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彥青

[ 摘 要 ] 核心素養是對21世紀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最新回答,同時也為怎樣培養人指明了方向,但它本身并不能解決這一問題。至于怎樣培養人這一問題,只能通過教育教學過程的變革來解決。在把握核心素養基本涵義的基礎上,提出深度學習是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深度教學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由此,核心素養想要真正落地,教師必須展開深度教學,學生必須完成深度學習。
[ 關鍵詞 ] 核心素養;深度學習;深度教學;學生;教學改革
[ 中圖分類號 ] G642.0 [ 文獻標識碼 ] A [ 文章編號 ] 1005-4634(2018)03-010-05
核心素養的產生是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核心素養是對傳統教育的挑戰,矛頭指向教育與現實生活需要相脫節的實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很多事情或問題,需要多種素養來應對這些事情或問題,其中,最關鍵、最必要的素養被稱為“核心素養”[ 1 ],它融合了個體的知識、能力及態度等多個方面,包括問題解決、創新、探究、批判性思維、自我管理、組織、人際交往等多種能力,是個體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與人性能力[ 2 ]。因此,核心素養受到了不少國家的認可與青睞,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將引領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
核心素養可以通過人為教育加以培養,即通過教育教學引導學習者習得,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當下,對“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有哪些特征?”“哪些因素阻礙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以及“什么樣的教學方式才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不同學者和一線教師對上述問題有不同思考與認識,所以上述問題的答案多種多樣。通過對核心素養、深度學習以及深度教學內涵的理解與思考,筆者認為:只有將學生引向深度學習的深度教學,才是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與此同時,學生只有落實深度學習,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教育目標是教育要達到的預期結果,即培養什么樣的人。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再次指向教育目標的追求方向,使教育家、學者、一線教師深深反思了“教育目標”的新時代意義:21世紀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
1.1 核心素養的國際比較與認識
在國際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核心素養框架是目前核心素養研究的巔峰之作,充分體現了人與工具、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的關系,比較抽象。OECD 確立的核心素養包括:交互使用工具的能力、在異質群體中有效互動的能力以及自主行動能力。歐盟的核心素養傾向于結果取向,包括八大核心素養:母語交際、外語交際、數學素養和基礎科技素養、數字素養、學會學習、社會與公民素養、首創精神和創業意識、文化意識和表達[ 2 ]。美國21世紀技能項目推出21世紀學習框架,其特點是內容清晰、全面且操作性強,有利于校本化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開展。美國21世紀學習框架體現出鮮明的世界共同核心素養,構成了享譽世界的21 世紀 4C′s:協作、交往、創造性以及批判性思維。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正式發布,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表現、落實途徑等做了詳細闡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按照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這三個維度,將核心素養分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并具體細化為十八個基本要點。
由此可得,核心素養也叫21 世紀素養,是個體為適應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需要,所具備的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與人性能力,核心素養是多種能力的集合與體現,其核心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復雜性交往能力。
1.2 核心素養作為教育目標的新思考
提出核心素養屬于教育目標的范疇,是因為核心素養旨在通過學生的學習結果來反映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標準,而教育目標就是對學習結果的預期。教育目標的確立是一項重大、復雜、不斷深化的課題,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在教育目標方面一共發生了三次重大轉折,從最開始雙基目標(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確立,到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出,再到近幾年核心素養的出爐,每次轉折都會對課堂教學產生深刻且廣泛的影響[ 3 ]。從本質上來看,我國的教育目標由雙基目標到三維目標,最后再到核心素養,體現了從知識本位到個體本位的變遷。與前兩者相比,核心素養作為新的教育目標具有許多新特征:(1)注重教育目標的綜合性。核心素養具有綜合性,不是單一的知識目標或者能力目標,而是融合了多個方面,這一點體現在不同組織和國家對核心素養的細化上,如《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就將核心素養細化為六大素養、十八個基本要點。(2)重視教育目標的基礎性。基礎性是基礎教育目標的共有特性,而核心素養應該是基礎中的基礎,它必須是普通學生都能夠獲得的,是未來生活與發展所必需的。(3)增強教育目標的主體性。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基于學生并為了學生的,是對“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以及一切為了學生”的深刻回應。核心素養是從學生可持續發展和適應未來社會生活的角度來思考學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素質,從而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的人。(4)關注教育目標的時代性。核心素養是立足于當前這個社會而提出的,其目的是適應當前與未來的社會生活,并促進社會發展。
1.3 核心素養的落地之路:深度學習+深度教學
教師、學生、教育目標是教育教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其中一種,真正的教學都是無法實現的。一般來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發揮其主導作用,雙方共同努力以實現教育目標。核心素養作為教育目標具有引領教育教學改革方向的功能,但是目標的實現還需要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共同完成,所以解決教師“怎樣教”的深度教學和解決學生“怎樣學”的深度學習才是核心素養這一教育目標的落地之路。核心素養、深度學習以及深度教學的關系如圖1所示。

如圖1所示,只有通過學生的深度學習和教師的深度教學,才能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是深度學習的學習結果,以可遷移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的綜合體作為結果的呈現形式,這就需要學生明確“學什么”和“怎么學”這兩個關鍵問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核心素養是深度教學的教學目標,要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需要明確“教什么”和“怎么教”這兩個關鍵問題。
美國課程學家拉爾夫·泰勒曾說:“學生的學習取決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師做了什么。”[ 4 ]學生要想有效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課上的深度學習無疑是重要路徑之一。
2.1 深度學習的意涵
美國當代教育家布盧姆將認知領域的學習目標分為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及創造等六個層次,明顯暗含了學習有深淺層次之分[ 5 ]。上海師范大學黎加厚教授在其論文《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中首次提出了深度學習的概念[ 6 ],他指出深度學習是指學習者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新思想,并能夠將所學知識同化于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還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以此做出正確、合理的決策的學習。
由此可知,深度學習與淺層學習最大的區別是學生是否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批判、反思、遷移,并靈活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中。淺層學習或者說機械學習,是指學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深度學習是積極的、主動的、探究性的、理解性的、可以緊密聯系實際的學習。在深度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在理解的基礎上,批判性地接受和學習新知識,運用多種策略對新知識進行深度加工,并使其與自身原有知識產生聯系,以此完成個人知識體系的建構,在此基礎上,深度學習者還能將所學到的新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來解決真實的復雜性問題,做到舉一反三。所以說,深度學習可以有效實現學習者元認知能力、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問題意識與問題解決能力等高階能力的發展。
2.2 核心素養目標要求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核心素養踐行于學生,要求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引導者而非學生學習的替代者。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通過理解、領會、評判、體驗、感受學習內容,并將其進行深度加工,使其成為個人知識,并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中,以此不斷提升學習者的批判反思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進而促使學生學會學習。為了實現深度學習,進而實現自身核心素養的提升,學習者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真傾聽教師的教學引導與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基礎上,還需積極做到以下四點。
1) 對學習內容進行質疑辨析。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在理解學習內容的基礎上,大膽質疑,批判性地學習新知識,而不是一味地全盤接受所學知識。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多想為什么,多問為什么,對任何學習材料都保持一種批判或懷疑的態度,善于質疑,善于辨析,以此加深對深層知識和復雜概念的理解。
2) 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既要在多種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并深入思考,把它們納入原有知識的認知結構中,比如多學科知識的融合和新舊知識的聯系。在此基礎上,還要有效利用圖表、概念圖等方式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進而發展認知策略和元認知策略,使其存儲在長時記憶中,并能隨時提取。
3) 對學習過程進行建構反思。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在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的基礎上,實現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來調整原有的個人認知結構,并不斷對建構結果和過程進行反思和調整。對學習過程進行建構反思,要求學習者在運用自己原有知識經驗對新知識進行理解、分析、評判的基礎上,不斷對自我建構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和審視,形成對學習過程的及時檢查、調控和創造性改造。
4) 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不但要會學習,還要會運用。上述提到的對學習內容的質疑、對學習內容的有機整合以及對學習過程的建構反思,都是為了學習者能夠靈活地運用知識。一般來說,現實生活中問題的結構是復雜的,需要學習者能綜合運用多種原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深度學習要求學習者做到對學習情境的深入理解、對關鍵要素的準確把握,在相似的問題情境中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能創造性地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
學校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要教育場地,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手段,抓住學校課堂教學就是抓住了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 7 ]。只有立足于“學”,才能弄清楚“教”,只有在對學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礎上,教才能具有實際效果和意義。只有把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才能把核心素養從一個抽象的理論變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
3.1 深度教學的意涵
郭元祥教授在他的教學改革實驗研究項目中指出,深度教學主要針對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對知識淺層學習的現狀及問題,主張通過知識的深度處理,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8 ]。深度教學不是對知識的表面學習和機械訓練,也不是單純地增加知識的難度和數量,而是基于知識的內在結構和完整性,通過創建實際問題情境,引導學習者進行深度學習,幫助學習者將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建立聯接并不斷反思建構,從而引導學生從符號學習走向更深層次的意義系統的掌握。另外,深度教學還要求教師把學生作為教學和促進的對象,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所以,教師要想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課上的深度教學無疑是另一條重要路徑。
3.2 核心素養目標要求教師進行深度教學
為了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開展深度教學,教師需要進一步明確在核心素養目標下“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及“教得怎么樣”等問題。還要將教學指向學生的深度學習,使學生能夠做到對學習內容進行質疑辨析,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對學習過程進行建構反思以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
1) 明確教學目標,回答“為什么教”。教學目標是對學習結果的預期表達,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師進行深度教學的前提。教師以深度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按照核心素養的培養需求將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可以分為認知能力、人際交往和個人成長三個領域。在認知方面,教師要將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創造性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等高階思維和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在人際交往方面,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有效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在個人成長方面,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學習毅力和學會學習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逐漸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觀。
2) 重組教學內容,回答“教什么”。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要有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質疑辨析,對學習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因此,教學內容必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一方面,教師要在全面分析教材和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礎上,尋找現實生活中可以與知識點相結合的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將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并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將孤立的知識點聯接起來,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質疑辨析并主動建構個人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提前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指導學生在新舊知識、概念、經驗間建立聯系,引導學生將新知識歸納到相關的概念系統中,幫助學生建構他們自己新的認知結構。
3) 改革課堂教學,回答“怎么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都是用來回答“怎么教”的,在保證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情況下,教師的教學過程應指向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建構反思,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運用。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體驗,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解決真實的復雜性問題,往往需要多種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多種方法相結合,只有學習者能夠在復雜的問題情境中靈活運用多種知識和技能,才算是形成了核心素養。其次,教師要創造平等、寬松、合作、安全的互動氛圍來推動課堂互動,促進學生互幫互助,不斷增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使學生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牢固掌握知識。再次,核心素養的提升要在實踐中完成,需要教師創造多樣的學習實踐活動,促進“學用相長”。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讓學生去體驗與感悟實踐的樂趣,實現知識內化、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并得到學習的自信。最后,教師要創新性地使用教學策略,結合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進行有限教導、多元教導和情感教導,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決策和教學過程,以達成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
4) 完善教學評價,回答“教得怎么樣”。張浩、吳秀娟等人從認知、動作技能和情感三個角度出發,構建了詳細的深度學習評價體系[ 9 ]。基于他們的研究,教師可以制定詳細可行的學生深度學習考查量表和教師深度教學考查量表。在認知方面,考查學生是否在記憶、理解的基礎上達到對知識的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在思維結構方面,考查學生是否對學習過程進行建構反思和審視,是否形成對學習過程的及時檢查、調控和創造性改造;在動作技能方面,考查學生是否進行復雜的外顯反應、適應以及創新,是否做到在相似的問題情境中舉一反三,在相異的問題情境中抓住關鍵因素并深入分析,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并創造性地解決復雜的實際問題;在情感方面,考查學生是否做到對自己的價值觀體系的建構;在人際交往方面,考查學生是否具有有效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在個人成長方面,考查學生的適應能力、學習毅力。
深度學習與深度教學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當前教學表面化、學習淺層化的迫切需要。教師需要深刻領會深度教學的意涵與價值,以此不斷促進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生需要在教師引導下,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積極主動地進行深度學習,不斷增強自身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復雜問題的處理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另外,筆者所指出的教學改革并沒有窮盡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改革的全部,比如教師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學活動的及時調整與改進等尚未突出表明。值得注意的是,核心素養并沒有確切的、固定的答案,它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最新回答,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需要研究者時刻保持關注,不斷深入探索。
[ 1 ] 施久銘.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J ].人民教育,2014( 10):13-14.
[ 2 ] 張華.論核心素養的內涵[ J ].全球教育展望,2016( 4):10-24.
[ 3 ] 曹培杰.重新定義課堂: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教學轉型[ J ].現代教育技術,2017( 7):40-46.
[ 4 ] 陳紅.深度學習:讓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落地生根——以蘇教版五年級語文教材為例[ J ].教育科學論壇,2016( 23):16-18.
[ 5 ] 徐賓.基于“深度學習”的化學教學須把握好“五個度”[ J ].中小學教師培訓,2016( 3):46-48.
[ 6 ] 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J ].現代教學,2005( 5):30.
[ 7 ] 裴昌根,宋乃慶.基于核心素養的優質高效課堂教學探析[ J ].課程·教材·教法,2016( 11):45-49.
[ 8 ] 劉丙勝.以“深度教學”養育核心素養——以“哲學的基本問題”一課為例[ J ].中小學教育,2017( 6):9-12.
[ 9 ] 張浩,吳秀娟,王靜.深度學習的目標與評價體系構建[ J ].中國電化教育,2014( 7):5-55.
Deep teaching triggered by deep learning is the only way to train students′ core literacy
Guo Yan-qing
(School Of Ethnic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nnxi 710062,China)
Abstract Core literacy is the latest answer to what kind of person is cultivated in the 21st century, but also for the direction of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but it can′t solve the problem by itself. As for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it can only be solved through the change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grasping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core literac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deep learning is the learning mode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The deep teaching is the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the core literacy. As a result, the core literacy wants to real landing, the teacher must carry out the deep teaching, the students must complete the deep learning.
Keywords core literacy; deep learning;deep teaching;student;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