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元飛 田筠
【摘 要】本文通過對新聞記者素質要求的來源、具體內容、互聯網時代對媒體的要求的分析,提出了有別于傳統媒體環境下的新聞記者素質的新要求,重點指出,改變是記者適應互聯網時代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 新聞記者 ; 職業素質
新聞記者的素質與其肩負的職業責任息息相關,人民日報社梁衡認為,就記者責任來說,有傳播責任、政治責任與文化責任之分,而其中又以政治責任為大。[1] 在新聞傳播過程中,記者的素質不僅決定了個人的成就,更影響到媒體的公信力、傳播力和影響力建設。在互聯網時代,由于媒介技術的革命,導致了傳播環境劇變,這就要求新聞記者素質也得進行相應提升,更好地適應本職工作,肩負起時代使命。
本文從新聞記者素質要求的來源、記者素質的主要內容、互聯網時代的媒體要求等方面進行分析,提出記者素質該如何提升,傳統媒體記者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互聯網時代的媒體人。
一、新聞記者素質要求的來源
自從產生記者這一職業起,對其的素質要求也就伴隨產生了,并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而顯露出其重要性。中外學者與業界專家均對此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新聞報道與寫作》的作者梅爾文·門徹在此書中對記者的社會責任進行了闡述,記者的素質包括:“堅持不懈,公正,知識面廣,進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記者需要通過不懈努力,接近事實真相,并用大眾能理解的文字和方式表達出來。”凱利·萊特爾教授在《全能記者必備》一書中指出:“對于一個記者來說,除了寫作的欲望和能力外,還必須胸懷大志、生氣勃勃、意志堅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約束自我。”這是從一個記者的個人修養來說明其素質。也有人從個人體驗的角度討論記者需具備的素質問題。我國的一些新聞工作者從個人體驗的角度討論記者需具備的素質問題,提出“第一,敏銳地去發現事實;第二,忠實地去報道事實;第三,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鑒于上述對于記者素質的各種解釋,本文把記者素質的來源與要求大致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源于政治敏感
正如梁衡所說,政治責任為大。新聞的黨性原則是每一個中國記者工作的基本原則。例如,《中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職業道德準則》規定,記者要“忠誠黨的新聞事業,堅持黨性原則,堅定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2]毛澤東曾經講過“政治家辦報”,以后的幾代領導人都這樣講,可見記者的政治素質是新聞記者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素質。
(二)源于社會責任
美國新聞教育名家利昂·納爾遜.弗林特在《報紙的良知》一書中,將新聞記者及報紙所應具備的美德歸納為十三條。其中包括:獨立精神和勇氣、公正、公平、正義、誠懇、誠實、責任、值得信賴、樂觀、進步、溫和、均衡、審慎、無私、服務大眾、遵守專業內部規則等。他認為,“記者這個行業的特殊性使他們面臨一些特別的考驗,這與其他行業所面臨的考驗有所不同”。 [3]在我國,新聞記者擔負著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利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人類文明的崇高使命和社會責任。為社會公眾服務,報道事實與真相,需要記者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三)源于職業要求
職業素質(Professional Quality)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了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記者的職業素質是其職業特性的綜合要求。梁衡說:“有四種人做不得新聞。一是有私心、好忌妒,遇事不肯說人之好;二是少理性,缺思路,選材析理抓不住要害;三是愛偷懶,不吃苦,不深入采訪,不認真剪裁,抓不到最本質最典型的材料;四是好賣弄,喜粉飾,為文總要喧賓奪主。”
可以這么認為,對記者素質的全面要求來自于記者這個崗位的特殊性,源自其喉舌功能和對于社會生活綜合協調的作用。
二、新聞記者素質的主要內容
那么,記者的素質具體是哪些呢?如前所述,這個問題有許多種答案,但是歸結起來,無非是這么幾點:堅定的政治立場;客觀的報道態度;嫻熟的職業技能。
(一)堅定的政治立場
新聞報道受到政治的影響,同時新聞報道又會反過來影響國際國內政治,因此新聞的政治因素是記者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也是體現一個新聞記者職業素養的首要標準。新聞記者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報道任何新聞事件,都要以服務于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利益為出發點。要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與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統一起來,發揮黨和政府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二)客觀的報道態度
客觀即公正,就是要報道新聞的事實真相。我們也可以參考美國自由論壇主席Chares L.Overby提出的新聞公正性公式,“A+B+C+D+D=F”,也就是“準確+平衡+全面+客觀+倫理=公正”。當然,絕對的“新聞公正”是不存在的,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
(三)嫻熟的職業技能
作為一名記者,其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寫作。通俗地講,寫作涉及文筆和文風,文筆是指作為文章的質量要求,文風是指作為適應時代要求的風格。由于新聞具有輿論引導的功能,因此這兩者缺一不可。文筆從哪里來?從不斷地磨礪中鍛煉出來。文風如何能跟上時代?那就要豐富個人的文學、社會學、新聞學知識,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夠達到。
三、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促使媒體格局深刻調整,輿論生態、新聞環境隨之變化,互聯網發展之快、覆蓋之廣,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沖擊之大、影響之深超乎想象。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加快,傳播方式也在新技術新應用的更替迭代中不斷創新,受眾接收信息的方式由單向被動變為掌握選擇權的多維主動,甚至成為信息發布者,帶來海量信息。互聯網時代的新聞環境有以下特征:(1)復雜的網絡環境。 互聯網是一個國際性的平臺,理論上講,全世界的個人電腦使用者都可以發布信息。網絡環境的復雜性還表現在負面使用者的存在,諸如黑客、推手等等,他們加劇了互聯網的信息利用風險。(2)龐雜的新聞信息。正是由于個人借助于互聯網從而參與了新聞的發布過程,網絡上能夠看到的信息量過于龐大和復雜,使得新聞信息的利用和“消費”從某種意義上說變得相對困難。(3)多樣的價值觀念。網絡是一個開放、自由、虛擬和互動的系統,它不僅大大拓寬了人的思維空間,還使人的精神世界獲得了空前的解放。它同時也彰顯了人的開放性、平等性、主體性和多元性,從而形成了一種與新時代相適應的互聯網價值觀。傳播學創始人拉扎斯菲爾德與默頓認為,“大眾媒介是一種既可以為善服務,又可以為惡服務的強大工具;而總的說來,如果不加以適當的控制,它為惡的可能性則更大。” 換句話說,網絡作為媒介同樣具有工具性與價值性兩個方面,不能把互聯網簡單地理解為純粹價值中立的平臺,必須重視價值觀的和諧。(4)先進的傳播技術。新一代互聯網,對網絡中人與電腦、人與信息、人與人的關系產生重大的變革推動力。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了新聞業的巨大變革,“非專業力量正在新聞生產領域進行著一種從邊緣向中心的滲透,雖然他們還沒有到達核心地帶,但是,他們與專業機構的交融已經形成,并且會越來越緊密。”[4]
應該說,是網絡環境使得新聞業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作為擔負喉舌功能的傳統媒體的主體力量,新聞記者的角色與責任也必然要發生改變,以適應新的時代。
四、互聯網時代記者素質的新要求
互聯網對于傳統媒體的新聞記者職能與角色究竟產生哪些影響?后者對此應該如何進行調整呢?我們依然以前述的素質分類作為出發點來進行分析。
(1)把關能力。互聯網對于新聞記者提出的全面的新的要求,首當其沖是對于正確辨識各種價值觀的要求。究其根本,還是政治素質問題。網絡泥沙俱下的信息環境使得主流媒體的“把關”功能更加關鍵。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適應及時迅捷工作節奏的同時,必須堅持客觀、公正、準確原則,努力提升新聞敏感性和對新聞事件的洞察力。如何從海量信息中提取具有公信力、影響力的新聞素材,除了事件本身應具備吸引力外,更多的時候需要記者具備撥開云霧見青天的能力。因此,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記者的政治素養培養非但不可淡化,反而需要更加突出和強調。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政治素質,明確政治立場,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用科學的思想引導受眾。要增強政治敏感,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2)話語能力。互聯網上,人人都有話語權,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記者的話語能力從何而來?來自專業素養,來自“走轉改”成功的實踐,來自“三貼近”的新聞操守。特別是在霧里看花的信息浪潮中,記者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受眾剔除虛假信息,還受眾以真相,給受眾提供真實有價值的新聞,樹立主流媒體的權威與公信力。(3)融媒體能力。傳統媒體的采寫編評能力在互聯網時代雖然必不可少,但是融媒體、超媒體的出現,要求記者必須具備學習新媒體、利用新媒體、改造新媒體的能力。例如,對新聞記者而言,如何第一時間獲取新聞線索?一個不會進行海量搜索,不熟悉自媒體鏈接的記者可能很難第一時間獲取新聞線索。同時,對微信、微博及客戶端的運用,不僅是對新聞素材的積累,也是對社會輿情的掌控,更是拓展新聞作品角度和深度的有力工具。(4)超媒體傳播能力。好的新聞作品,自然可以使讀者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不具備超媒體能力,好作品的傳播力就會大打折扣。在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進軍新媒體,融入新媒體不僅是媒體單位的事,也是每個記者的職責。第一時間利用手機,利用微信、微博等多種形式多文本方式傳播新聞,第一時間與受眾互動,第一時間跟蹤新聞動態,這是互聯網時代記者必須做出的改變。(5)超強的學習能力。互聯網時代,新媒體蓬勃發展繁榮昌盛勢不可擋,傳統媒體記者必須改變原有的新聞傳播觀念,不斷學習,培養新的互聯網思維。
綜上所論,所謂在互聯網環境下的新聞記者的素質,我們不能僅僅理解為某種技能的革新,而是要理解為記者整體素質的提高與完善,包括價值觀、文化修養、科技知識、業務素質等等。只有整體素質的提高與完善,才能符合網絡時代與數字時代的全新的素質要求,才能繼續保持新聞記者作為喉舌功能承擔者的重要地位。
注釋:
[1]http://media.people.com.cn/GB/192301/192377/192680/193009/193203/12973706.html
[2]胡曙中.英漢傳媒話語修辭對比研究[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254.
[3]利昂.納爾遜.弗林特.報紙的良知[M].蕭嚴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6.
[4]彭蘭.新一代互聯網:再次改寫的新聞傳播景觀[J].傳媒,2005(12).
參考文獻:
[1]M.曼切爾.新聞報道與寫作[M].艾豐等編譯,北京:廣播出版社,1981.
[2]凱利.萊特爾,朱利安.哈里斯,斯坦利.約翰遜.全能記者必備[M].宋鐵軍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郭超人.在寫作技巧的背后[J].中國記者,1985(12).
[4]劉江濤,李申.論網絡時代的價值沖突[J].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1(3).
[5]童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6]羅蘭.德.沃爾克.網絡新聞導論[M].彭蘭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