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婷
【摘 要】數學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課程改革給高中數學教師帶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等方面的積極變化.但其中卻存在著一些誤區。本文旨在評析數學課堂教學行為中的誤區,以促進教師把握新教材,領會新課程理念,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誤區 高中數學 教學效果
課程改革給高中數學教師帶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等方面的積極變化。但我們審慎地反思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行為。可以發現數學課堂教學在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繁華”背后,隱藏很多浮躁、盲從和形式化的傾向。筆者主要評析數學課堂教學行為中的二個誤區.以促進教師把握新教材,領會新課程理念,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實效。
一、只要“情境”,不講“數學”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在新課程理念的沖擊下,很多教師認識到數學應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數學不是孤立的,與其他學科如語文、物理、化學、美術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人文精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為新課程理念下廣大教師所“祟尚”;情景創設幾乎成了數學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但一些教師對創設情境理解有偏差,課堂上出現復雜化、閱讀量大、篇幅冗長的教學情境,脫離實效。如《函數》的概念教學,有位教師創設情境引人:在威尼斯,有一個馬爾克廣場,廣場的一端有一座寬82米的雄偉教堂,教堂的前面是一方開闊地,這片開闊地經常吸引著四方游人到這里來做一種奇特的游戲:先把眼睛蒙上,然后從廣場的一端走向另一端去,看誰能到教堂的正面。你猜怎么著?盡管這段距離只有175米,竟沒有一名游客能幸運地做到這一點,他們都走了弧線,或左右偏斜到了另一邊。1896年,挪威生物學家揭開了這個謎團。他分析了大量事例后指出:這一切都是由于個人自身的兩條腿在作怪。長年累月的習慣,使每個人一條腿伸出的步子要比另一條腿伸出的步子長一段微不足道的距離,而正是這一段很小的步差x,導致人們走出了一個半徑為Y的大圓圈。此情境創設顯然沒掌握好分量,對學生而言只是生理學上的一則趣聞,少了些數學的味道,且該情境創設缺乏以一定的數學知識點為依托的“問題”的導向,當然與學生已有的數學認知發展水平難以適應,這使數學課成“大雜燴”,而丟失了數學課的最重要任務—訓練思維。課程標準主張“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使數學和生活融為一體”,并不等于說不要數學的本質的東西。在傳統的教學中,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所以我們要改革,增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以提高學習效率,但不是說可以無目的地、隨意地整合學科。
二、只要“合作學習”,缺乏“組織引導”
合作學習的目的在于使每一個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在轉變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設合作學習的環境,為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進行實踐、思考、探索、交流,使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發生、發展和建構過程,實現數學活動是外顯活動和內隱活動的統一,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統一。因此,教師選取合作學習內容應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合作性和可評估性。但目前合作學習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在《函數的應用》復習課上,有位教師設置了例題:某鎮有A,B,C,D四間工廠座落在邊長為2km的正方形四個頂點上,為了暢順交通,繁榮經濟,鎮政府決定建立一個使得任意兩間工廠都有道路連接的公路網。(1)請你設計一個道路網,使它的總長不超過5.5km; (2)請你設計一個總長最短的道路網。
這是一道很好的策略開放題,學生需探索各種可行的方案,然后逐一比較取舍,逐漸達到題目的要求。教師隨之放手組織學生分組合作討論,美其名曰讓學生擔任“路橋工程師”。剛開始學生還熱情高漲,但由于問題過難,教師沒有給學生架設討論的“腳手架”,沒有合理的討論程序,學生經多次嘗試討論,因思維沒有方向,難以實現預期目標,慢慢就失去信心,最終在下課鈴的催促下“謝幕”。
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將“合作學習”僅僅當作體現新課程理念的標簽,不能停留干形式,要提高實效,合作交流必須建立在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要做一些必要的前期準備工作,使學生具有合作、交流、討論的意識,要認真探討在現有的班級教學條件下開展合作學習的有效方式,否則相互合作、交流學習將難以收到實效。教師應努力在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點”上,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策略的“關節點”上,在數學知識之間聯系的“聯結點”上,在數學問題變式的“發散點”上,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質疑,使學生領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藝術,逐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孕育創新精神。這對于實現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總結:新課程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其所確立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彼此滲透,相互融合,三者有機地統一于學生的整個成長與發展過程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情境,將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起來,以知識與技能為載體,以問題與活動為形式,使情感與理性在過程與方法中得到充分的展現與良好的熏陶.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