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宏明
摘 要: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促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成為相關教育者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本文就新課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進行淺談。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教學模式;主要問題;策略
高中地理是高中文科生的重點也是難點科目,因此地理課堂教學模式要具備極高的有效性從而使學生能夠學好地理,國家教育部門提出的新課程改革是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
一、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1.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高中地理知識的難以理解和復雜使學生對地理學科缺乏學習的興趣,故學生不能積極主動的進行高中地理方面的學習,學生缺乏興趣的現象也嚴重影響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導致學生無法正常的跟隨教師的教學速度,同時也不能積極的配合教師,對教師的要求或是提出的課堂問題不能做出積極的回應,這影響了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從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下降,這種現象導致學生在教學課堂上對知識的接收和掌握程度極低,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地理成績。此外,也存在因教師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的影響導致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的下降的現象。總而言之,學生缺乏對地理學習的興趣是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做主要也是最嚴重的問題。
2.課堂教學結構搭配不科學合理
由于人體注意力本身存在的限制,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能一直保持集中、高效的狀態,所以在課堂教學內容和結構的安排中應考慮到這一影響因素,盡可能的將重點知識放在課堂的前半段中,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教學周期短和教學內容較多之間存在的沖突,導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做到教師內容和結構的科學合理安排,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和掌握。
二、新課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由以上當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知,大多數教師使用的教師模式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的高效進行,阻礙了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和掌握,使學生的地理成績受到了影響,這就使學生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降低了與其他學生的競爭力,甚至影響學生能否接受更好的教育,因此要堅持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使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得到改進,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更好的對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有此可見,新課程高中地理教學模式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課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途徑
1.建立探究式的教學,培養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建立探究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究,對地理知識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對地理知識具備自己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學生對知識記憶和靈活運用。此外進行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在對地理知識進行探究時發現地理知識的魅力,從而使學生樹立對地理知識的喜愛和學習興趣。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環》學習中,教師就可使學生對大自然或是小環境中水的循環做出大膽的猜測,再由學生對其猜測進行探究證明是否正確,學生會在證明其猜測是否正確的過程中對水循環的定義和循環方式得到明確的了解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獲得的知識會增加學生的自信,從而逐漸增加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積極的配合教師進行對知識的學習。
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這就決定了在學習中學生自身因素對學生學習成果影響所占比例較大,因此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中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夠跟隨教師的教學步驟進行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進行《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章節的學習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該章知識的預習任務并找出不理解的知識,以便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高效的進行知識的學習,此外,教師也可要求學生做好課后復習工作和對知識的基礎訓練工作,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科學安排、搭配課堂教學結構和內容
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構中要做到能夠打破教材安排的限制,針對學生的能力和實際情況制定適合的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知識獲取的最大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新課改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改革。如在《人口的變化》學習時教師可以根據知識的重要性和考察性對知識講解的側重點做出適當的調整,或是在《自然界的水循環》學習時教師可以聯系到《海水的運運動》和《海—氣作用》中相應的知識,使學生對高中地理內容建立知識網絡圖便于學習。
四、總結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已經做出了改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尚未做到全面、科學的改革,所以教師等教育工作者仍需在教學模式改革的路上繼續前進,學生也要積極繼續的完善自己以促進自己更好的發展,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森林.如何讓新課程標準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落實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5(21).
[2]黃俊輝.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11).
[3]王立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