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謝國萍
【摘要】為推動我國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提升以適應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需要,基于問卷調查進行了關于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的廣泛統計,分析當前我國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存在的現實問題及原因,據此提出著眼于“長”、“高”、“遠”引導創業培訓機制構建,引導返鄉農民工參與創業培訓機制構建,以及引導多部門參與的互補性創業培訓的合作機制構建。
【關鍵詞】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培訓機制
【中圖分類號】G7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8)05005105
【收稿日期】20170926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轉換與職業教育研究”,項目批準號為15YJC880116;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江蘇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機制研究”,項目批準號為2017SJB0672;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項目“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江蘇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調查研究”
【作者簡介】楊光(1975—),女,吉林吉林市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培訓;謝國萍(1976—),男,江蘇丹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培訓。農民工返鄉創業主要是指離土離鄉的農民在城市打工或經商一段時間后已積累一定的技術、技能、經驗、資金或人脈等而主動返鄉創辦,經營工、商、農、牧等企業。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現階段,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與外出務工人員回流就業已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城鄉產業結構調整中關系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兩大重要事項。一方面,要繼續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力度,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技能培訓;另一方面,隨著職業能力需求的多樣化,職業轉換趨勢也日趨加強,其中,既掌握一定的職業、行業經驗,又積累了一定資金的農民工產生回鄉創業的意愿。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培訓值得關注。本文基于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現實問題的調查,分別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三個方面剖析原因,提出政府引導構建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力評價
(一)創業能力
按照詞典的解釋,創業是與守業相對的詞語,即“開創建立基業、事業”,創業能力是指開創建立基業、事業的能力,突出“開創的能力”。在百度詞條上搜索,創業能力解釋為善于發現或創造新領域,利用各種方法開發資源產生各種新的結果。從廣義上說,創業能力分為內、外兩個方面,外在方面是指所能利用的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顯在資源;內在方面則是存在于創業者個體內在的能力素質,或存在于個體內的潛在資源。從狹義上說,創業能力僅指適合創業的素質,本文作狹義理解。
(二)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評價文獻概述
近年來,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評價受到學界廣泛的關注。李梓一等[1]調研河南省固始縣返鄉農民工創業狀況時運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出人際和創新能力因子與堅韌能力因子。胡豹[2]研究認為,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是能充分運用外出打工條件和返鄉條件,達到創業成功的個人心理特征的總和,實證研究時將創業能力分為創業思維、創業行為、創業語言三個維度。周煜等[3]在實證研究中認為,發現能力與冒險精神對返鄉創業至關重要,在評價時把發現能力細分為信息獲取、選擇決策、創新等方面。針對返鄉農民工與一般農民工這兩大群體之間存在知識、人際、信息、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黃德林等[4]研究認為,對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研究不應等同于一般農民創業的研究。魏鳳、黨佳娜等[5]在Deb Markley測試表的基礎上,融入了返鄉農民工群體的特征,通過因子分析提取了人際資源性、創新性、競爭性、堅韌性、風險承受性五個因子,并應用于陜西省與四川省的實證分析。綜上,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評價應是一種綜合性評價,除了具備一些基本的能力素質,還需具備一定的冒險精神。另外,評價應該結合返鄉農民工的實際特征,如返鄉目的、家鄉情感、人脈關系等。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和職業能力密切相關,創業能力是職業能力內涵的拓展,職業能力是創業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礎。
(三)評價體系設計
基于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力評價結構的問卷既要借鑒勞爾·恩斯特[6]的劃分方法探究創業能力的構成要素,也要結合返鄉農民工的實際特征。按照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三類能力的劃分建構一種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力評價體系。首先,考慮返鄉農民工的專業能力,專業能力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創業所需的行業、崗位的專業知識、技能;二是創業所需的基本知識、政策或行情。其次,考慮返鄉農民工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分析、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最后,還要考慮返鄉農民工的社會能力。社會能力既包括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還包括情感、意志、品德素質,如風險意識、責任意識、耐心、持久力等。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能力狀況分析
(一)調查樣本概述
在調查中,研究組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在江蘇13市展開調查,對來自13市的673名參加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或創業培訓的人員發放問卷,在回收的問卷中有374名返鄉農民工經歷過創業項目培訓,其中有效問卷335份,問卷有效率為89.6%。從年齡分布上看,調查人群中18—25歲約占23%,25—35歲約占29%,35—45歲約占27%,45—50歲約占16%,50歲以上約占5%;從學歷分布上看,初中學歷以下約占60%,高中(含中職)學歷約占28%,大專以上學歷約占12%;婚姻狀況上,已婚約占85%,未婚約占15%。受訪者的每人平均月收入為3 317.04元。
(二)調查數據分析
1返鄉農民工專業能力
專業能力是職業能力結構中最基礎的能力。同樣,創業的專業能力也是構成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礎。無論對于正在創業還是準備創業,創業的專業能力是農民工實現創業成功的基礎。受訪者的專業能力結果值(表1)基本上反映出返鄉農民工掌握行業專業知識、技能,熟悉創業基本知識、政策、行情的狀況。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專業能力的優秀率均值(13.31)較低,但是將“優”加上“良”,優良率均值達到52.16。由此說明,一方面,近半數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專業能力水平表現為“優良”狀況,具備一定的創業知識基礎,也說明多數返鄉農民工創業就專業能力層面具備了一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政府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宣傳與培訓投入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專業能力結構不平衡,尤其在創業知識、政策、行情方面需著力提高。
表1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專業能力狀況統計(%)
能力指標優良中合格不合格行業知識、技術、經驗21.1543.7331.503.620.00創業知識、政策、行情11.6820.3940.6120.147.18知識經驗與創業關聯度7.0952.4330.595.584.31
2返鄉農民工方法能力
方法能力屬于職業能力結構中的應用部分,而創業的方法能力就是把專業能力轉化成實踐應用形成實際效益的能力。受訪者的方法能力結果值(表2)基本上反映出返鄉農民工有關持續學習、風險預測控制、變中求新(創新)以及規劃組織能力的狀況。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方法能力的優秀率均值(12.14)較低,但是將“優”加上“良”,優良率均值達到65.83,而且比創業的專業能力高出一些。由此說明:多數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方法能力水平表現為“優良”狀況,多數返鄉農民工的持續學習能力、規劃協調能力比較成熟,創業意識比較強烈,具備一定的創業可行性。同時,多數返鄉農民工經歷“城市洗禮”后已具備一定成熟的職業素質。但是,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方法能力結構不平衡,尤其在創業的風險預測控制能力方面需著力提高,創新的方法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
表2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方法能力統計(%)
能力指標優良中合格不合格持續學習關注能力12.6235.6441.6010.020.12風險預測控制能力9.6920.3918.0130.5421.37變中求新解決能力11.1942.4330.5920.585.79規劃組織協調能力15.0650.4730.054.420.52
3返鄉農民工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屬于職業能力結構中的拓展部分。同樣,對于返鄉農民工創業來說,要以專業能力為基礎,方法能力為應用,社會能力為拓展構成一種綜合能力。受訪者的社會能力結果值(表3)基本上反映出返鄉農民工有關社會溝通、家庭和諧、家鄉親和,以及參政議政能力的狀況。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社會能力的優秀率均值(22.07)相比以上兩種能力來說較高,將“優”加上“良”,優良率均值(87.04)在創業的能力結構中為最高。由此說明:一方面,多數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社會能力水平表現為“優良”狀態,返鄉農民工基本上具備創業的家鄉情感條件、社會交往條件以及政治溝通條件,具備一定的創業拓展性;另一方面,四項指標從不同側面說明多數農民工返鄉創業均帶有某種程度的家鄉情愫,存在種種鄉鄰鄉親關系。
表3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社會能力統計(%)
能力指標優良中合格不合格社會溝通能力20.4755.0410.6013.370.52家庭和諧能力15.0644.1719.8519.351.57家鄉親和能力39.4643.9110.606.030.00參政議政能力13.2729.7547.848.400.04
三、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一)存在的問題:創業能力結構不平衡,“洼地”明顯
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的優良率比一般農民工高,但創業能力內部結構性卻不平衡,少數指標值相對偏低。所描述的11項指標值中,其中有4項優良指標值在50%以下,依次分別是持續學習關注能力(48.26%),參政議政能力(43.02%),熟悉創業知識、政策、行情(32.07%),風險預測控制能力(30.08%)。總體上,社會能力水平最高,方法能力水平次之,專業能力水平最后,呈現出“金字塔”型結構。
將勞爾·恩斯特的職業能力結構應用于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結構的分析上,專業能力表現為創業能力的基礎性,方法能力表現為創業能力的應用性,社會能力表現為創業能力的拓展性。此三項能力根據受訪者的表達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效用。例如,社會能力水平為最高,家鄉親和能力一項的優良值較高,能夠反映出農民工返鄉的心態以及情感因素。又如,專業能力水平為最低,能夠反映出返鄉農民工表現出較強烈的創業愿望、創業熱情,但是專業能力水平卻尚待提高。
(二)原因剖析:創業培訓投入不夠,培訓機制不成熟
在“遠景—目標—行動”框架下,以創業為導向的職業能力提升體系不能簡單等同于一般職業能力的發展規律。新型城鎮化進程不僅要求轉移勞動力就業素質的普及提升,而且更需要創業素質的提升。就現實需求而言,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外因條件下的內因轉化。也就是說,返鄉農民工具備了一定創業愿望、熱情、基本素質、經濟條件等,但是還需要外在的促使條件(如培訓條件)使創業能力更趨向成熟。
然而,在多個地區的采訪中,返鄉農民工參與創業培訓的積極性不高。積極性不高的原因除了返鄉農民工對參與創業培訓的認識偏差外,主要在于創業培訓投入不夠,培訓機制不成熟。一是,多數地區將創業培訓附屬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未給予高度重視。二是,課程內容單一,課時較短,師資整體力量欠缺。三是,創業培訓機制不成熟,未形成多個部門共同參與的投入及協調的互補性機制。
四、提升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的培訓機制
職業教育理論揭示這樣的規律,一項有意義的教育項目需要依靠持久有效的教育機制來推動。同樣,農民工返鄉創業培訓需要從建立持久、有效的教育或培訓機制著手。這就需要通過政府引導和協調構建提升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的創業培訓機制,這一機制模式需要諸如經濟部門、培訓部門、社區部門①多個部門的協同參與和合作。
(一)著眼于“長”、“高”、“遠”引導創業培訓的機制構建
在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提升的總體規劃上,政府需要根據產業環境、資源環境、人口環境、人文環境的實際特征,緊跟市場和產業需求,引導以“長”、“高”、“遠”的創業培訓機制構建。在發揮創業特長方面,做到人盡其才,物盡所用。就是要考慮返鄉農民工的個體差異性,幫助將其特長充分運用到創業中。在提升創業高度方面,做到切合地區發展,促使產業發展和個體創業相得益彰。就是要從產業發展的高度,整合地區培訓資源,引導創業培訓項目的開展,構建多個部門協同參與機制。在推進創業長遠規劃方面,做到終身學習與終身培訓不中斷。就是要著眼于返鄉農民工創業或職業發展的長遠利益,最終建立提升創業能力的終身培訓機制。
(二)引導返鄉農民工參與創業培訓的機制構建
針對參與創業培訓的主動性不夠、積極性不高的現象,政府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參與創業培訓的機制構建。首先,要進一步完善參與創業培訓的激勵機制,提高返鄉農民工參與積極性。例如,進一步借鑒與完善如江蘇、上海、廣東等地推行的“學分銀行”賬單機制,加大“學分信貸”方式的探索性研究。其次,可將創業課程納入成人教育體系中,將創業培訓與在職在崗培訓協同起來,這些需要進一步研究與探討。例如,借鑒新加坡實施的“未來技能在職培訓計劃”[7](Skills Future Earn and Learn Programs),幫助構建“遠景—目標—行動”規劃。最后,除了激勵性機制保障、政策引導外,根據返鄉農民工的心理特點以及現實心態引入創業心理訓練、輔導機制。[8]如帶有研討性的創客沙龍、創業者聯盟、創業論壇、創業大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能夠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
(三)引導多部門參與的互補性創業培訓合作機制構建
以政府為主導的職業能力提升管理機制要向開放化、多元化的治理機制轉變。也就是說,政府從主辦方變成協辦方,從主導者變成引導者,從資源配置者變成資源協調者,從直接的管理者變成間接的監督者。要引導政府部門、經濟組織、社區組織和培訓機構形成共同參與的互補性創業培訓合作機制構建,如圖1所示。1政府部門
政府通過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的規劃、預算引導其他組織的互補性參與。政府參與旨在以返鄉農民工社會能力培養為主,兼顧專業能力與方法能力的培養。參考步驟如下:根據產業環境、資源環境、人口環境、人文環境制訂返鄉農民工創業發展及培訓規劃→引導、協調創業培訓等資源配置→運用主流媒體宣傳,搭建創業項目的交流平臺。
2經濟部門
根據企業的特點,經濟部門參與旨在以返鄉農民工專業能力培養為主,兼顧社會能力與方法能力的培養。參考步驟如下:明確企業發展方向、市場動向→結合政府關于返鄉農民工創業發展及培訓規劃,將創業培訓內化為企業發展→與培訓等部門合作,提供創業崗位、市場行情、相關技術、設備等專業能力的培訓。
3培訓部門
根據職教集團、社會培訓機構等培訓部門的特點,培訓部門參與旨在以返鄉農民工專業能力與方法能力培養為主,兼顧社會能力的培養。參考步驟如下:熟悉政府關于返鄉農民工創業發展及培訓規劃→與經濟、社區等部門合作,提供師資、教學設施服務→從專業的角度提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培訓,幫助提供人才交流的平臺。
4社區部門
由于社區部門既扎根于行業,又扎根于社區,對行業的上下游動向、社區人口、從業人員非常熟悉,能夠提供創業項目及培訓的信息資源。參考步驟如下:熟悉政府關于返鄉農民工創業發展及培訓規劃、市場、行業行情→與經濟、培訓等部門合作,提供行業資訊服務→從行業的角度提供行業需求,提供社區配套服務。
【注釋】
①文中“政府部門”主要指政府及相關行政機關;“經濟部門”主要指企業;“培訓部門”主要指職業院校、社會培訓機構以及地區人力資源部門主辦的培訓中心;“社區部門”主要指地方企業協會、行業協會、商會等民間自治組織,社區行政服務中心,如街道辦、園區管委會、村民自治委員會等基層組織。
【參考文獻】
[1]李梓一,劉松楊.返鄉農民工創業目的與創業能力調查分析:以河南省固始縣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1(2):118—119.
[2]胡豹.農民工創業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2761—22762.
[3]周煜,陸彥,於忠祥.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的實證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6(4):95—98.
[4]黃德林,宋維平,王珍.新形勢下農民創業能力來源的基本判斷[J].農業經濟問題,2009(9):8—13.
[5]黨佳娜,魏鳳.欠發達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能力評價及比較:基于陜西省、四川省的問卷調查[J].廣東農業科學,2012(6):9—12.
[6][7]鄭愛翔,吳兆明,劉軒.農村轉移勞動力市民化進程中職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6(7):45—49.
[8]羅豎元.農民工市民化意愿的模式選擇:基于返鄉創業的分析視角[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70—76.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Based on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of 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YANG Guang1, XIE Guoping2
(1.Nanj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210023;
2.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214041,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our countrys entrepreneurship promo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ack home,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causes existing in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the methodological ability, the social ability relating to entrepreneurship of them based on the extensive research with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According to this, focused on the “specialty”, “height” and “longterm orientation”, the government should guide to build the guiding mechanism of participation, and the multisectoral participation of complementary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mechanism.
【Key words】returning migrant worker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training mechanism
(編輯/徐楓)2018第5期(總第37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5 2018Total No.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