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愛輝
【摘 要】本文論述中職語文朗讀教學策略,提出中職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真正做到“三個立足”,即立足教材研究,適配經典朗讀素材;立足學生實際,定位設立朗讀目標;立足文本情感,拓展文本朗讀想象,以循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提升其語文素養。
【關鍵詞】中職語文 朗讀教學 策略 “三個立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110-02
職業需求是課程教學的重要導向。尤其是語文教學,其對于學生未來表達與交流能力的提高有著直接的決定作用。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將中職學校的語文朗讀教學與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相等同起來。一方面,朗讀可以提升學生對于課程文本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朗讀能夠培養學生對于文字的閱讀能力、對于語言的交流能力及文化的表達能力。本文結合中職語文教學的現狀與經驗,提出語文朗讀教學要注重三個“立足”。
學生對于固定文本的理解及領會能力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走進作者心理世界。同時,教師對于課本教材的研究,也會對課堂朗讀的指導與效率產生極大影響。教師應該在課前做到深入探討教材,選擇最為適合學生朗讀的文本進行朗讀教學,尤其是趣味性強、文字優美、短小精悍的作品,可列入朗讀教學的推薦篇目中。同時,教師要對既定文本的寫作背景、特點風格等進行鏈接式補充,這部分材料可從課外同作者作品或同時代同題材作品中進行挖掘,要善于利用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做到有效理解、高效感悟,進而提升作品朗讀時學生的情感解讀能力與傳遞傳導能力,使得作品變成學生情感抒發的載體。
例如,在現行中職教育語文教材中,教師可以根據上述標準選擇最佳的朗讀素材,如《雅舍》《唐詩6首》《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再別康橋》等,這些作品題材與風格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都承載著作者豐富的情感,是最容易讓學生理解并引起其共鳴的作品。倘若這些作品能夠深挖,是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的。與之適配的文本,如《荷塘月色》可引來另一篇作品郭沫若的《靜夜》等。如若學生確實無法從現有的文本中選得適合自己的朗讀篇目,建議在名作家的經典名篇中進行選擇,可搜索下載相關的朗讀視頻進行學習,再通過教師對動作的示范與指導,進而近乎標準地完成朗讀教學目標。
相同的教材朗讀教學之下,學生能夠掌握的程度存在一定差異。一方面,學生確實對文本的理解角度存在可引導之處,再者學生之間的語文素養本來就非齊頭并進的。從這點意義來看,課堂執行朗讀教學,要想獲得較好的效果,朗讀教學活動必須保證每個學生都有適合適當的可夠得著的學習進步目標。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素質,設定分層次的學習目標。
基礎層次:朗讀讀音能基本保持正確,停頓基本選擇適當,能做到不錯不漏。
提高層次:朗讀能夠保證流暢程度,能做到語調正確、語氣連貫。
優秀層次:語調運用標準、語氣連貫,且能夠保持熟練的語音匹配自然的表情,能準確表達出文本的風格及情感。
當然,面對不同的班級,也可針對班級學生朗讀能力的整體差異性提出分層次的目標。在教學時就可以施行差異化的教學策略,進而保證朗讀教學的高效性。
例如,在《十首足矣》課文朗讀教學中,由于面對的是全年級語文能力相對較差的一個班級,很多學生甚至難以保證通篇順利讀下來。故而筆者并沒有采用其他班相似的教學方案,而是將這篇作品的學習分為了兩大塊,即朗讀教學與文本教學。筆者停下對課文的分析,從朗讀訓練入手,并為該班學生定位了 6 個學習目標:一是讀通文本中 10 首唐詩;二是讀熟文本 10 首唐詩,要帶感情朗讀;三是背誦文本 10 首唐詩;四是流利順暢讀完整個文本;五是摘出典型文段加強朗讀,并體會作者情感;六是飽含感情、流暢地讀完全文。同時提示,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可以先完成 1-4 項學習目標,并設定完成各項任務的時間分配,鼓勵學生爭先完成六項任務。由此,學生馬上主動地展開了作品的分層朗讀,積極性很高。而在具體教學任務執行時,筆者還針對這次學習中目標達成不理想的情況,對應不同的學生實施了強化輔導。在一節課臨行結束時,班級全體學生都順利完成了 1-4 項任務,第 5、第 6 項任務的未完成率僅為 4%,甚至傳統的后進學生也能在提示與引導下準確定位文章重點,這樣的朗讀教學效果也為課文分析教學提供了能力保障。
三分文章七分讀。中職語文同初中小學語文一樣,朗讀教學必須保證疏通文義,首先要加深學生對文本作品的理解,其次要根據學生具體素質與要求的不同,實施分層教學,做好學生與目標設定的對接與執行指導,調動起每一位學生的朗讀積極性。
葉圣陶先生有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每一篇經典的作品后面都有作者獨特的人生經歷或心路歷程,無論是筆下的美景,還是眼里的人物,都賦予了特殊的含義。學生在朗讀時,就應該保持一種姿態就是能夠保證朗讀進入作者眼中的美景,能夠進入作者心中的情境,進而感同身受,準確地通過朗讀傳達出來。因此,朗讀教學需要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教師要借助音樂、圖片、視頻等各類多媒體課件或者資源,來保證學生朗讀感受的深入,讓其在想象的引導下推敲、揣摩、品味語言,促進良好語感的養成。
例如,在《再別康橋》一文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走進作品,更加貼切地走入作者內心,感知其情感抒發,筆者從全方位視角將徐志摩寫作該詩的背景補充給學生,引入電視連續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的朗讀視頻材料,讓學生在欣賞中增強詩歌的了解程度,感知音樂與劍橋交織下的婉約美感,激發學生更有興趣與主動性進行朗讀學習。筆者依舊率先對整首詩歌進行朗讀示范,并給學生提出要求,嘗試著跟著老師進行初讀。同時,設置“想想”環節:在中考后離開初中校園的那一天,你能回憶起來做了些什么嗎?有的學生去坐了相互簽字留言,有的合伙去照了相,有的則跟老師座談……順勢,筆者進行聯系文本的點撥,徐志摩也像大家一樣,在離開劍橋前依依不舍地寫下這首詩,在這首詩里有他讀書時的種種美好回憶,請學生展開想象,轉換角色,將自己看作徐志摩,重讀這首詩,看能夠讀出什么味道來。如此,學生的情緒被感染,情感也一下調動起來,且在朗讀中能夠飽含情感,帶著對作品的感悟,無論是從語調還是停頓上都有了很好的表現。這也說明,朗讀需要循序漸進的鋪墊式提高,需要通過情感理解的深入來提升作品朗誦感染力,讀出感情,越讀越好,越品越有味。
總之,朗讀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選擇朗讀文本的過程,是教師帶領學生、學生自品進入作者作品的過程。無論哪種形式與途徑的朗讀教學,都必須保證有一定的教材朗讀預案,選擇科學合理的朗讀文本,針對學生的朗讀基礎等情況制定分層次的朗讀教學或學習目標,并幫助其在作品背景、寫作初衷等情況的帶動下,走入作品世界,走進作者情感深處,逐步形成朗讀習慣。再者,朗讀要注重學生朗讀興趣的提高,朗讀效率的提高。建議可嘗試采用小組競爭的朗讀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他們想讀、敢讀、會讀,在讀中求知,享受朗讀教學的無限樂趣,逐步提升其語文朗讀素養。
[1]方智范.語文教育與文學素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2]王 較.淺談語文教學中朗讀的益處[J].現代語文,2007(8)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