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琴
摘 要:中小學階段是學生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此時學生的性格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可塑性強,因此,中小學教師在開展文化教育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學生素質教育,將誠信文化教育融入各學科的教學活動中,做到“教書育人”這一職業道德規范基本內容,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傳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學生成長為誠實守信、積極向上的人。
關鍵詞:中小學;誠信教育;學科教學;實踐探究
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影響較大,因此,在各科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應認識到開展誠信文化教育對于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重要意義,并在教學過程中貫徹落實對中小學生的誠信文化教育,進而提高其綜合素質。
一、把握時機,在課堂教學中滲透誠信文化思想
教師在進行誠信教育時,要把握住時機,以提升教育效果。同時,教師還要注重課堂教學對于誠信文化的滲透,進而培養學生的誠信品德。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開展“認識人民幣”這一部分教學教學活動時,在教會學生分辨不同面額的人民幣時,利用設置情景的方法,展開對于小學生的誠信教育。以下題為例“小紅用10元到商店買體育用具,鉛筆2元一支,橡皮1元一塊,作文本3元一個,小紅買了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和一個作文本,商店的老板找零給小紅5元錢。文具店的老板找零對了嗎?如果你是小紅你會怎么做?”對于這種問題,數學教師應當引導小學生正確地解決這一題,并且鼓勵學生說出如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這種情況會怎么做,最后借此題教育小學生做人要誠實守信。又如,初中教師在開展《金剛石、石墨和C60》這一節的教學活動時,教師除了向初中生講解金剛石、石墨以及C60的性質等化學知識
之外,還可以向學生講一些與此節內容相關的化學小故事。如法國化學家亨利·莫瓦桑與人造金剛石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莫瓦桑利用自己發明的實驗設備反復進行實驗,希望能夠通過化學反應制得人造金剛石,但是莫瓦桑的助手對于一次次不斷重復的實驗感到了厭倦,他擅自將一顆天然的金剛石混進了實驗設備中,讓莫瓦桑誤以為自己成功地制出了人造金剛石。莫瓦桑助手的不誠實,是對于科學實驗結果的不尊重,教師通過這個故事來開展誠信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借故事向學生滲透誠信文化思想。
二、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各科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能夠將誠信的思想觀念更好地融入學科教學中,使學生更好地接受這一思想。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我不能失信》這一篇課文的教學活動時,可以結合文章中的主人公宋慶齡的處世原則,教育小學生要言而有信,除此之外,《中彩那天》中的“父親”不被金錢所誘惑,堅持自己的初心;《萬年牢》中的“父親”不愿使用次等材料來做糖葫蘆,是一個正直的人。這些文章的內容無一不體現了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學生通過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能夠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有利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再如,在學習余秋雨所作的文章《信客》時,教師就可以借文章中老信客裁下紅綢被發現一事,以及該事件對于老信客的影響來教育學生,告誡學生誠信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誠實守信的美好品質,幫助其樹立誠信為本的做人理念。由此可見,對于學生的誠信教育可以融入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借此培養學生良好的誠信品質。
三、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培養其誠信意識
在中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個性發展、三觀建立的關鍵時期,但是對于中小學的各科教師而言,在開展對學生的誠信教育時要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使用易于學生接受的手段,提高教育效果。例如,在開展初中思想品德《誠信做人到永遠》部分的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利用小故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誠信是金這一觀念,讓學生成為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同樣,在開展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活動時,教師也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開展誠信教育。例如,在學習《近代化的探索》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科特點,舉一些歷史上關于誠信的例子,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袁世凱出賣維新派、西安事變后蔣介石扣押張學良等歷史事實,讓學生認識到誠信做人的重要意義,使其學會尊重史實,教育學生要誠實守信,做到“言必行,行必果”。除此之外,各階段、各科教師都可以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科教學內容的特殊性,靈活開展對學生的誠信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學生成長為身心健全的人。
對于學生的誠信教育遍及教學教育的各個階段、學科,各科教材內容的編排對于學生誠信品質培養也十分重視,教師應當利用好課本資源并結合身邊的各種可利用資源,做好對學生的誠信文化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誠實守信的做人理念,使其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張云書.金剛石、石墨和C60教學案例分析(第1課時)[J].化學教與學,2017(4):42-47.
[2]劉霞.探討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如何培養學生健康心理[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19).
注:本文系甘肅省平涼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2017]PLG45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