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璇
摘 要:班主任不僅是學生的教育者,也是班集體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在實行新課程改革的今天,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與新情況,為了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建設更優秀的班集體,小學班主任應如何進行師生間的交流?針對小學班主任德育教學的實施展開了以下研究。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方法;實踐
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師應當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加強他們的道德修養,使兩者相輔相成,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應同培養高尚的審美觀和道德情操結合起來。”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德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注重,成為教育理論與實踐所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為了全面實現德育,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應貫徹德育思想。所謂德育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師生情感關系的建立,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并在這一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教育是一個充滿愛、充滿情感的事業[1]。由此可見,小學班主任應注重學生的德育,將自身情感融入教育事業中來。
一、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的重要性
1.德育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個性的發展
一位合格的班主任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將德育貫穿于整個教育活動中。德育可以喚起學生的真誠之心,讓學生在活潑、愉悅的人際氛圍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其健全人格的培養。每個人都希望被尊重,我們時常教育學生要想獲得他人的尊重,必須先學會尊重別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如此,班主任更是如此,建立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關系,將學生當成自己的朋友,同時,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2.德育能夠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
要想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小學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時,可以借助德育方法,將教師的要求以及要灌輸的思想轉變為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和思想,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只有真正關愛和呵護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才能使學生以更愉悅的態度接受教師的思想;相反,不僅不會被學生認可,甚至還會使學生產生敵對心理,對教師的一切行為予以否定。
3.德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條件。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愛與包容,這種“愛”跟普通意義上的“愛”或“父愛”“母愛”不一樣,它因教育而起,是具有社會性的愛,因而更具有崇高性。小學班主任在教學實踐中,將“愛”投射到每一位學生身上,便會引起雙方的情感共鳴[2]。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師生間在“情感共鳴”的前提下所進行的教育,學生的接受能力更強,學習效果也更佳。
二、小學班主任開展德育的有效措施
1.關注學生心理,實現育人目的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個性特征、智力發展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就要求小學班主任積極學習教育學與心理學相關知識,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同時,在育人過程中,班主任還應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避免學生出現消極心理和抵觸心理。班主任在學生面前還應展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自己的真誠去感染每一位學生。
2.以微笑為前提,揚起表揚的風帆
微笑是具有力量的,它能給人帶來親切感。教師對學生微笑,可以給學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教師不要吝嗇自己的微笑,輕輕一笑,勝過千言萬語。作為小學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講究一定的方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表揚與贊賞,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關系,一切與班集體有關的事情都要與學生商量,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主體地位,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這樣學生才能真正融入班集體。將微笑作為師生交流的前提,用表揚代替批評,這樣學生才能在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教師才能實現教學目標。
3.在課堂中進行情感滲透
情感滲透對于學生的成長尤為重要,尤其是責任心問題。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在平時做事時,一定是一個有膽識、盡心盡責的人,也正因為如此,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筆者在每一次接手新班級時,首先教學生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做事情要善始善終,不論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堅決不做半途而廢、不負責任的事。同學之間,互相講責任,就會形成一個人人負責、真誠守信的優秀的班集體,在教學活動中,轉變教學觀念,實現教師身份由“傳授者”向“合作者”的轉變。
要想在小學教學中實現和貫徹德育教學,小學班主任就應該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學會吐故納新,用創新的教學思維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新形勢,班主任應將德育的春風化作源源不斷的甘霖,哺育健康、陽光、快樂的新一代,為祖國培養越來越多優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馮靜.新形勢下的班級管理[J].新課程學習(上),2011.
[2]黃友鳴.掌握德育的最佳時機[J].教學與管理,200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