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德育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的行為品格的過程。在學校德育中,從關注個體成長、適應社會關系、面向未來理想三個維度入手,通過開展相應的德育主題體驗活動,讓健康成長、責任擔當、理想信念等品格伴隨學生的成長過程,為實現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品格;體驗式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11
作者簡介:唐冬梅(1973—),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燕山小學校長,小學高級教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管理、德育實踐。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立德樹人。在中華民族再次進入大國較量、全民共創中國夢的今天,教育應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什么樣的人?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時,研究小組就秉承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文化傳承三個方面,提出了教育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總目標,讓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校德育就是培育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個人終身發展的品格主陣地。作為教育者,我們要牢牢把握住有限的學校教育時間,教給學生一些只有面對面才能習得的東西,如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學生進入學校的那一刻開始,就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品格,讓每個學生遇見最美好的自己,是一個學校義不容辭、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筆者結合在工作中的思考與實踐,以體驗式德育為載體,從關注個體、適應社會、面向未來三個維度來交流幾點建議:
一、關注個體成長,健康生活從小抓起
培養學生健康生活的品格光靠學校或者家庭都不能完整,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結合,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的方式,開展各種主題的教育實踐活動才能相得益彰。
一是開展以“美好的生命”為主題的教育和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生命的珍貴。要想讓學生們明白生命的美好和可貴,我們就要通過設計一些情境,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了解生命的知識;讓學生通過體驗感受生命的神奇、親情的美好。如我們組織過觀看新生兒的誕生、嬰兒時期快樂的我、成童禮、高年級生理知識知曉、父母親情擁抱、我的這一大家子等活動,在活動和儀式中拉近了父母與孩子的距離。
二是設計“良好習慣伴我行”養成教育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在校內,大隊部設計“每月一項”養成教育活動倡議與評比,如見面問好、上下樓梯靠右行、我的快樂課間、環境衛生我愛護、我是財物小管家、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運動校健將等主題,成系列反復抓、抓反復。家庭則配合學校開展相應活動,形成學校有要求、家庭有回應、家校共評價的良好氛圍。
三是開展“安全在身邊”知識教育,增強學生自我保護的能力。生活中的意外無處不在,作為家長和教師不能時刻陪伴身邊,所以借助主題體驗活動,教給學生保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至關重要。面對踩踏、遭遇火災、碰上洪災、交通安全、飲食安全、防賊防拐等知識都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學校組織進行的安全緊急疏散、我是交通管理員、三·一五我們來打假、防賊防拐情景劇表演等體驗活動就是讓學生了解規則、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的主陣地。
二、適應社會關系,責任擔當重在培養
一是創意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傳統美德之心。培養有根的中國人,傳統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根。如中秋節——我們與湖南省博物館聯合進行,學生們在聆聽兔兒爺故事、捏兔子畫團扇、品詩歌、猜燈謎、吃月餅的體驗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美好;春節——通過寫春聯、拜長輩、做團圓飯等傳統活動傳遞親人之間濃濃的情誼,培養學生在家庭責任中的擔當;教師節——通過“我來當回小助手”“我與老師之間的那些事兒”等活動營造師生間美好的情誼;清明節——通過回鄉祭祖、拜祭革命先烈、走訪紅軍老爺爺等活動懂得家庭責任、社會擔當等。
二是聯合校外德育機構開展“規則在心中”活動,培養遵紀守法的小公民。“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無規矩,不成方圓”說的都是對學生進行規則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借助專業的校外德育機構和社會德育基地,如心理咨詢中心、法院、派出所、少管所、街道社區等部門可以成為我們主要的抓手。這些資源無處不在,我們可以主動出擊、適當選取。如在模擬法庭的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們知曉與人相處、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規則;聽警察叔叔講故事可以教學生們辨別善與惡、對與錯,對學生自私、危險的行為提前設一個警醒哨;參觀少管所、體驗武警叔叔生活的活動,則讓學生明白任何事情都得講規矩、講紀律。
三是搭建“我是小小志愿者”公共服務崗,培養學生社會公益情懷。在學校中,我們設立“公共服務崗”,讓學生們自主認領崗位去做引導、監督和評價的工作。這樣的崗位服務活動可以讓學生們在服務大家、監督別人的過程中明白遵守公共規矩的重要性;在社區 中,我們通過“社區服務單”的形式,引導學生為鄰里服務、為大家服務,認識到鄰里關系的重要性;在社會上,則通過倡導和帶領學生參加各種公益活動,讓其體驗到幫助為人的快樂,讓其體驗到為社會、為大自然做好公益活動帶來的愉悅感。當幫助和服務成為學生們與人相處、社會處事的良好習慣時,學生們的責任擔當素養就水到渠成了。
三、面向未來理想,自我發展提前規劃
國內第一個將職業生涯規劃帶入中學課堂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專職職業規劃師吳志蘭指出:“這種狀況與我國中小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缺失有關。”為讓學生與社會無痕接軌,與未來有個約會,在小學階段,面對學生的生涯教育我們可以這樣來開啟:
一是開設以“職業認識”和“自我認識”為主的職業意識培養活動,引導正確認識自我,廣泛了解社會職業。學校通過“自我認識團隊心理輔導課”“職業大講壇”家長職業精英人進課堂活動、“我家的職業樹”“職業博覽會”等活動課程,讓學生在了解中能建立一個自我認識能量圈和初步的職業知識圈,在認識職業的同時學會正確評估自我,發現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努力去培養和形成自我理想中的職業所具備的專業素養。
二是開展職業體驗式公民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思考學習與未來的關系。為考慮到讓每個階段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學校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家長和社會資源,開通了學生職業體驗兩條主線:第一是依托校外職業體驗基地,定期分批開展分層次的職業體驗實踐活動。如與長沙火車南站合作開展的“安檢員體驗活動”、與芙蓉區法院聯合開展的“與未來的法官牽手”活動、走進長沙市廣播電視臺……這些活動,讓學生們在真實的職業體驗中,尋找自己的職業興趣,并建立現在與未來的聯系。第二是充分利用節假日和“陽光假期”,發動家長、學生全員參與職業體驗活動。
三是建立即時評價手冊和推行“職業初規劃”活動,讓理想信念伴隨體驗提升。為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堅定理想和信念,學校為每位學生編制了《職業初體驗,公民在成長》職業體驗成長手冊,以便學生隨時記錄在校內外職業體驗的足跡,并對自我認識、職業認識和公民素養進行即時評價和反思。“生涯初規劃暢想”活動則是針對高年級學生設計的理想信念課程。通過“職業知識我分享”“行業精英我推薦”“我的職業素養初評價”“我的理想與目標”“我的堅持與努力”五個主題來引導學生依據自身個性和潛質來初步選擇適合的生涯發展方向,并努力達成目標持續的行動力,為構筑幸福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最好的德育,就是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品格;最好的教育,就是讓每個學生與最好的自己相遇。
參考文獻:
[1]李 慧.對小學階段兒童職業意識滲透的研究[J].現代交際,2013(8):164.
[2]鞠文燦.公民意識教育:現代中小學德育的基石[J].中小學德育,2011(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