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尊香
摘要: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日益深化,企業內部職能優化成為實現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其中去產能和降成本成為企業內部職能優化的關鍵,尤其針對建筑施工企業,由于其周期長、投資金額大等特征,而致使其成本控制需求較一般行業更大。而營改增為建筑施工企業帶來了更大的稅負成本挑戰與機遇,例如人工成本、材料成本及設備成本的抵扣。為此,如何在營改增后強化施工企業成本控制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本文試圖基于營改增背景闡釋,著重歸納營改增對施工企業人力成本、材料成本、設備成本控制的影響,并從供應商選擇、稅收籌劃及人員培訓和監管等角度提出具體的優化措施。期望本文結論對施工企業提升成本控制水平有所啟示。
關鍵詞:營改增;施工企業;成本控制
營改增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稅制改革,其決定著我國經濟新常態及結構性改革的效能。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強調營改增是我國稅制改革中的第一步棋,它關系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能否順利推進。而自從2016年5月1日營改增在我國全面實施以來,取得了一些列成就,據統計截止2017年4月30日,營改增為行業帶來了6800億元減稅額。而施工企業由于其具有周期長、成本因素多等特征而頗受關注,由原來的3%營業稅稅率改為11%增值稅稅率。中國新聞網報道,營改增后施工企業的平均稅負成本降低3%。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營改增對企業稅負成本控制具有現實意義。但就具體企業而言,如何更好的結合國家財稅政策,響應國家經濟改革趨勢,做好以成本控制為典型的內部職能優化,則成為企業發展的首要課題。
一、營改增概述
營改增是我國1994年來實施的最為重大的稅制改革。其在成本控制方面重要影響可以體現為規避重復征稅,由原來按照營業額征稅改為增值額征稅,以銷項稅抵扣進項稅,有效的降低了企業稅負成本。這不僅表現于材料購置,而且體現于設備購置及人工成本方面。我國實行營改增政策采取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方式,2012年開始在上海試點,并在之后幾年逐漸擴展至北京等一線城市,2016年5月在全國實施,2017年7月取消13%稅率檔,將四擋稅率調整為三檔,分別是6%、11%、17%。營改增的重要意義在于兩方面:一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間接稅在我國稅收中占比較大,而增值稅在我國間接稅中占比約為40%;二是我國的稅制結構已經嚴重不適用于經濟發展,營業稅征稅范圍行業鏈條越長,稅負成本越重,導致企業生態呈現“多而不大”、“粗而不精”的結構。以上兩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國開始實施營改增稅制改革。但營改增著重順應大部分行業的發展勢態,據統計在我國建筑、金融、生活服務、房地產四大行業中,約為1.3%的企業由于營改增而呈現稅負成本增加的跡象。為此,如何通過必要措施控制成本顯得十分重要。
二、營改增對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影響
營改增對施工企業的人力、設備、材料及人員知識技能等方面成本控制具有重要影響。首先,體現于人工與設備成本方面,人工成本在施工企業中成本比例較大,其成本控制直接制約著企業成本效能。在實際施工項目中,由于人工多來源于“農民工”等臨時人員,很難取得正式的增值稅發票。為此企業通常會采取兩項措施,一是尋求勞務公司,增加人工成本抵扣比例,二是降低人工成本,增加人工智能在施工過程中的作用。就設備成本而言,一是施工企業的設備成本可以按照17%的稅率進行抵扣,但對小規模納稅人而言,其進項稅發票以3%的稅率開具,這極易導致納稅人增值稅抵扣不足的現象;二是機械費用的抵扣,據統計這項費用在施工企業中的占比約為8%,但該項費用通常會以租賃方式產生,仍然會導致抵扣不足狀況。
其次,施工企業的材料成本也是其成本控制的重點。一般而言,木材、鋼筋、水泥等材料成本是成控制的重點。材料采購可以分為自購和甲供兩種方式,自購材料通常會根據運輸方式、施工時間等因素選擇“就地取材”,而這一采購方式極易采用小規模納稅人作為材料供應商,或者以磚瓦、沙、灰等材料多源于個體商戶,難以取得增值稅發票;而“甲供材”現象導致施工單位的建筑材料是由建設單位調撥的,而發票是開給建設單位的,導致施工單位難以抵扣。
最后,營改增后,財務人員知識與政策同步較慢,不能盡快從營業稅中調整出來,一是票據管理粗放,原始憑證審核不嚴格,導致票據成本增加。二是增值稅系統不適應,不能及時申報稅票抵扣,導致延遲納稅。三是業務人員不具備基礎的稅務和財務知識,導致上報原始憑證無法報銷等。
三、營改增后強化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合理選擇供應商
營改增前,施工企業為了降低運輸費用,更傾向于與當地原材料供應商進行交易。而營改增后,施工企業必須合理選擇供應商,但不同材料供應商可能提供的增值稅發票有所不同。例如沙子、磚瓦等小規模納稅人或者個體工商戶可能通過稅務所代開3%稅率的發票,而水泥、混凝土可能提供6%的發票,鋼材供應商提供17%的發票。施工企業的稅率為11%,企業必須將以上3%、6%、11%稅率供應商合理調配以能抵扣11%的稅率發票。其次,施工企業在勞務人員選用中,通常會選擇勞務公司合作,提供11%或3%的增值稅發票,實際中通常會采用包工方式。最后,施工企業的設備租賃或設備購置,如鋼筋加工機械、攪拌機、施工電梯、塔吊等,營改增前通常會采用租賃方式,而營改增后采用購置方式更能增加設備成本抵扣、產業延伸。為此,合理選擇供應商是施工企業成本控制的源頭。
(二)以業務調整強化納稅籌劃
稅務籌劃是有效降低稅負成本的途徑。一是混合業務獨立核算,目前我國一般稅率有6%、11%、17%三檔,而相關政策規定,不同稅率業務混合經營,在稅務核算時需要分離開來,否則從高適用。因此,施工企業應該將建筑、裝修等業務分開核算。二是業務性質變化,目前我國對個別行業具有稅務優惠傾向,例如高新技術行業。因此,在施工企業對外提供合同時盡力表現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等相關特征,以最大化享受優惠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享受優惠政策的同時,無法開具銷項稅發票。三是流程再造,可以將部分業務進行外包,例如施工企業的材料運輸,如果自己非獨立核算運輸則可能采用17%的稅率繳稅,而將運輸業務外包,則可能采用11%的稅率繳稅。為此,企業必須根據自身情況詳細測算業務外包與非外包間的稅負成本差異。
(三)強化培訓與信息化監管
為適應營改增后的稅務核算流程、方式等變化,企業定期對財務人員及業務人員進行培訓。首先,采用“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進行培訓,一是邀請外部稅務機構、事務所對內部財務人員進行稅務申報流程、原始憑證甄選、延遲納稅節點等方面的培訓;二是鼓勵企業人員到區域稅務部門學習,通過短平快方式培訓稅務人員,并在企業內部進行分享與擴散。其次,提升計算機在施工企業中的應用層次,針對施工項目實施專項聯動監管,搭建成本數據平臺,實現成本信息系統與稽核信息系統間的數據傳輸與對接,在項目內外部(供應商、財務部門、采購部門等)、上下級間(管理部門、施工部門等)實現成本聯動監管,共同參與成本控制。最后,以信息化管理平臺整合增值稅鏈條,將供應商、分包商、材料出庫、采購部門的應收應付信息數據采集于一個信息化平臺中,跟蹤票據開具、對賬等環節的進度,及時處理納稅申報、票據收集等工作,降低風險成本。
四、結語
成本控制是企業發展中的關鍵要素,尤其在國家大力號召供給側改革、建設新常態背景下,成本控制成為企業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施工企業是我國強化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織形式,其成本控制及內部職能優化直接關系著國民經濟發展效能。本文著重探討營改增稅制改革后對施工企業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設備成本等方面的影響,并從供應商選擇、稅收籌劃及人員培訓和監管等角度提出優化措施。但本文并未結合具體實際案例進行探討,期望后續研究可以進一步結合實際案例探討營改增后的成本控制策略。
參考文獻:
[1]李艷華.淺議“營改增”背景下建筑企業如何進行成本控制[J].當代經濟,2016(14):108-109.
[2]王碧云.“營改增”推行后施工企業的成本控制研究[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22).
[3]陳芳.“營改增”對建筑施工企業成本管理的影響及應對[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12).
(作者單位:中鐵十四局集團電氣化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