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很難達到”。當前,大部分未脫貧的貧困戶是因為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缺乏脫貧志氣。瞄準“缺志”這一窮根,激發這其脫貧志氣,才能實現全部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的目標。
關鍵詞:精神貧困 精準扶貧 勤勞致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根據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仍有3046萬人。精準扶貧越到后期、難度越大。攻克精準扶貧難關,如期實現貧困人口全部摘帽,是當前我國三大重要任務之一,而扶貧先扶志,脫貧先立志是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
一、脫貧之志不足的思想表現及原因
1.缺乏脫貧志氣的思想表現—“等、靠、要”、“認窮命”
“等、靠、要”主要指家中有充足的勞動力,但好吃懶坐,生活完全依賴國家的政策幫扶,不愿意付出勞力下地干活或者外出打工掙錢。例如,有些貧困戶領著政府發放的種子、肥料不耕種田地,卻出售給別人以換取現金,整天吃喝玩樂,坐享清福,更甚至有貧困戶拿著國家救濟款去賭博,而不是用于發展生產,改變生活條件;還有些貧困戶由于天價彩禮,把自己辛苦一輩子掙下諸如土地、房子等財產無條件地給予自己的孩子,作為其成家立業的本錢,自己卻因此陷入貧困,并且對幫扶負責人哭訴,一心想著多占國家的便宜、領好處。具有這些行為的農戶,主觀上都存在著嚴重的“等靠要”依賴思想,違背了國家實施扶貧開發工作的初衷。
認窮命是貧困人口安于現狀、缺乏實干勁頭。例如,有些農戶家中因突發事件,失去了主要勞動力,全家人便因此失去生產生活的信心,消極應對生活,久而久之,對待生活的態度由最初的無奈接受變為安然接受現狀,從不試圖通過自己努力擺脫貧困。
2.缺乏脫貧志氣的原因
有些貧困戶表現出“等、靠、要”、認窮命的思想,與扶貧政策、地理位置、受教育程度、風俗文化等因素有關。扶貧政策方面,政府在之前開展的扶貧工作中,“輸血”式的扶貧多于“造血”式的扶貧,將扶貧資金直接轉移到貧困戶手中是主要的幫扶方式,注重短期脫貧效應,貧困戶不需要付出任何勞動,就可以得到國家扶貧資金。長此以往,使得一些貧困戶形成了“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地理位置方面,一些貧困戶由于地處偏遠地區,交通、信息不發達,甚至是語言上的障礙,使其與現代經濟和生活狀態相脫節,無法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新事物,思想長期處于落后狀態,滿足眼前的生活狀態;受教育程度方面,農村教育水平偏低,農民文化素質差、思想覺悟不高,大部分人懷著貪圖便宜的心理,認為國家的惠民政策就是白來的好處,“精準扶貧不落下一人”就是讓他們享現成福,就是不勞而獲,只想著如何去多得扶貧的好處;風俗文化方面,部分地區的婚嫁習俗、宗教信仰等文化在農戶腦中根深蒂固,使得他們甘愿受窮,缺乏勤勞脫貧、致富的上進心。
二、扶脫貧志氣的舉措
貧困人口是脫貧的主體,也是脫貧工作的內因,只有激活“內因”,由“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才能防止脫貧人口再度返貧、貧困人口始終處于貧困。“精神貧困”即缺乏脫貧志氣是扶貧攻堅工作中最大的敵人。因此,精準脫貧先要幫貧困人口樹立脫貧的志氣和信心,激活其內生發展動力,才能實現真脫貧,脫真貧。
1.講透精準扶貧的政策
精準扶貧政策是扶貧開發工作的保障。扶貧隊要肩負起宣講職責,發揮好政策“解讀員”的作用,對扶貧政策理解透徹,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黨和政府的惠民和扶貧政策、扶貧的根本目的和本村扶貧情況向村民準確及時地傳達,引導貧困人口對政府幫扶政策和目的形成正確的認識。
2.完善精準扶貧機制
首先,公開貧困戶的基本資料和享有的國家扶貧政策,激發那些自認為低人一等的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使其加快脫貧的步伐;讓群眾監督檢舉那些主觀上不思進取,將扶貧救助資金用于其他非正當用途的貧困戶,減少扶貧資源的浪費。其次,對貧困戶進行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生產能力。再次,制定貧困戶履責協議書,規范貧困戶的日常行為。最后,加快貧困地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和活躍其業余生活,引導群眾形成自食其力,艱苦奮斗的思想。
3.樹立精準脫貧典范
為貧困戶講述全國脫貧典型事例,分析其成功的經驗,對比發展的基礎,營造“脫貧致富靠自己”的氛圍。組織村民通過投票的方式選舉出全村脫貧致富先進典范,并給予脫貧致富典范一定的物質獎勵,同時讓脫貧戶代表在召開村民大會時,介紹自己的脫貧經驗和對扶貧政策的感想,形成脫貧典范示范的效應。鼓勵未脫貧戶在村民大會上講述自己準備如何脫貧的具體想法,充分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心愿望,最大限度地調動貧困戶參與扶貧開發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易棉陽.論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戰略思想[J].貴州社會科學,2016
[2]唐麗霞.精準扶貧機制的實現—基于各地的政策實踐[J].貴州社會科學,2017
[3]柴麗麗.推進精準扶貧必須要實現“三個互動”[J].經濟問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