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
摘 要:當前,新課改理念已深入人心,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廣大教師都在思考有效教學的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審題能力,就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方法之一。然而,審視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學生審題能力不強、因審題不清而導致解題錯誤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個問題不得不引起我們重視。因此,加強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審題方面的基本功訓練,應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小學低段;審題能力;培養
對于數學語言的理解能力尚處在培養初期的低年級學生而言,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特別重要。所謂審題,即了解、熟悉和把握問題,弄清已知和未知的關系,從而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目的。審題不僅是學生正確理解題意的基礎,還是學生正確解決問題的根本保證。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老師教得認真,學生學得也很認真,老師和學生對學習效果都感覺滿意。可做作業、考試時卻出現不少的錯誤。學生常常后悔:“我都會做,怎么就做錯了?”老師抱怨:“這么簡單的題,孩子們怎么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和部分老師常常把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歸結為不認真,在分析錯題原因時,往往會給這些孩子戴上粗心、馬虎的帽子。但是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背后暴露的正是低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從低年級開始,教師就應關注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審題的習慣,形成較強的審題能力。借此機會,我針對學生審題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及對策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一、審題中常見的列式“錯誤”
對于識字不多、理解能力又有限的低年級學生,解決全文字敘述的實際問題,特別是那些逆向思考的問題,常常成為他們難以逾越的一道坎。典型案例:李浩買來11顆糖,吃掉一些后,還剩下7顆,吃掉幾顆糖?列式:11-4=7。低年級學生往往習慣于順向思維,當題目的敘述順序與事情的發展順序相反時,由于缺少“閱讀理解”的能力,就出現了將要求的問題“吃掉幾顆”放在等號的左邊這類現象。
皮亞杰指出:兒童思維的可逆性并非憑空產生,而是在認知發展過程中,通過把“預見”與“回顧”這兩種認知活動聯系起來,并使之融合為一個單一活動而形成的。上述案例中,順向思維習慣左右著孩子們的列式思考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概括的基礎,它是數學思維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同一題材、不同問題的一組題目進行比較,啟發學生觀察分析,感悟它們的聯系與區別。
二、審題中聽覺優于視覺的“理解”
剛入學的學生大多已經會數、會讀20以內各數。而對于數概念的認知情況,筆者認為學生“未必清楚”,如基數、序數概念的區分。因為根據先前的教學經驗,學生解答與“幾個和第幾個”相關的題目時,總存在一定的困難。對于同樣的指導語,小學生的聽覺對語言指令的反應要比視覺更為靈敏、準確。即聽覺理解優于視覺理解。聽到教師的口頭指令,學生能夠清晰地辨別幾個和第幾個,而面對一大堆文字,要先審題再解答時,就搞不清楚了。
閱讀是審題的先導,對于小學生來說也該如此。因此,可以在數學課中開展適當的讀題訓練。讀題要逐字逐句,反復仔細,做到讀得準(不漏字,不添字),讀得好(有表情,關鍵詞句應加重語氣),讀得懂(知道情節及數量關系)。對于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通過先聽同伴讀再自己讀、先出聲讀再聽別人讀、先默讀再聽別人讀最后自己讀等方式,層層深入的訓練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審題的能力。
三、審題中隱性條件的“發現”
課改后的小一新教材改變了過去以文字為主,圖片為輔的情況,大量的圖片出現在教材中。但是圖片不只是簡單的插圖性質,而是包含了大量的數學信息在其中,數學閱讀能力差的孩子,看起數學書來相當吃力,甚至根本看不懂。我們經常在課堂上會遇到這樣的學生,他們在做“解決問題”一類的題目時,不會分析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不會使用有條理的數學語言,當老師將題目內容或獲取的信息進行組合、提煉,排除剩余條件后開始敘述,學生多數就會根據條件問題進行解答了。這是為什么?原因就是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在經過語文學科訓練后,對直觀有條理的文字,也就是文本閱讀有一定理解分析能力,而缺乏數學學科對文字、符號、圖、表等信息進行處理后應有的閱讀能力。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段學生,在學習中以形象思維為主,事物的表面形象往往會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但對于事物存在的一定內在聯系往往會忽視或敏感度不高。我們知道,數學審題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審清題目中蘊含的數量關系,而對這種具有抽象性關系的解讀,恰恰并不是小學生認識特點中所擅長的,這為學生正確審題造成了一定困難。學生在讀題時,經常是貪圖速度,囫圇吞棗,對題目是一知半解。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總人數包括“原來”的小朋友和“又來”的小朋友兩部分。通過畫圖,把隱藏的信息直觀地呈現出來,幫助學生輕松地突破了讀題中的難點。
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只有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在今后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