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翠珍?邊瑞?曹魏巍
摘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這篇文章探索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組織方式,從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課程評價方式的完善、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換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會計信息系統》的課程改革思路。
關鍵詞:會計信息系統;新三中心;自主學習;課程
一、課程定位
《會計信息系統》是會計學專業和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核心課,是一門融合了會計學、財務管理、管理學、信息系統等多門學科的相關知識的實踐性課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全面掌握會計信息系統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了解企業會計電算化工作規范和業務流程,并能獨立應用主流會計軟件進行基本的會計核算工作,如賬務處理和報表編制等,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具有一定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際操作體驗,培養用心觀察、耐心細致的工作作風;通過在訓練中的相互溝通與協作,培養誠實守信、具有高度責任感的財經職業素養。
二、課程改革思路與實踐
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與互聯網、智能手機已經密不可分,學生的學習出現了新的特點,傳統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會計信息系統》課程改革必須符合當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會計人才的新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會計人才的特殊需求。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傳統的以“教材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教室為中心”的授課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引起學生學習共鳴,很多學生離不開手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無法集中精力,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卻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即便很多高校和教師已經普遍認同新三中心的教學理念,即教學應該“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習效果為中心”。但是,他們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依然秉持傳統教學模式的知識觀和教學觀,專業課程的教師只懂專業知識,并不了解或全面了解新三中心背后的科學基礎、以及教學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美國的教育學家杜威說過:“如果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學生,我們就毀了他們的明天!”
時代在發展,教師必須深刻把握教育本質和教學方法的內涵,徹底改變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改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
《會計信息系統》在目前的教學實踐中,大都是以一個模擬企業為例,通過一個會計期間(一個月)的業務處理,分模塊(如圖1所示)或者連續處理整個會計期間的業務,學生按部就班完成業務處理,結果是很多學生的學習仍然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的層面,大部分學生不能全面了解傳統制造企業的經營流程,更不了解電子商務、微商、訂單式生產等新的業務模式和微信、支付寶等新的結算方式該如何進行賬務處理,即使學生能夠按時完成教師布置的操作任務,也很難聯系實際,更談不上學以致用。
在作者的教學實踐中,啟發式、探究式、開放式、體驗式、案例式、任務式的教學設計更容易提高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因此,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第一周即引導學生按企業的經營流程分組,要求每組同學以微視頻、小劇場、調查報告、PPT等方式完成八個體驗式作業。作業的內容完整覆蓋了課程需要學生了解的企業的實際經營流程,包括企業的組織結構、企業的采購流程、企業銷售流程、企業生產流程、企業往來款項的產生和收付、企業固定資產管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產品的成本核算。每個小組可以用當前最流行的手機APP如抖音、西瓜視頻等工具完成,也可以以傳統的方式提交調查報告,每小組的作業在以后每周的課堂上,匹配該節課的教學內容,以案例導學的形式呈現,一方面可以增加學生對企業實際業務流程的了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進行每節課的教學設計時,可以按圖2所示的流程進行安排,以任務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完成課堂任務時,可能會遇到不同的疑難問題,導致任務無法完成,一部分問題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解決,課堂上無法解決的問題,則通過云課程的方式解決,目前作者使用過的APP包括藍墨云班課,云課堂等平臺都有很強大的交互功能,教師把在課堂上無法解決和比較常見的問題整理好,并發布在APP的教學任務中,引導學生在課下尋找解決方法,從而把課堂延伸到了課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解決問題、總結反思的能力,從而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此外,教師還能利用APP補充教材中未涉及到的重要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新出現的業務模式應該如何進行賬務處理,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跟上時代的發展。
(三)課程評價方式的完善
合理使用APP,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把過程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評價。比如及時評價學生小組作業完成情況,個人作業完成的效果與速度,課堂參與度,解決疑難問題的質量和次數,與教師的課后溝通等,記錄在APP中,動態地管理學生的平時成績,并反饋給學生,學生可以及時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不足,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方案。期末考核則可以采用閉卷、開卷、口試、任務項目終結成果書、調查報告等多樣化的考核形式,也可合理利用財會專業相關資格考試和執業考試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相關評價,引導學生參加全省甚至全國的專業賽事,并認可比賽中的成績,在學生的課程成績中得以體現,以賽促學,以賽促教,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
(四)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轉換
在作者的《會計信息系統》教學改革和實踐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是給學生講授知識點,演示技能點,回答學生疑問,指導學生練習,不但固化了學生的思維,也很難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注意力也很難在一節課的時間里全程集中,這樣,教師傳授的知識或方法在傳遞的過程中就無法保證學生能準確無誤的接受,況且,學生當堂課接受的知識也很容易遺忘,導致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綜合掌握程度不夠,就更談不上綜合運用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遇到問題很難獨立解決。
社會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社會性的,是學習者與社會環境互動的過程。教師的角色就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要求設計教學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師的角色轉化為學生學習課程的組織者,學習內容的引導者,學習過程中的監督者,學習結果的評價者和學習流程中的信息反饋者。
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通過動腦、動手操作參與到教學中來,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節奏,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從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并提高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而《會計信息系統》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更新速度也非常快,教師只有不間斷的學習,掌握最新的學科成果和研究動態,拓寬自己的專業視野,把課程相關的新內容、新思維融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分利用網絡和各種APP,加強和學生的課上課下的溝通,把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適時適當提供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趙炬明.論新三中心:概念與歷史——美國SC本科教學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3).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