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德育;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在《關心孩子的成長》一書中明確指出:“從兒童來到學校的第一天起,我們就要啟發他們敬仰高尚的品德,敬仰優秀人物的美德。”可以說,小學階段的德育是開啟學生核心素養大門的黃金鑰匙,是幫助學生養成優秀品格的重要路徑,是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夢想起航點。此外,教育部于2014年頒發了《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同時研發了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體系,主要從三大方面、六大要素及十八個基本要點具體指出了學生應該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的核心能力與品格。[1]在此背景下,筆者將從課堂教學、主題班會、多樣化活動、校園文化以及課程建設這幾點出發,重點探討核心素養背景下如何進行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性的小學德育。
一、當前小學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教育并不只是要訓練學生能夠謀得職業,或者從事知識上的追求,而且要引導人們充分去體悟生命的意義。”[2]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雖然理論上倡導“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但實際上,現階段的小學德育仍面臨諸多問題,嚴重限制著教師的教學步伐,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品格素養的形成,具體原因如下:其一,德育得不到學校管理者與教師的雙重重視,由于面臨巨大的學生升學與考試壓力,再加上德育本來就屬于一種較為抽象且長期發展才能見效的教育工作,所以他們不愿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因此即使他們向學生講述與普及德育知識,也只是得過且過,絲毫沒有重視。其二,德育內容與社會、家庭相脫節,教師向學生講述完與德育有關的理論知識后,應當讓他們回歸到社會與家庭中去實踐,但由于教師忽略了社會與家庭對德育的影響,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內化德育的精髓。其三,德育課程安排太少,無法開展全面且有效的教學。直至現在,大多數中小學仍舊沒有專門的德育課程,僅有思想品德課與部分主題班會課會涉及一些與德育有關的知識。其四,教學方法也相對落后單一,致使學生無法產生足夠的興趣。由此可見,當前小學德育面臨諸多問題,亟待妥善解決。
二、核心素養與小學德育有機融合的教育價值
核心素養,顧名思義,主要是指學生將來所必須具備的關鍵能力與重要品格。它不但是學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現如今,教師將小學德育與核心素養進行合理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促使他們讀懂“真善美”,找準人生的方向與目標,同時也有助于引導學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閃光點,發展內在潛能,進而促進自身的個性化成長。另一方面,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有利于改善當前德育方面的不良現狀,幫助學生糾正不足與劣勢,從而更好地促進他們行為品質的養成。由此可以看出,核心素養與小學德育教育相結合,不僅緊扣素質教育的發展潮流,而且也是生命教育與品格培養的一把利刃,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需要重點關注。
三、小學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課堂教學的作用,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打造主陣地
蘇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中指出:“教師成為學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時時刻刻都在講大道理,而在于他對人的態度,能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這句話表明教師應當著重發揮引路石的作用,樹立榜樣引導學生端正心態,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舉個例子,教師在講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美麗漢字的時候,就可以通過對漢字蘊含的思維方式的解讀為學生的人文積淀奠定基礎。同時,引導學生以開放而多元的視角理解并尊重各國的語言文字與文化,促進學生健康審美情趣的養成,擁有國際理解的情懷。除此之外,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師都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將核心素養滲透到教學實踐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聆聽、感悟人生的哲思,體會人性的美與丑。因此,課堂作為教師的主陣地,應當發揮其作用,加大德育在其中的比例,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注重主題班會的作用,為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創設前提條件
主題班會是架構師生友好聯系與交流的重要平臺,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養成的主要途徑。具體而言,班主任在開展以德育和核心素養為中心的主題班會上,可以向學生總結班上的好人好事,同時給予表揚與獎勵,正向引導孩子培養“仁愛”的好品格。這樣,不僅讓得到褒獎的學生可以繼續努力與進步,而且也可以讓其他學生向他們學習,取長補短,全面提升自己的品格。與此同時,班主任也可以定期在班會上以民主不記名選舉的方式,讓學生推選出一個具備良好品格的德育班長,從而在他的帶領下,促使學生走向新的人生起點。此外,班主任也可以以戶外活動的方式進行主題班會,即親自帶領學生去實踐“德育”,如成為看望老人、撿拾垃圾、植樹種草的小小志愿者,培養孩子善良、理解并寬容、尊重的優秀品格。由此可見,班主任應當注重主題班會的作用,引導學生在德育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樹立良好的德行。
(三)注重多樣化活動的作用,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鋪設實踐路徑
1.校園活動
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我們可以滲透生命教育與挫折教育,努力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引導孩子在與他人的互動與合作中養成為未來幸福人生奠定基礎的核心品格,如堅毅、自信、勇敢,創新等等。比如,學校可以定期舉辦“德育與我同行、同在”的系列演講、征文比賽,或者開展“核心素養+德育+自己=人才?”的辯論比賽,或者舉行“比賽第二,德育第一”的趣味運動會,組織全體學生踴躍參加,讓他們在各式各樣的活動中體悟德育的無限魅力,進而養成良好的學習與行為習慣。
2.節日活動
在“父親節”“母親節”和“感恩節”,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周圍的親朋好友表達深深的感激之情,如,寫賀卡、送禮品等。教師在涉及“春節”“元宵節”及“國慶節”等傳統文化節日活動中可以培養孩子們熱愛祖國文化的意識,使孩子從小就為國家認同感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3.發揮“家校教育合力”
可以通過每月舉辦一次“核心素養家長課堂”“每月核心品格學習致家長的一封信”“家長志愿者”的形式,發揮家庭教育的聯動作用,提升家校合力的教育作用。創造有利于促進孩子核心素養及品格內化的環境,發揮環境教育的作用。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可以借助活動創設有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的實踐之路。
(四)注重校園文化的作用,為學生品格素質的培育營造和諧氛圍
校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象征著學校的精神風貌、標志著學校的學風建設,而這正是德育所依仗的理想沃土。具體而言,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為學生創建與營造和諧融洽的氛圍,促使他們在美好的風氣中逐步提升自己的品格素質。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校只要構建良好、科學、舒適的文化氛圍,那么學生便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從周邊人或事上學到各種為人處世的正確道理。例如,學校可以從走廊通道或教室內部等地設置的標語(走廊:尊重并敬畏一切生命。教室:今天你微笑了嗎?今天你提問了嗎?今天你進步了嗎?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他人而著想的善良。圖書館:無聲的靜思給你無窮的智慧……)切入,引導學生在無形之中受到德育知識的滋潤與滲透。事實上,學生在校園文化的滲透下,其品格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與提升。
(五)注重課程建設的作用,為學生的德育奠定理論基礎
可以開設單獨的以核心素養為宗旨的課程,內容可以涉及品格課程和生命教育課程等等。教師可以每個月以一個品格主題為中心進行教育教學。教師本人可以先接受相關的課程培訓,再通過班隊會對學生進行教育,以便“以生命影響生命”。相關的核心品格主題,如,專注、自信、勇敢、創新、守時、盡責、誠信、節制、勤奮、謙遜、主動、感恩等等。
總而言之,在當今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全球化教育大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體系的出臺為中國德育指明了方向,教師應當著重發揮自身的作用,將核心素養與德育有機融合,將課堂、班會、校園活動、校園文化、課程建設與德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與品格力,為未來的幸福人生奠基。
注釋:
[1]《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美]杰·唐納·華特士.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參考文獻:
[1]勞凱聲.教育教學理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張厚璨.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孫民.研究品德核心素養 完善課程理論體系:小學德育一線教師的視角[J].中小學德育,2016(9):14-16.
[4]劉貴華.“品格德育”與“生命德育”相結合的創新德育模式實踐探究[J].華夏教師,2017(12):10-11.
[5]周燕玲.雅成教育培育文雅學生,核心素養成就全面人才:試論海富小學在養成教育中融入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3):64-65.
[6]王定功,路日亮.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探析及其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1(1):72-75.
[7]金軍華.讓文化浸潤生命: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校園文化建設[J].江蘇教育,2017(74):37-38.
[8]閆慧珠.創新德育管理 培養仁智勇的現代中國人[J].中華少年,2017(36).
[9]陳海娟.小學德育實踐中的品格塑造[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6(8):79-80.
編輯 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