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娟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小學語文教學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閱讀教學成了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是現在所有小學語文教師最關心的問題。根據多年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了以下幾種策略:培養閱讀興趣,開啟閱讀大門;養成閱讀習慣,鋪平閱讀道路;掌握閱讀技巧,通向閱讀天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策略;閱讀興趣;閱讀習慣;閱讀技巧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讓學生知其然,還要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為理解能力是小學生最為頭疼的一件事。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時,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幾種策略:
一、培養閱讀興趣,開啟閱讀大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小學生的閱讀,重視語言積累,并對學生的閱讀量作出了規定。因此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就要讓學生博覽群書,開闊視野,儲備知識。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做到這一點呢?我認為培養閱讀興趣尤為重要。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學生有了閱讀的心向,就會樂于閱讀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閱讀教學中來,這樣就會收到很好的閱讀效果,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會自然而然得到提高。這也應驗了宋朝理學家程頤所說的:“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
我們可以利用巧設懸念激發閱讀興趣;還可以利用情境創設來激發興趣(講故事、聽歌曲、多媒體展示);當然二者也可有機結合。例如在講《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時,我利用巧設懸念來激發閱讀興趣。我先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斷了,沒有尾巴多難看呀!大家能幫幫它嗎?小壁虎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結果如何呢?通過我這樣的設計,學生的閱讀興趣濃厚了,他們都很迫切地想知道答案,這樣就會主動去閱讀、理解。最終還了解到小魚、黃牛、燕子的尾巴分別有不同的作用,掌握了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的特點。
二、養成閱讀習慣,鋪平閱讀道路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教學目的,我以為首在養成讀書之良好習慣。”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并非一件易事,它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做到以下三點:(1)堅持每天都閱讀,只有這樣才能增加閱讀的信息量,并且久而久之才能陶冶情操。(2)閱讀時要有正確的態度,不能認為每天完成老師規定的閱讀任務就可以了,而應該用心去讀,去體會。(3)閱讀時要有正確的方法,適時地勾畫重點的語句;重點抄寫好詞好句;還可以針對一個問題發表自己的建議或是寫下讀書筆記。
例如,在講《釣魚的啟示》一文時,讀課文找到小主人公詹姆斯舍不得放魚的句子,并把它畫出來。(我慢慢地把魚鉤從大鱸魚的嘴唇上取下來,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鱸魚有力地擺動著身子,一轉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然后讀一讀,體會到了“我”放鱸魚時是怎樣的心情?(失望、難過、沮喪)請同學們繼續讀課文,找出“我”不愿意把鱸魚放回湖里的理由,并把相關句子做上記號,想想你有怎樣的體會?
(“啊,好大的魚!我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魚。我和父親得意地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看著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因為這條大魚是我好不容易才釣到的,所以我不愿意把它放回去。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最有效的方式。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才能真正感受我對所釣大魚之難、之愛,真正理解我不愿放掉大魚的心情,為下節課在教育中實踐道德作鋪墊。
三、掌握閱讀技巧,通向閱讀天堂
以往的閱讀教學,都是教師針對重點課文,結合教參書和自己的理解、分析,給學生進行講解,不給學生自己閱讀理解的時間,生怕哪一點講不到。每節課老師都要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這樣長期以來,嚴重地束縛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何談提高?“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由此可見,學生掌握閱讀技巧的重要性。我在閱讀教學時,鼓勵學生質疑。學生只有在閱讀課文時不斷提出疑問,才能積極地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例如在講《巨人的花園》一文,學生在閱讀時,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心品味作者所描寫的花園景色的變化,這時有的學生提出巨人回來之后,花園多次發生變化,這是什么原因呢?圍繞學生的質疑,我組織大家進行閱讀,最后再展開討論。通過質疑閱讀,學生對課文加深了理解并深深地感悟到:花園的變化跟巨人對孩子的態度有關。由此理解到本文的中心:快樂要和大家一起來分享。
總之,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提供一個可以持續提升的空間,讓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愛上閱讀。當然,作為教師也要起到自身的引導作用,適時并充分地在閱讀方面對學生進行引領和指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徐修玲.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到達成功的彼岸[J].新課程(中學),2012(3).
[2]李宏平.淺談怎樣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迎考能力[J].語文月刊,2013(6).
[3]李健.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策略的探討[N].甘肅經濟日報,200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