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彩霞



摘要 目的:探討雙補通痹方外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方法:收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7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均給予常規西醫治療,治療組給予中藥外洗,對照組給予溫水外洗。結果:8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63.2%,優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相比,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下降(P<0.05)。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神經傳導速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雙補通痹方外洗能更好地改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臨床療效顯著。
關鍵詞 雙補通痹方;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外洗
糖尿病患者病程長,可引起多器官臟器并發癥,有60%~7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1]。我們在西醫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中藥外洗的方法,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6月收治DPN患者7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8例。治療組男16例,女22例;年齡(61.22±7.61)歲;糖尿病病程(8.92±4.72)年;DPN病程(3.20±1.71)年。對照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59.03土6.42)歲;糖尿病病程(9.45±4.47)年;DPN病程(2.47±1.67)年。兩組年齡、性別和病程等一般資料的分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西醫診斷標準[2]:①明確的糖尿病病史;②診斷糖尿病時或之后出現的神經病變;③臨床癥狀和體征與DPN的表現相符;④有臨床癥狀(疼痛、麻木、感覺異常等)者,5項檢查(踝反射、針刺痛覺、震動覺、壓力覺、溫度覺)中任l項異常;無臨床癥狀者,5項檢查中任2項異常,臨床診斷為DPN。⑤排除其他病因(如頸椎病、脊髓空洞癥、嚴重靜脈血管性疾病)引起的神經病變。此外,還需要鑒別腎功損傷導致的代謝毒物及藥物導致的神經毒性作用對神經的損傷。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的辨證標準[3,4],證屬氣陰兩虛兼有血瘀證者,癥見肢體麻木,肢體疼痛或刺痛,神疲乏力,咽干口燥,氣短懶言,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肌膚甲錯,舌紅少津,舌有瘀斑、瘀點或舌下青筋顯露,苔薄白干或少苔,或有瘀斑,脈弦細或細澀。
納入標準:①符合DPN西醫診斷標準的患者;②中醫辨證屬于氣陰兩虛兼有血瘀證的患者;③30歲≤年齡< 75歲;④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本研究者。
排除標準:①l型糖尿病患者、繼發型糖尿病患者;②有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如酮癥酸中毒等;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已出現足部潰瘍、壞疽及對本藥過敏者;⑤合并有嚴重的呼吸、循環、消化、神經、泌尿及造血系統等原發性疾病者;⑥精神病患者。
治療方案:①基礎治療: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糖尿病教育、控制飲食、有規律運動、降糖藥物。如果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等),給予對應治療,并停用鎮痛藥物。在此基礎上,按下述方案進行治療。②治療組:甲鉆胺片500 μg口服,3次/d+雙補通痹方(生黃芪30 g,女貞子30 g,旱蓮草30 g,黃精15 g,丹參30 g,紅花30 g,川牛膝30 g,荊芥15 g)外洗雙下肢,2次/d,30 min/次,控制水溫38~40℃。③對照組:甲鈷胺片500 μg口服,3次/d,加上溫水外洗雙下肢,2次/d,30 min/次,控制水溫38~40℃。兩組療程均為8周。
觀察指標:觀察治療前后患者肢體麻木、疼痛、其他感覺異常等中醫證候的變化情況。分級量化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指導原則》,按其輕、中、重度分別對應2、4、6分,無癥狀、體征記0分,舌脈不納入評分。采用肌電圖儀,測定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變化。
療效評定標準:①顯效:自覺癥狀消失,膝腱反射明顯好轉、恢復,或深淺感覺完全恢復正常,神經傳導較前增加≥5 m/s或恢復正常;②有效:自覺癥狀改善,膝腱反射有所好轉,深淺感覺有所改善,神經傳導速度較前增加< Sm/s;③無效:癥狀無減輕,膝腱反射、深淺感覺無改善,神經傳導較前無變化。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X 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8周后,治療組總有效率63.2%,對照組總有效率34.2%,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l。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與治療前相比無明顯降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神經傳導速度比較:治療后,治療組正中神經MNCV、SNCV,腓總神經MNCV以及腓腸神經SNCV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正中神經MNCV、SNCV,腓總神經MNCV以及腓腸神經SNCV治療后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正中神經MNCV、SNCV,腓總神經MNCV以及腓腸神經SNCV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內經》云:“病在骨,淬針藥熨”,中藥外洗療法通過熱、藥的雙重作用,使熱力和藥力自體表透入經絡血脈,直達病所,從而改善局部癥狀。雙補通痹方是我科協定方,根據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結合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病因及多年臨床實踐總結而得,在臨床中辨證用于氣陰兩虛兼有血瘀證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療效。
黃芪補益元氣,雖為補藥之長,卻無壅遏之弊,意在氣旺血行,瘀去絡通;二至丸、黃精滋補益肝腎,善治消渴;丹參、紅花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使血行則瘀自去,瘀去而絡自通;川牛膝能補益肝腎,強筋骨;最后佐以荊芥達肌表,通利血脈,引諸藥直達病所。全方共奏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之效。
本研究發現,用雙補通痹方外洗治療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能明顯提高四肢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Khandoker AH,Jelinek HF,Moritani T,et al.Association of cardiacautonomic neuropathywith aleration of sympatho-vagal balancethrough heart ratevariability analysis[J].JMed EngPhys,2010,32(2):161-167.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志,2014,6(7):447-498.
[3] 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4):148-151.
[4]鄭筱萸.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