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陳翠霞
摘 要:高中學生在物理學習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以至于對學習失去興趣。要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在于還原真實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發展。
關鍵詞:高中物理;核心素養;提升策略
按照學生的發展規律,物理核心素養的提升主要包括掌握物理核心知識、運用物理核心能力、具備物理科學品質。學生通過物理學科的學習,內化為具備物理學科特性的品質,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要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物理教師,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性,并就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做出及時的評價與跟進,是高中物理教學開展的重中之重。
一、積極操作實驗,激發學生興趣
具備一定的生活情境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至關重要,而物理實驗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感性材料,為后續學習提供相應的條件。其中,以演示實驗最容易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學“超重和失重”時,教師在上課前做了兩個準備:(1)在一個空礦泉水瓶中裝了一些紅墨水,并在瓶子底部鉆了一個小孔;(2)在電梯里拍了一段人在體重計上的視頻(兩個手機同時拍,一個手機負責拍外部景物的變化,另一個手機負責拍示數的變化,再用視頻編輯軟件把兩個視頻編輯在一起)。上課時,首先讓學生觀察靜止的礦泉水瓶中水會流出來,然后將水瓶從高處落下(水瓶上綁根繩子,以免水瓶落地),讓學生觀察是否還有水流出。此實驗由于速度太快,需要反復做幾次,學生才能觀察到下落過程中有沒有水流出來。接著播放視頻,提示學生觀察電梯運動過程的哪個階段體重計示數有比較明顯的變化。
對于這兩個演示實驗,很多學生都可以正確回答出教師要求學生觀察到的現象,而且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上鉤碼運動所需要的拉力變化,通過知識遷移,在聯想到牛頓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后,就能很好地解釋電梯測力計示數的變化原因。但是,水瓶的實驗仍然需要教師巧妙地設置幾個漸進式的問題,才能讓學生得出正確的解釋。
二、借用已有知識,升華理性理解
例如,在教學“牛頓第二定律”時,教師提出問題:質量為1 kg的木塊放在地面上,木塊與地面的動摩擦因素μ = 0.2,在拉力作用下勻速運動。試問:(1)勻速運動時拉力多大?(2)若突然撤去拉力,物體會如何運動?(3)若拉力增大,物體又會如何運動?學生回答:勻速運動時拉力為2 N,撤去拉力物體減速運動,增大拉力物體加速運動。教師繼續提問:如果拉力增大到3 N和10 N,兩種情況下加速情況一樣嗎?學生回答:不一樣。從學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學生在處理勻速運動時,會運用力的平衡來解決問題,而且對力不平衡問題也有一定模糊的認識,此時介紹牛頓第二定律,并將上述減速運動和加速運動的情況解決后,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自己的模糊認知是正確的。接著,就可以從水平面的牛頓第二定律轉向豎直面上的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再遷移到“只受重力時加速度為多少”,學生通過計算就會發現此時的加速度為g,這又可以拓展到為何自由落體運動的加速度為g了。
三、巧設課后作業,方便知識整合
對于高中知識的學習,必須要有一定量的作業積累才能鞏固知識、完善認識。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多知識的學習要靠學生課外先發現,再由教師收集、講解。對于教師來說,精心備課不僅是把課堂內容講好,對作業的設計、作業量的控制、作業情況的講評都必須一一準備到位。仍以“牛頓第二定律”這節課為例,教師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只解決了水平面和豎直面兩種情況下的問題,而對于“單方向‘牛頓第二定律”的教學必須放到下節課講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特地留了一道“在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上,木塊下滑的加速度是多少?”的題目。從學生的作業情況來看,有的學生用合成的方式,先合出外力,再計算加速度;有的學生利用重力的正交分解,把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分解出來,再利用垂直斜面兩力平衡,自然得出合力為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就計算出了加速度。此道題在第2課時的“單方向‘牛頓第二定律”上課過程中作為引入,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四、開展合作學習,提升解題能力
高中生基本具備了尋找問題、整合問題的能力,但是分析問題的能力卻有待加強。教師嘗試把能力不等的學生,按照不同的模式分到不同的學習小組。模式1:組間異構,組內同構,即按照學習水平接近性來分組,把成績相當的四至六人分為一組,此種分組目的是尋找問題,這樣更有利于問題的高效整合;模式2:組內異構,組間同構,即按照學習水平差別性分組,使得每個小組內都有各層次的學生,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問題的高效解決,充分發揮學習水平較高的學生的“小老師”作用,對于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再由教師進行解決,最大限度地整合教學資源。
在小組合作的背景下,有些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將知識重新梳理了一遍,這樣更有利于知識體系的構建和鞏固。有些學生在吸收其他同學的知識時,可能會比接受教師的觀點更容易。但是,有些問題就必須由教師來解決,避免出現知識體系的偏差。這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對小組活動進行嚴格的把控,是對教師把控力的一種體現。
學生參與得多,才有教學效果,教學應該服務于大多數的學生。在教學中滲透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才是教師應該做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盧長津. 在探究式教學中提升學生物理核心素養[J]. 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