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文新
摘 要: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邏輯性的基礎學科,學習的核心是數學思維的培養,數學思維是人的理性認識的一個過程,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需要開闊的思路、敏捷的思維,所以數學的發展與思維有密切的聯系。習慣的思維方式一般是正向思維,有時會制約思維空間的拓展,對于一些結果倒推的題目無從下手,因此我們需要進行一些非常規的思維方向的鍛煉。在解題過程中運用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以此擺脫思維定式,突破正向思維的局限性,從而創造性地得到思維成果。
關鍵詞:逆向思維;小學數學;培養
在小學時期學生的數學思想已經初見規模,數學知識的吸收程度也比較好,老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尤其是逆向思維,這是相對于正向思維而言的一種新的思維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有些問題往往采用常規思路無法解答,就需要從問題本身的角度來考慮,反向尋找解決的途徑,這種思維策略克服了保守的思維定向,在知識領域開拓了新的方法。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啟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提高思維能力,使他們多層次地發散思維,綜合解決問題。本文主要分析在小學數學課程中逆向思維的積極作用和培養策略。
一、逆向思維的作用
1.開拓學生的想象空間
作為一種重要的思考能力,逆向思維可以排除順向思維中的困難,沖破思維習慣并克服思維的遲滯性,能夠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以此挖掘學生思維中的潛能,只要能熟練掌握數學的方法和規律,看似簡單的習題,也能培養出學生的創造性。加強這種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單純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比如在一些小學奧數題中,很多問題依靠基礎數學知識無法解答,而運用逆向思維則可以讓學生獲得意外的成功,形成他們的創新意識。
2.加強基礎知識理解吸收
逆向思維其實是一種重要的探究過程,它是從反面觀察問題,在原先獲得知識途徑的相反方向上尋找解題思路,這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吸收有很大幫助。運用逆向思維易于建立數學知識的框架,知識的遷移能力強,并且解題時可以對所學知識查缺補漏,重新深刻認識,學習知識概念時還可以快速掌握其本質,這些優勢是正向思維所不具備的。老師要加強思維訓練,在解決計算題時多利用倒推法,整理好題目條件,讓學生較快地得出結果,以此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3.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小學數學中很多公式定理都是由老師正向推導而來的,而這些公式定理本身都具有可逆性,所以帶著它們從相反的角度來觀察,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發現一些新的規律,從而帶來一些非常規的解題方法,有利于學生解題技巧的提高。
二、逆向思維培養心得
1.培養思維要歸源生活
數學的學習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知識也是源于生活的,想要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在解題中的運用,要從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很多學生對概念和公式都倒背如流,但是對于概念的理解程度不夠,老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沖破思維的狹隘局面。在做一些有關加減乘除的題目時可以引用生活中常見的情景,比如這一道題,學校某天買了兩種花,分別是茉莉花和百合花,已知茉莉花比百合花多56棵,如果將百合花先種4棵,這時茉莉花是百合花的4倍,求原來的兩種花苗分別買了多少?如果按照題目常規演算順序也就是正向思維的過程來求解的話容易無從下手,但是如果運用逆向思維則可以很快地得到結果。做這種類型的應用問題,因為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會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加上逆向思維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思維過程,學生對待數學的學習會產生極大的興趣,而假如是干巴巴地求解一些算式,效果就沒有引用生活例子好。
2.培養過程遵循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
在小學時期,孩子們具有十分活潑的性格特點,尤其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比較重,數學的學習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理論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容易讓他們感覺到枯燥。想要孩子更加容易理解數學的知識點,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過程,老師的教學活動要多結合一些游戲方法和互動環節,讓他們快樂地接受數學知識,而不是填鴨式地將知識灌輸給他們。比如在認識人民幣這一課中,老師和學生可以分設角色,模擬平時購物的場景,由老師擔任售貨員,學生進行購買。讓他們自己思考和運用人民幣來購買東西,培養他們的逆向思維過程,如何用更少的錢買更多的東西,從而加深對數學加減法知識的理解。同時,在這個環節結束后,老師可以和學生們互動交流在這一次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心得和老師的培養心得,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出老師的教學效果,孩子們的逆向思維也會得到更具體的表現。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方方面面的,老師教學要遵循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在進行書本知識的傳授時,不能一味地只教授知識,還應該采用科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充分地交流數學信息,以此培養數學思維模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應該配合老師克服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具有還原逆向思維的意識,共同進步和成長。
參考文獻:
[1]盧忠.小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逆向思維的培養[J].科學中國人,2014(7).
[2]楊濱.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逆向思維[J].科學中國人,2014(23).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