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摘 要:動手操作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學生的操作應該是真正需要的操作,而不是為操作而操作。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當學生在進行操作結果匯報的時候,有些老師只想學生匯報正確的或老師認為有用的、在老師設計范圍的結果,對那些老師認為沒有用或沒有太大作用的東西不重視甚至不理睬。這是非常錯誤的。這樣做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操作的成果反饋并不完整。老師應該充分讓學生進行反饋,并予以肯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整理和本課內容相關的信息進行研究。
關鍵詞:真正操作;全面展示;提高效率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弊罱衣犃艘恍├蠋煹恼n,有特級教師的,有教學骨干的,也有普通老師的。在這些課堂上都發現老師們很重視讓學生動手操作,但發現讓學生真正操作的不多,真正給學生操作空間的不多。
一、讓學生真正操作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也指出:傳統教學的缺點,就在于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他明確指出了操作的重要性,我認為學生的操作應該是真正需要的操作,而不是為操作而操作。
片段一:我最近聽了兩位老師的課,他們同時演繹了《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讓學生進行了很好的操作。一位老師給每位學生發了三根小棒讓學生圍成一個三角形,另一位老師給每位學生發了一根棒讓學生圍成一個三角形,要求折一折、圍一圍。學生通過操作有的圍成了,有的沒有圍成。反饋后學生很快發現能圍成三角形的較短的兩邊加起來比較長的一邊長;不能圍成三角形的較短的兩邊加起來比較長的一邊短。兩位老師都讓學生進行了操作,都得到了想要的結論。課后兩位老師在說明設計意圖時都認為,三角形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的這種情況如果給學生操作,一定會產生分歧和矛盾,浪費時間。
我認為有分歧和爭論的課堂恰恰是我們需要的課堂。在設計操作過程時應該讓學生真正操作,而不是在老師遙控下的操作。我在教學時設計了如下操作過程:三種情況的小棒都出現,有的很快就圍成了三角形;有的很快就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有的用了好長時間也沒有結果。這樣在反饋的時候既有前兩種情況,也會出現三角形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時的分歧與矛盾。這樣的操作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讓操作效益最大化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6~12歲的小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特點是,對新鮮的具體事物感興趣,善于記憶具體的事實,而不善于記憶抽象的內容?!睌祵W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做到讓學生真正操作,讓操作效益最大化。
片段二:一位老師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引導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操作:(1)先每人發一張大小相等的圓形紙片,讓學生對折一下看有什么發現?學生很快得出了圓是軸對稱圖形這一結論。接著引導學生自學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2)引導學生用圓規畫一個圓并畫出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引導學生操作在規定的時間里畫半徑,畫得越多越好。通過操作讓學生感悟到圓有無數條半徑。(3)為讓學生了解圓心確定圓的位置、半徑確定圓的大小,引導學生換個位置再畫一個和前面大小不同的圓。通過在不同的位置畫圓,用不同的半徑畫圓來讓學生了解相關知識。應該說做得還是不錯的,好好設計操作的效益也能更大地發揮。我在教學時設計了如下操作過程:
每個學生用課前準備好的有圓面的物體畫一個圓,剪下自己畫的圓。
師:將圓形紙片對折展開后你發現什么?
生:一條折痕。
師:換個地方再對折一下展開后你又發現什么?
生:又有一條折痕。
師:還可以對折嗎?再對折兩次。能對折完嗎?你發現了什么?
生:圓是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接著引導學生自學了解圓各部分的名稱。請學生觀察自己對折過的圓形紙片,在紙片上找到圓心、直徑和半徑并標示或畫出來。引導學生觀察折痕,你有什么發現?你能找到直徑和半徑間的關系嗎?學生從圓有無數條對稱軸很快知道圓有無數條半徑和直徑。從折痕被圓心分成了兩半知道了圓的半徑和直徑間的長度關系。接著再讓學生進行對比操作,同桌的兩個同學比一比兩個圓的半徑一樣嗎?都一樣嗎?(可能有一樣大的)讓學生知道在同一個圓或相等的圓中才有這種關系。為讓學生感悟決定圓的大小和圓的位置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請一個學生上講臺用老師提供的工具(一根線一端系一個小球或其他物體)轉出一個圓,接著提出要求誰能用這個工具轉出一個比剛才小一些的圓(請另一位學生上臺操作),最后老師和剛才兩位同學一起操作轉出了大小不同的三個圓。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理解半徑確定圓的大小這一結論。接著請學生觀看下小雨的視頻,小雨紛紛落下,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圓,從而感受圓心確定圓的位置。這樣的操作效果好,效益高,學生也非常感興趣。
數學需要操作,學生需要操作,學生喜歡操作,喜歡真正的操作,更喜歡擁有自己充分操作空間的操作。我們只要為學生設計真正的操作,給學生足夠的操作空間,學生的操作就一定會有效,這樣的數學課堂就一定會有效。
參考文獻:
[1]孫海映.例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0(Z4):17-18.
[2]萬再華.小學數學課堂操作活動的實踐策略[J].廣西教育,2016(33):39.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