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紅
[摘 要]我國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苗,特別是對學生的道德培養從未間斷。小學“品德與社會”作為培養小學生觀察力、理解力及道德建設的學科,在課堂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現今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著教學內容偏差、教學理念缺失等問題,亟待解決。通過建立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學質量,本文基于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現狀及問題,探究在該課程中如何有效改進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品德與社會課程主要從小學生的社會生活入手,讓小學生在實際中感受生活的樂趣,加強自身對人生的多方面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小學生心智不成熟,缺乏自主探究意識,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老師對其不斷引導,這就需要提升老師的講課質量,能夠利用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推動課程的發展,提升該課程對于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影響。所以,高效課堂模式的建立是目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首要目標,通過對現有教育問題的分析,探究影響高效課堂模式的因素,可以有效找尋良好的方式對其模式進行改革,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一、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現狀及問題
1.教學內容傳統經驗過深
品德與社會在我國小學教育中已有多年發展歷史,在幾次課改下,新課改的目標依然是建立科學化的品德與社會學科。但是品德與社會學科在多年發展中已形成傳統的教育模式,基本教學模式的模板效果強,所以,各學校的教育方式大同小異。比如教學過程的設置,基本模板內容就是先讓學生預習下章內容,通過設問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本章重點,之后課堂進行自學效果評估,教師依據課堂內容進行深化引導,與學生交流內容經驗,最后讓學生闡述學習感受,以此實現德育理念傳達。但是這種固有的模板教學模式也讓課堂教學發展停滯不前,缺乏創新的教學模式,在社會各方面都在發展情況下,教學模式沒有創新就必然落后,造成品德與社會課堂的低效質量。
2.教學方式老師主導性過強
由于小學生獨立性差,自主缺乏主動學習的意識,所以,在教學中,才需要老師不斷引導。但是,品德與社會學科作為實際應用性、創造性極強的學科,一味讓老師引導學生的思維,會使學生的思維完全被老師主導,整體教學效果變成了老師的思維,使學生更加缺乏自己的思考。以此可見,老師占據主導的課堂模式并不能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反而讓品德與社會學科的教學意義逐漸喪失,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問題。
3.教學過程理論性過多
品德與社會課程內容有多方面實際應用知識,比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我愛我的家》一章,需要學生對家庭進行理解、闡述個人觀點;還有《我們的學校》一章,需要讓學生對實際學校生活進行感受,抒發情感。這些內容都是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必須經過親身實踐才能有所回答,但是現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老師只會一味的依據教材進行問題設置,基本內容主要是“這個現象是什么”、“為什么”及“個人感悟”,這些固有的教學套路早已不適應教學理念的發展,并且這種方式理論化程度過深,影響學生的創新觀念闡述,并且扼殺了學生的其他思考方式,不利于課程的學習,造成學科課堂教學質量的低效現象。
4.教學目標偏差性太大
現代教育理念有一個明顯的偏差現象就是過于注重成績的高低,學科設置的目的是對課程理念的深入傳達,特別是對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學習,注重的應該是德育思想對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但是目前來說,品德與社會也在成績的教育理念中越走越遠。由于品德與社會學科貫穿小學始終,其性質可以與語數外并列,并且該學科也是初中歷史政治的基礎性教學,所以,一直被作為教學重點,也正是因為是教學的重點,才導致教師與家長過于重視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該學科的教育理念。
二、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建議
1.創新教學理念
構建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首先要創新教學理念,打破成績至上的局面,改以分層考察制,即不設立學科成績,通過學生平時表現結合考試情況將成績分為A、B、C等,不計入總分。品德與社會學科主要是教育學生的德育思想及對社會生活的感受,不應受到成績的干擾而破壞教學理念,并且想要構建高效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模式,需要提升的不是成績,而是課程理念的高效發展。所以,通過改進教學理念,使用新的教學考核形式,更能讓學生心無旁騖的學習品德與社會,不將德育理念與成績主義混淆,從而提升課程的高效性。
并且對教學方式要創新學習方法,以探究合作學習形式提升教學質量,比如對于人教版四年級《學會拒絕》的學習,可以通過分組讓學生自主討論生活中自身拒絕的實例,分享給大家,最后總結探討為什么拒絕、拒絕方式是什么等內容。
2.激發學生興趣
學生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特別是小學生思維單一,對于個人喜好會顯現出明確表示,所以,想要提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需要加入趣味性內容開展實施。課堂教學情景化的模式使現今教育的新理念,即將所學的章節內容合理編排成小話劇、情景劇,通過學生參與表演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比如學習品德與社會(人教版)五年級第一章節內容《請你相信我》時,可以針對最近誘拐兒童事件的多發現象,編排一個小情景劇,讓學生設計“自己平時是如何與陌生人接觸的”、“對于陌生人的話語會相信多少”、“別人說什么事情會引起你的注意”等內容,通過現場表演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掌握學生的心理,并以此告誡學生要提防最近的誘拐事件,這種教學模式既提升了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促進了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進。
3.戶外課堂教學模式
戶外課堂教學是筆者在課堂實踐中總結的新經驗,因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更多的是關注社會生活實際,但在課堂中的學習畢竟有限,通過到戶外讓學生見識廣闊的天地,更易于讓學生接受該課程的學習。比如品德與社會(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珍愛生命》,單單靠老師或學生口述珍愛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生命的偉大,筆者通過與學生在戶外草坪觀察螞蟻的生活方式,讓學生了解生命的困境如何解決,筆者將一只螞蟻行走的路堵上,發現螞蟻改變路線,找尋其他出路,針對此問學生“為什么螞蟻看見障礙物會改變方向”,學生答“因為路不通就必須找其他出口,不然只能等死”,以此引導學生“在遇到螞蟻被困時,你們會怎么做”,學生給出了一致答案:“把障礙物挪開,讓螞蟻過去”,引導學生要尊重生命,愛護生命,雖然螞蟻很弱小,但是越是弱小越應該得到追求生命的平等權利。通過戶外教學能夠讓該課程的社會性學習落到實處,并且針對臨場應用性,可以隨時改變教學內容,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提升高效課堂教學質量。
三、結語
雖然品德與社會學科在小學教育科目中一直影響廣泛,但是課堂教學質量卻停滯不前,無法隨教育的進步而發展。這主要是因為在課堂教學中存在著教學理念偏差、教學內容保守、教學過程理論等問題,導致該課程一直無法實現高效發展。所以,為促進教學向高效課堂模式轉變,需要不斷增強創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內容及創新教育途徑等方面的改革力度,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從而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