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書育人是教師這一職業的光榮使命,作為一名授課的班主任教師,我們需要明確自身肩上所擔負的雙重責任,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呵護,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鑒于此,本文從當前鄉村比較常見的留守兒童現象出發,就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提高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有效性做出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班級管理;留守兒童;管理藝術
眾所周知,當前在鄉村有很多留守兒童,這些少年從小缺少家庭教育,思想比較極端,容易出現偏激的行為,同時這些少年的心靈又比較脆弱,容易生產自卑的情緒,這無疑是給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作為班主任,我們需要加強對這些少年的心理分析,講究班級管理的藝術,不斷給出更多教育好留守少年的方法和建議,為其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 傾聽留守兒童的心聲,給予其正面的引導
通過觀察研究發現,相比其他的同學,留守兒童在聽課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躲閃的眼神,而且性格比較孤僻,不愿意和同學交流和溝通,上課不愿意主動回答問題,對于老師的提問存在抵觸心理,說話聲音也比較低,這就是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在作祟,所以,作為班主任我們需要給予他們更多正面的引導,并且能夠細心地傾聽留守兒童的心聲,多多的交流,和他們成為好朋友。
例如,我擔任班主任的同時也是學生們的化學老師,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我就給留守兒童更多表現自己的機會,并及時地進行真心的鼓勵和贊揚。在講“環境污染的防治”這一內容時,我主要是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讓學生自主探究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從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在分配小組的時候我就將留守兒童和其他兒童融合在一起,并給包括留守兒童在內的每一位學生布置了任務,由于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而且也不善與人交流,所以我就布置了讓其網上查閱資料,并在小組中闡述自己查找資料的任務,并及時地進行指導,這樣一來,既鍛煉了他們的膽識,也讓他們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之后,我對于查找的資料比較全面、表達的比較準確的留守兒童進行了鼓勵和贊揚,我從他們臉上看到了久違的笑容。
二、 扮演好父母的角色,給予其更多的關心
留守兒童作為一群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父母由于種種原因沒能伴隨他們成長,這些兒童缺乏父母的細心呵護,在待人處事等方面做得不夠好,而且不知道怎么去愛別人,往往容易做出一些出乎我們意料的事,對于此種情況,我們不能嚴厲地訓斥呵責,而是能夠扮演父母的角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讓他們能夠在關心呵護中明白自己哪里做得不好,哪里做得不對,從而能夠主動的改正錯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我們班王同學,家長常年在外地打工,他是與爺爺奶奶一起長大的,爺爺奶奶對他比較溺愛,對于他的學習和生活習慣等各方面沒有及時的管理,導致王同學有很多小毛病,上課容易交頭接耳,不及時完成作業,愛打架,甚至還逃課去網吧玩游戲。在一次化學課上,不好好聽課,還在前桌同學的校服上畫畫,前桌發現之后和他發生了爭執,看到此種情況我及時地制止,我沒有當著同學們的面批評王同學,而是讓他寫一份檢查,課后到辦公室找我。下課之后,我看著他的檢查我竟無言以對,內容亂七八糟,字跡也不工整,一副吊兒郎當的樣子,我搬了個椅子讓王同學坐下,開始問他父母在哪里上班呀,做什么工作呢,零花錢是誰給的,爺爺奶奶每天干活辛苦嗎,自己的衣服是奶奶幫著洗的嗎?等等這樣的問題,王同學在回答的過程中聲音越來越低,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好,我告訴王同學,我在給他的家長打電話的時候都讓他們放心,告訴他們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小孩,在學校也是很聽話,他們才這么放心地去工作賺錢。對于王同學這種典型的吃軟不吃硬的性格,聽到我這樣的話臉紅了,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和爺爺奶奶了,主動地和我說道“老師,我錯了”,之后還主動的寫了一份深刻的檢查,之后的表現也是在慢慢地好轉。
三、 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給予其更多的鼓勵
學習是學生的首要任務,為了讓留守兒童更努力地學習,取得更好的成績,就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多多的鼓勵學生,給學生更多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在鼓勵中恢復學習的自信,從而愿意主動地去學習。例如,對于留守兒童答對的問題及時地給予肯定和真誠的贊揚;給他們分配一些小小的任務,如收作業等,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重視;讓他們幫著老師搬一些實驗器材,準備一些材料等,讓他們參與到實際學習活動中來,感受學習的快樂等都是不錯的方法,有助于其學習自信的激發。
總的來說,留守兒童也是祖國的花朵,需要更多的呵護和陪伴,作為班主任,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兒童的身心發展上,正確地指導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努力把他們培養成社會棟梁之材,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單單依靠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家長、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配合和協作,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快樂的成長,成為更好的人。
參考文獻:
[1]平配配.領導權變理論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
[2]陳蕾.基于人性假設的初中班主任管理行為研究[D].延邊大學,2014.
作者簡介:
陳維權,廣東省肇慶市,廣東省廣寧縣木格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