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叢
摘 要:本文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貫穿在高三生物一輪復習中,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提高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本文以必修3第2章第4節免疫調節為例,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利用情境創設,幫助學生分析歸納免疫系統考點,并在校公開課上應用,根據教學效果總結該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優點和不足。
關鍵詞:高三生物一輪復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情境創設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在課程改革以及教育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基于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建構主義是針對傳統教學的諸多弊端而提出的,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縮小學校學習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實現學習廣泛而靈活的遷移。
2高三一輪復習的特點
高三復習課與新授課和階段檢測復習課不同,不是知識的簡單重復與再現,而是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框架。學生只有建立知識主線,才能靈活地解決問題。因此高三一輪復習重在幫助學生整合知識,理清學科主線。
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三生物學一輪復習中的應用案例分析——“免疫調節”
3.1“免疫調節”在高考生物中的地位
“免疫調節”高考說明的考試要求為:綜合理解運用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歷屆高考試題多以選擇題、圖解形式出現,試題常與生活實際中的病例相結合,著重考查學生的審題、識圖、綜合運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3.2有效組織課堂教學
第一環節導入通過一個思考題,幫助學生回憶舊知識,導入主題,并得出免疫系統的功能。
第二環節情境創設“侵犯與反擊——一群病毒的末日”
提出問題:假如你是一個以人為宿主的病毒,你想寄生于人體內,需要沖破哪些障礙,受到哪些攻擊?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歸納總結并得出本節課的第一部分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人體的三道防線。學生主動回答病毒在每一道防線可能遇到的攻擊。
第三環節構建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知識框架。
教師引導:前兩道防線是否只針對該病毒起作用,與第三道防線有什么區別?
學生提出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區別和聯系。
教師過渡:大多數病毒進入內環境后,要經歷哪種特異性免疫,為什么?少數病毒進入細胞后,又要經歷哪種,過程如何?
第四環節構建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模型。
學生活動:構建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知識模型,并展示構建結果。
學生點評,教師糾正、講解和補充。
第五環節——總結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中涉及的物質和細胞以及他們的特點、功能。此環節重在幫助學生主動回憶高考考點,比如抗原、抗體的考點。將涉及的物質、細胞和器官進行分類,得出本節課第二部分內容——免疫系統的組成。構建免疫系統組成的概念圖,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第六環節——學生總結歸納免疫的概念,并分析“異己”成分。
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高三生物學一輪復習中的應用——“免疫調節”教學模式評價
4.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本文通過建構主義思想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和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網絡”,將零碎的、孤立的知識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在復雜環境中綜合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大提高高三的復習效率。
4.2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幫助學生在新的或類似的情境中遷移應用
以建構主義思想為指導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融入真實的探究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其主動思考,分析、解決問題。針對本課知識點多而分散、概念模糊、線索不清晰等特點,此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圍繞主題討論的過程中,對認知結構中的知識進行重組,有利于知識的綜合和延伸并建立一條清晰的主線。
在高三一輪復習中,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明確復習目標,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可充分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達到高效復習的目的。
4.3不足之處
學生可以圍繞本節課重難點展開討論,但課堂時間有限,有些問題解決不了,還有一些發散性問題需要查閱更多的資料,這就給老師提出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82-183.
[2]于華會,孫波.2013談高三生物學復習中的幾點做法與體會[J].生物學教學,38(12):20-22.
[3]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全國卷),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