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之
摘 要:在目前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并提出了全新的教育教學目標和要求。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實現全面學習的基礎,要采取創(chuàng)新的教育教學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實現以后更好的學習與生活。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策略
一、前言
小學語文是學生開展其他科目學習與以后生存生活的基礎,只有實現良好的語文教育,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語文基礎,才能使學生以后接受到更全面的教育。在目前教育全面改革的進程中,小學語文老師要結合目前創(chuàng)新的教學目標與要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轉變教學觀念,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并增進師生交流,全面提升語文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
二、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要求
在教育改革過程中,要求小學語文老師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全面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地進行學習,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語文教學。在實際教學中要求老師當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上,在老師引導下,逐漸實現小學生語言能力、閱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全面提升,通過語文學習實現小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積累與培養(yǎng)。
三、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1.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
小學語文要實現有效的教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首先要求語文老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觀念,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在創(chuàng)新教學觀引導下實現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創(chuàng)新能力。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實際教學之前,要對目前教育改革當中的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在教學中不斷將語文文化實現向學生觀念當中的滲透,引導學生在一步步學習中實現語文文化知識的豐富積累,并促使聽說讀寫能力的有效提升,進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老師要注重目前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要求,在課堂上要注重開放性、平等性和互動性,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互動氛圍的營造,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實現有效學習,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1]。
2.利用信息技術豐富教學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深入利用,各個學校已經普遍開始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現代化教學,實現多樣化手段的創(chuàng)新教學,并在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提高,并實現學生注意力的有效保持,實現高效教學,并推動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與改進。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廣泛應用中,有效地實現了師生壓力的減輕,在學生積極主動學習過程中實現教學效率與學生學習效率的全面提升。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往往是老師主動地將知識傳輸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并且教學內容局限于課本教材,缺乏趣味,這就使處于好動時期的小學生往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低下等問題,這樣死板的教學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在利用多媒體教學之后,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方式更加靈活,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生在觀看多媒體內容的時候空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并減少了老師的板書工作,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促使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在學習效率提高的同時還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思維想象力。
3.巧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老師采取各種創(chuàng)新方式進行語文教學,主要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興趣的引導下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在課堂上,學生如果對教學內容與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么就會提高學習注意力,更加主動積極地進行課堂學習。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之后,對老師提出的各種問題也能積極地進行思考,并積極討論與發(fā)言,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知識的深刻記憶,全面掌握課堂知識,并在思考中實現自我感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內容,提升學習效率,進而老師也能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學目標與任務。在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巧設情境,將實際教學內容有機融入創(chuàng)設的虛擬情境中,引導學生在感受情境的過程中發(fā)揮想象力,激發(fā)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習效率,將學習到的知識實現深刻記憶與鞏固。老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的時候可以積極利用多媒體設備,比如利用與情境相關的影像、課件以及音頻等,像在《荷葉圓圓》一課的教學當中,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文中相關場景的播放,學生在感受相關畫面的時候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實現與課本相關內容描述的結合,在相關背景音樂的播放中讓一個學生進行范讀,促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課文知識,實現高效率的教學[2]。
4.注重學生主體地位,老師注意引導
傳統(tǒng)教育教學的弊端日益凸顯,老師要在轉變教學觀念的同時,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在課堂中認清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合作學習與自主學習,老師進行有效的引導,實現全面教學。在實際教學中,老師要注意因材施教,對學生之間的差異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注意顧及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提升能力。在教學中注意利用問題式教學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與思考,并在中間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學習正確的理論知識。老師要注意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對成績好的學生予以表揚的同時也要對基礎差的學生進行鼓勵,建立師生和諧良好的關系,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四、結束語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當中,教育教學的目標主要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掌握更加全面與扎實的理論知識,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目前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主要目標是將學生放在教育教學的主體地位,老師進行有效引導,實現全面教學,幫助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并提高綜合素養(yǎng),進而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秦丹淳.生本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語文天地(小教版),2015(6):75.
[2]崔尚曉,曹翠艷.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5(21):7-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