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浩宇
【摘 要】校本課程是新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而農村校本課程開展的效果如何又直接關系到我國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積極推進農村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勢在必行。通過分析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從提高開發意識、獲得行政支持、完善評價機制和開發鄉土特色等方面對提升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水平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 校本課程 開發 實施 問題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隨著國家“三級課程”政策的順利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我國部分農村中小學已經開設校本課程,但是出于多種因素的影響,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的實施還面臨著很多挑戰,嚴重制約了農村校本課程的實施及新課改的推進。因此我們有必要找出農村校本課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必要性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對于課程本身、師生的發展以及學校自身特色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首先,對于課程發展本身,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利于完善我國的課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所存在缺陷的一種彌補,使我國的課程結構體系變得更為多樣、開放和靈活性、多樣性的立體式發展性課程結構體。其次,校本課程開發有利于學校自身特色的形成。一所優質的學校,必須具有自身的辦學風格和特色,而校本課程的開發恰恰促進了學校特色化目標的實現,它充分調動全體師生以及各界相關人士的能動性,為學校的特色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第三,校本課程開發給了教師一定的自主權,充分調動了教師參與課程決策和實施的積極性,教師由過去課程忠實的執行者變成了課程的開發者,使教師盡可能地發揮自主性、創造性,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第四,校本課程開發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促進學生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而且校本課程開發充分關照到了學生的需求以及時代所具有的特點,能夠滿足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需要,促進了他們的個性化發展。
農村中小學在積極推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不僅完善了本校的課程體系,而且許多校本課程融入了本地的鄉土特色,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建設,又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校本教研和培訓,農村教師已經有了明顯的校本課程開發意識,課程開發的主體地位有所提升。教師意識到自己有了課程開發權利,積極努力地做到更好。此外,由于校本課程在形式和內容上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必須積極推進農村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
二、當前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1.對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認識不夠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農村教師只關注課本知識,卻沒有意識到什么知識對學生才是有用的。人們判斷一所學校教育的成功與否,僅僅都是以升學率作為衡量標準,升學率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對教學質量的評價,有的學校甚至將校本課程當成是活動課、選修課或興趣課,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農村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得不到應有的重視[2]。部分農村中小學雖然開發了校本課程,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形同虛設,根本沒有實施到位,只在上級部門來檢查的時候才上一兩節。此外,很多農村家長投資孩子上學只是想讓孩子將來可以踏入城市生活,改變農民的身份。與高考無關的校本課程,將會導致家長的反對,即使開設了,也只是應付差事,走個形式。
2.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資源欠缺
教師是影響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一個關鍵因素。首先,教師對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夠重視,意識十分淡薄。當前只用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優劣。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的所有付出無法在升學考試中得到體現,于是許多教師認為校本課程不作為考試科目,所以有無開設以及開設效果如何都不重要,只有學生考到好成績,相關各界人士才滿意,教師的付出才能得到肯定。所以,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其次,教師開發校本課程的知識和能力比較欠缺。在農村地區,很多教師都是在上級的號召之下才參與到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很少有人自主地去探索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有的甚至對校本課程是什么都不了解,更別提去開發。另外,校本課程的開發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除了平常的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外,工作時間所剩無幾,在這方面就需要學校進行合理地協調才能保證校本課程的順利進行。
3.對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視程度不夠,管理和評價機制不完善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包括課程目標設置、實施、評價等在內的一個完整過程,而在實際的課程開發過程中,課程的評價與管理卻是易被忽視的重要環節。一些教育行政部門沒能夠正確理解校本課程,上級領導總是認為農村教師素質低,不愿意下放課程開發的權利,他們對校本課程的本質缺乏準確地把握,但又不相信農村教師的能力。而且,有些教育行政部門只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根本不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對校本課程的管理十分松懈,而且沒有必要的制度保證和技術支持,所以導致校本課程的實施工作難以順利展開。此外,有效的評價可以對課程起到導向、監督、改進的作用,不僅能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當前絕大多數農村學校幾乎沒有關于校本課程評價制度的成文規定以及實施細則校本課程評價的管理與評價任重而道遠。
4.校本課程開發的政策支持不足
一直以來,我國的教育資源都存在嚴重的城鄉間配置不均衡的問題,相較城市學校來說,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嚴重匱乏,如實驗儀器、多媒體資源等,而且經費來源渠道少,緊靠國家有限的財政撥款,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都已經是相當困難了,更不用說其他開銷了。而校本課程開發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一方面需要配置一些用于滿足需要的教學設備,另一方面還需要一定的經費對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的培訓,這些問題使校本課程只能成為農村學校的“理想”。而且,農村學校的絕大多數教師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有關知識不甚了解,由于大部分農村中小學都比較偏遠,交通閉塞,信息流通受到阻滯,而且這些學校的教育經費嚴重匱乏,聘請課程專家加以指導基本不可能實現。一般來說,課程開發的培訓事宜是由當地教研室負責承擔的,但受地域、經濟、人才、信息等多重因素的制約,教研室也難以勝任校本課程的培訓工作,所以,農村地區的校本課程開發情況可想而知。
三、關于提升農村中小學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水平的思考
1.提高農村校長、教師的校本課程開發意識
農村中小學校長、教師必須意識到新課程改革對自己在意識、知識與能力方面提出的新挑戰與新要求,積極發揮自己的專業自主意識。首先校長和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校本課程理念,真正從思想上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不能盲目模范他人,而要立足于自身的實際情況,切實設計并開發滿足學生實際需要的校本課程。農村校長必須帶領全校師生共同開發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并在這個過程中起到組織、引領的作用。教師在搞好教學工作的同時,也要積極投身于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成為農村校本課程的開發的中堅力量。校長和教師可以通過參加在職培訓、主題研習等多種形式積極地學習校本課程的開發設計、實施、評價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此外,教師還必須了解當地的文化知識,嘗試開發并運用當地的鄉土課程資源,根據具體的課程知識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而且還要善于觀察與發現學生的興趣愛好,及時總結教學經驗,提高自己的校本課程教學能力。
2.行政部門應為農村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相應的支持
與城市學校相比,大部分農村學校存在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因而,政府須加強對農村學校的扶持力度,并號召社會各界力量給予支持,籌措專項經費同時健全經費的監督機制來保證農村校本課程的開發。這也是解決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問題的一個重要舉措,有利于進一步實現教育公平。基于農村校本課程開發的緊迫性,農村學校不能坐以待斃等著國家的扶持。一方面,要積極爭取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社會各界各方面的援助,多渠道籌措經費;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者應對教育經費要統籌管理,不浪費一分錢,爭取把每一筆教育經費用到該用的地方,爭取以最少的投入來開發最優質的校本課程,這對于國家有關教育政策的出臺也提供了一種新的借鑒與參考。
3.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建立合理的農村校本課程評價機制
基礎教育的評價體制是中小學教學的導向標,對于新課改的順利進行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農村學校應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來考慮,積極探索并建立有利于農村學生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新課程要求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不能只注重考試成績,而要給予教師一定的自主權,真正把教師和學生放在評價主體的位置來進行評價。教師在評定學生成績的好壞時不僅要考慮學生的課業成績,還應考慮學生在校本課堂上的綜合表現,尤其是動手實踐能力、探究精神等,要做到綜合、全面。學校在評價時,也要做到全面細致,校本課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進行恰當的評價,最重要的是要積極發揮評價的反饋與改進功能,及時查漏補缺。在評價過程中如果發現現有的校本課程的某一個環節中存在問題,要及時找出原因,并通過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共同研討來改進。
4.開發具有農村鄉特色的校本課程
農村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必須結合所處地區的獨特的民俗風情等地域文化,開發具有鄉土特征和教育意義的校本課程。因為這樣的課程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僅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本地區鄉土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我國,多元化的民族風情和地域特色是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珍貴資源,農村中有大量的一手資料可以作為學校校本課程建設的素材。所以,農村學校必須深度發掘當地富有特色的鄉土資源,結合學校的教學目標,適應學生長遠發展的需求,選取其中的精華部分,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開發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加強鄉校間的聯系與合作,為課堂教學增添生活旨趣,幫助農村學生了解家鄉,繼承并發揚家鄉的文化和優良傳統。
參考文獻
[1]王艷梅.農村初中校本課程開發策略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9.
[2]溫守轟,李運奎.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困境及出路[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9):129-133.
[3]王艷梅,洪 俊.對農村初中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與反思[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4,(10):5-6.
[4]王麗燕,吳惠青.失落與回歸:農村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現實困境及應然走向[J].教育科學研究,2012,(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