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英
摘 要:情境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能夠將教學信息進行有效的傳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有更加豐富的心理體驗。
關鍵詞:情境教學;閱讀教學;作用;情感體驗
情境教學是一種教學藝術的再創造,它的核心是激發學生情緒,有效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是其情感與認識相統一的一種教學手段。教學中如果能恰到好處地創設情境,傳遞教學信息,就能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情感體驗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熱烈討論、積極探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第二段小女孩擦燃火柴出現的五次幻象,在學習第一次出現的幻象時,我提出兩個問題:(1)小女孩為什么要擦燃火柴?(2)擦燃火柴后為何出現這種幻象,說明什么?引導學生自己探究課文、理解課文,老師給學生提供積極思維的“肥沃土壤”,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自學后四次擦燃火柴的幻象,就能創造性地解決疑難。實踐證明,當學生的學習成為自覺、自愿的行為,問題的解決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二、創設動畫情境,加深情感體驗
情感的感染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小學生比較容易被鮮明生動的畫面吸引,教師適時設置生動活潑有趣的動畫情境,可以把教材內容迅速表象化,讓學生更快地理解課文,從而對學習充滿興趣。例如,我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我在課前先播放圓明園被毀前及被毀后的畫面,學生從形象的畫面上感受到了中國這一令人驚嘆的藝術瑰寶、鮮明的色彩、逼真的畫面,再加上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解說,豐富了學生的感知,誘發學生學習的精神需要。從而激起學生對帝國主義強盜貪婪、野蠻罪惡行徑的憎恨,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當學生對侵略者的憤怒、仇恨,對圓明園的毀滅的痛心的情感達到沸點時,我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搜集有關資料。(1)圓明園為什么會毀滅?(2)圓明園的毀滅帶給我們的思考是什么?學生圍繞這兩個問題搜集資料,讓學生感覺到圓明園被毀滅的痛心,更讓學生記住了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記住了中華民族那段飽受屈辱的苦難歷史。
三、創設展現情境,強化心理體驗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的需要,教師或在課伊始帶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或在課中高潮時呈現所需的情境,或在課將結束時展現情境。例如,在教學《長征》一課時,我在導課時,播放紅軍長征的有關圖片,讓學生親眼目睹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壯舉——二萬五千里長征。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產生積極的學習心態。待學生學習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時,我適時播放紅軍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的錄像,這一幕幕驚險的情境再次撥動學生的心弦,再現了紅軍戰士的大無畏精神,更激起學生的愛國之心。在即將下課時,我則播放《長征》之歌及配上長征勝利時個個笑開顏的情境。這樣,既讓學生重溫了課文的知識,又受到深刻的歷史教育。
四、創設生活情境,深化情感體驗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如喜、怒、哀、樂、愛憎、好惡等,人們在閱讀欣賞時,不但感知作品所描寫的形象,而且感受著體現于這人物景物的形象的情感體驗。例如,我在教學《落花生》一文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句話含義深刻,是文章的靈魂,為了突破難點,我引導:這句話是什么意思?由這句話你想到了哪些人?學生議論開了,有的學生回答:“我想到了清潔工,他們每天起早貪黑,不怕臟,不怕累,‘寧可一人臟,換來萬人凈。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為我們提供清潔、舒適的環境;有的,我想到醫生,他們救死扶傷,不知道犧牲了多少個休息日”;有的回答:“我想到了老師,老師像蠟燭,燃燒自己,照亮我們。為了我們的學習,老師白天上課,晚上還要給我們批改作業,真是廢寢忘食……”我追問:“那我們是不是要講究穿著呢?”學生各抒己見,有的回答:“只要心靈美,不在乎外表怎樣”;有的回答:“如果家里條件允許的話,穿漂亮一點當然也可以;有的,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把時間、精力放在學習上,不要片面地去追求美麗的外表。”我適時引導:“對,人應該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有用的事情上,不要一味地去追求外表的好看。”學生融合了生活經驗,融合了自我體驗,融合了新的創造的語言表達。這樣,學生對句義的感受就更深刻、真切,教學上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語言的感受就是生活的感受,培養學生語言的感悟力,要與培養學生對生活的洞察力緊密相連。教師適時地利用情境教學能使學生由一個抽象的感性認識發展到形象的理性認識,達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春雷.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法初探[J].新課程學習(上),2014(1):68-69.
[2]姚紅.小學語文閱讀情境教學初探[J].中華少年,2016(1):107-108.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