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蘭
摘 要:幾何與圖形有利于幫助學生空間觀念的建立,也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幾何直觀與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在枯燥無味的數學課中,適當的趣味游戲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世界通過游戲展現在孩子面前,而人的創造才能常常會在游戲中表現出來,沒有游戲也就沒有充分的智力發展。”在小學階段,孩子們都還處于游戲玩耍階段,都很積極活潑好動,很難像大孩子們一樣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安靜的思維,尤其是對幾何與圖形,小學生的思維和邏輯比較抽象,如果學生沒有掌握好相關的知識點,那么就會對將要開始的后面所學內容感到困惑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在幾何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豐富有趣的教學方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去探索其中的奧妙。即根據學科知識特點,將游戲因素適當地融入所學內容當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幾何;游戲教學
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多結合所學知識來創造一些有趣的課堂小游戲,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去參與到其中并且能夠從中獲取到相關的知識,這樣既滿足了小學生玩的天性,同時又讓他們學到了該學的知識,使學生在一種有趣、快樂、團結協作的氛圍當中快樂成長。在學習效率提高的同時又使得教師的教學質量有所提高,促進了學生的全面和諧健康發展,對學生的學習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一、數學游戲對小學幾何影響
1.能夠擴展幾何學習內容
采用游戲化對幾何知識內容進行教學時,要對一些數學方面的知識進行相關游戲安排。例如,在課堂上,講解完數學知識之后,為了方便學生對知識的熟練掌握,可以安排適當的小游戲來幫助學生對枯燥知識的消化吸收,這樣做能夠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降低數學的枯燥性,還能夠緩解學生心理上對數學這一學科的恐懼感,從而使得學生能夠一直保持對數學的向往與追求。
2.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思考
從數學的發展史可以看出,數學知識與游戲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發揮積極性作用。這兩者有著共同的作用,就是它們都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能夠解除對數學的枯燥認知,有效幫助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和運用。
3.能夠改善學習環境
數學知識如果僅靠課堂上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學生還應該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對知識分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于是為了有好成績,學生幾乎沒有課余放松玩耍的時間,反而是被沉重的作業替代。這樣學習就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壓力,不利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如果能夠將游戲與課余作業有效結合,那么就會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就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帶來輕松感的同時又能有效提高學習質量。只要讓學生都感受到數學的有趣性,才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合理地安排課堂游戲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游戲與課程的結合。教師備課結束后,應該充分結合課程知識內容來合理地對課堂進行有規劃有目的的安排。在課堂中適當地通過游戲來進行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從而使得學生能輕松接受,提高學習效率。因此,現階段教師除了要備好課之外,還應該格外注重課堂的合理規劃與安排。在知識講解中通過適當的小游戲來優化,實現課堂的科學性,大大保證了小學課堂的有效性與有趣性。
三、合理創建游戲情景
游戲教學的重點就是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同時,又能夠讓他們體驗到這其中包含的快樂。例如“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這一知識點,學生在生活中大多都知道這樣的兩條線是不可能相交的,只不過是不知道這樣的一組線的數學名詞而已。因此,在講解這次課時,就可以拿一雙筷子和兩根足夠長的繩子來完成這次課的內容。老師可以拿著這雙筷子在黑板上給同學們講,并對同學們進行提問:如果平行地拿著,它們會不會相交?從而引著學生來學習,老師講解完之后,讓四名同學到講臺上平行地拉著兩根繩子給大家更好地進行展示,這樣通過實物展示的方法,能夠更為有效直觀地讓同學們領悟到其中的道理。通過這些簡單的游戲互動,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與領悟。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應該在學生對事物已經形成系統認知后進行講解,要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作為教學的基礎。能夠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課堂中注入“游戲”這一股清泉,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教師在進行課堂講解時,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而發掘學生發現生活中數學知識的潛力。
參考文獻:
[1]楊萬東.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策略談[J].湖南教育C,2016(10):46-47.
[2]郎加妹.淺議游戲中的小學幾何與圖形[J].新課程(小學),2016(7):262.
[3]孫紅.小學低年級數學游戲教學方法的案例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6(10):97.
[4]袁航.小學幾何概念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5(5):137-140.
[5]魏先玲,孫明巖,張維國.借助幾何直觀挖掘數字本質:以“平均數”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數學),2017(9):20-2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