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章
【摘 要】 目前沒有真情實感是學生作文的通病,經過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本文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力、感受力等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 創新寫作;教學;學生能力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言素養的綜合體現。寫作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與人的某些心理品質是密切相關的。如果在寫作教學中只要求學生進行客觀的積累,而忽視了對學生寫作心里的開啟,是嚴重違背寫作規律和學習規律的,容易使學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套話、空話連篇,沒有個性,少有創意。所以,筆者認為,教師一定要注意對中學生寫作心理的培養。下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提高學生寫作心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是最基礎的寫作心理能力。觀察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學生寫作水平的高下。魯迅先生在寫給董永舒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今后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可見,培養觀察能力對學生十分必要。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培養學生的目標性。為了更好地達到寫作要求,必須有針對性地開展作文寫作教學,以生活中的實際目標出發,貼近生活,以增強生活體驗感為目標,加強學生的行文指導;二是培養寫作的形象性。被觀察的對象一般來說應具有生動可感的形象,能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引起他們的高度注意和興趣。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加強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以觀察對象出發,引發學生聯想,產生共鳴;三是觀察方法的綜合性。教師既要教給學生一定的觀察方法,又要引導他們突出重點。只有學生抓住觀察特性,才能有效的突出寫作重點,抓住文章主旨。
二、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想象與觀察是直接聯系著的。學生通過觀察,仔細辨別日常接觸的客觀事物,才能形成豐富的感知表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筆者認為必須把握三點:第一、綜合觀察結果。把觀察到的各種事物,通過記憶、回憶,分類綜合起來,成為一件新事物;第二、啟發聯想。教室可以用激發性的教學語言,使學生頭腦中的各種表象形成想象圖畫;第三、激發想象。教師要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創造新的“創造性想象”。
三、注重感受力的培養
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提到的感受力,主要是指因客觀事物而激發的情感體驗能力。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有句名言“藝術就是情感”。魯迅先生也曾經說過“創造總根于愛”。沒有情感、沒有愛,魯迅先生對百草園——這在常人眼里不過是個荒廢的院子的感受不會那么深刻,筆下絕不會出現那么美的文字。記敘性的、議論性的文章都離不開作者獨特的感受。說明文也不例外,例如《蘇州園林》那令人神往的景物介紹,不正是作者獨特的感受嗎?筆者認為,總的原則是應該層次性遞進,采用引入-體驗-品味的方法。作文是心靈之間的對話,只有做好學生感受力的培養,才能保證學生在作文中有話說、能說話,不會因為字數而“無病呻吟”,刻意地加入空話。
四、思維能力訓練的作用
誰也不能否認思維能力的訓練對寫作的巨大作用。幾乎寫任何文章,都需要抽象思維能力,尤其是議論文的寫作。在分析基礎上的抽象和概括,可以使思維具有邏輯性。邏輯性是思維品質的中心環節,是思想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靈活性的集中體現。形象思維能力在寫作中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學階段的許多語文課要求學生對形象、審美有所把握。學生把握的好了,才能寫出優秀的文章來。筆者認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應由易到難。先從形象思維開始,通過觀察實際事物的對形象事物的描繪,增加語言的表述能力和積累能力,等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的時候開始出現思維的聯系,通過想象、臆造的形式強化事物的修辭,確保學生的文章有內涵、思維、靈魂。
五、不能忽視的內驅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生對學科本身的興趣是學習的內驅力。本文認為:無論培養學生的積累能力、表達能力,還是培養任何一種寫作心理能力,其關鍵還在于引發這種內驅力——寫作動機的正確與明確以及濃厚的寫作興趣。畢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樂為才有可能做好。具體培養過程中,立足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根據學生的興趣來制定培訓計劃。采取多媒體的動畫方式,強化課程的動態效果,規避傳統作文的枯燥性。
六、要多讀古今經典作品
創新不是憑空想象,而是要有基礎的。“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是物理學家牛頓的一句名言,說明了創新離不開前人智慧的結晶;李白正是受酈道元《三峽》中“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的啟示,才寫出了《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樂府詩《古詩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佚名)中“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這兩句詩,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可是,蘇軾《蝶戀花?昨夜秋風來萬里》中“衣帶漸寬無別意,新書報我添憔悴。”和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都是化用了“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寬”這兩句詩,這樣的事例歷史上數不勝數。以史為鑒,作文培養就在身邊,我們不光要培養學生發現生活的美,還應該加強日常積累,通過晨讀、課外閱讀和語文課程教學的方式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堅持經典名言積累常態化發展,涓涓細流匯成江河,這種潤物無聲的方式是不斷升華學生寫作能力的長遠辦法。
【參考文獻】
[1] 陳罡. “百篇文”三十年:寫作教學的經驗與問題[J]. 中國大學教學,2016(1).
[2] 盛彩榮. 對初中語文寫作訓練的思考[J]. 中國校外教育,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