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百東
摘 要: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生產力,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教師教學首先是傳授知識,同時更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當學生有了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才算教育完成了任務。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牢牢地把握這一教學目標,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納入教學中來。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對此進行認真的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意識;教學方法
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生產力,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小學數學教學要牢牢地把握這一教學目標,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下面就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一、走進生活,實踐創新
傳統的教育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了對學生智力能力的培養。這樣導致了學生只顧答卷,成為高考的工具,而影響人類關鍵的創新能力問題卻沒有得到重視,這也是教育的失敗。自從教育教學深化改革以來,教育扭轉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堅持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充分發揮學生學習主人翁地位,讓學生在思維上有更大的空間,使他們有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極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為此,我們的數學課就更能體現出該學科的優勢,數學以抽象思維為主,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如何能夠找到最好的途徑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培養,讓學生進入生活實踐應該是最佳途徑。我們課本理論知識的形成多數源于生活實踐,所以,我們的數學知識傳授就要本著實踐出真知的道理進行教學,學生就會在生活中想辦法研究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繼而形成一種創新意識。所以,我們身為數學教師要注意教法的改進,要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踐,讓他們能夠通過實踐去操作思考,以了解世界,激活思維。比如,我在執教“方位與數數”一節的時候,我就讓學生去看看自己在班級所處的位置,從前后左右的不同角度進行數算是第幾位,形成一種坐標意識,再讓學生到電影院以此方式去數并查找自己的座位號,學生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由此促進了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營造環境,激發創新
學生的創新意識要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才能實現,若是傳統那樣的教師唱主角,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背誦內容,記錄筆記,學生就沒有創新的空間,他們的創新能力也難以得到激發。因此,教師要營造良好的創新學習環境,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踴躍思考的狀態,從而形成一種師生和諧民主的關系。想讓學生有學習積極性,就要使他們處于一種興奮、愉悅的狀態下,他們在情緒高漲的情況下才能有奇異的想法,才能參與老師的問題思考,才能大膽地想象和聯想。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接近學生,和學生建立融洽的關系,努力做到尊重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地發言,要有敢說、敢想的精神。教師和學生交朋友,學生自然就會大膽地想象,他們的創新意識就會得到最大的發揮。同時鼓勵學生質疑,正像愛因斯坦所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我們要點燃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比如,我在執教“梯形面積公式推導”一節時,在孩子們說到要將兩個相同的梯形組成平行四邊形來推導時,有的居然說,把圓柱形剪開而展開的側面積是否可以為平行四邊形面積等等。當他們提出這種看法的時候,我并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從另一個角度鼓勵他們大膽想象,極大地培養了他們敢說、敢想的精神,促進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優化訓練,培養創新
首先是要優化練習設計。不能去使用那些一成不變的練習題,呆板枯燥固定的訓練自然會導致學生的思維單一,限制了學生的創新發展。因此,我們要從做題訓練的角度進行創新設計,特別是要訓練他們的發散思維,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教師要研究靈活多樣的訓練題。其次是要有問題的開放性。也就是說,給學生提出的問題不是確定的,必須要走一下別的途徑才能做對。比如,我在復習的時候,就給學生這樣的題目:“雞36只,鴨比雞少18只,雞比鵝少7只,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所以,我們要改革作業的設計,讓學生去解決生活實踐中所遇到和接觸的實例,使他們能夠達到“跳一跳摘果子”的目的,使他們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總而言之,我們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標,不斷地研究和制定學生創新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方法,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他們成為時代所需的創新人才。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