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 要: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時間大多都是在班級進行的,因此班級的學習環境、學習氛圍以及整個班集體的凝聚力成為影響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關鍵因素。為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班主任的視角針對上述問題進行探索。
關鍵詞:班級管理;學習習慣;小學教育
對于班主任而言,班級管理是工作的重要內容,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同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學生的良性發展。因此班主任需要通過有效的班級管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基于此本文對班級管理與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關系與對策進行相關探究。
一、小學生學習習慣重要性分析
小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叛逆心較強,自律性較差。而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在小學階段加強學生學習習慣的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基地,而班級又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在這一重要場所中,不良的班風班紀很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久而久之,是十分不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以及學習效果提升的。只有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好的學習習慣的引導下學生才能夠進行自主學習、理性學習。
二、班級管理與學習習慣的關系分析
班級管理與小學生的學習習慣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呢?結合筆者多年教學經驗來看,良好的班風班紀帶來學生的不僅僅是行為上的改變,更是學習效果的提升。這就是老師經常看到的一個普遍現象“好的班級哪個方面都好”。因為在良好的班級環境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既合作又競爭的融洽關系,他們注重小組之間的團結,使得班級更具有凝聚力,他們會為了為班級爭得榮譽而學習、會為了不給小組“抹黑”而學習、會為了能夠贏得老師的贊賞而學習,因此加強對班級進行管理,對于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十分有利的。而與之相反,對于班級管理較為松懈的班級來說,即使有部分學生能夠依靠自己的意志力,按照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學習,但也僅僅是一小部分,而這一小部分還極容易受他人影響而“誤入歧途”。班級管理效果與學生的學習習慣是成正相關的,即教師以及班干部對班級管理的效果越好,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就越快、效果越好;相反,如果教師以及班干部對班級管理的效果較差,則學生的學習習慣也就越難養成。
三、引導小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班級管理策略探索
(一)從情感入手,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
處于青春期的學生,往往存在較強的叛逆心理,學習效果以及學習態度受感性影響較強烈,他們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認真學習某一學科,同時也會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放棄學習某一學科。因此在對班級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從情感入手,盡可能地讓自己以及所教學科為學生所接受,當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情感建立起來時,教師再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養成具體學科的學習習慣、將具體學科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也就更容易得到學生的信任與接受。這一策略無論是對于班主任老師來說還是對于科任老師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
(二)從小組入手,強化每個學生的監督意識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班級管理方面的自律性還是相對較差的,因此通過班級管理來強化學生的學習習慣還需要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監督和他人監督相結合的思路來進行。因此教師不妨對學生進行分組,使學生能夠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理念指導下面對自己的學習習慣與小組榮譽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學習方面不僅要監督他人,更要監督自己。例如某一小組中有一名學生的學習目標沒有達成,小組成員就應該對其監督并幫助其順利完成,在這種互相監督與互相幫助相結合的環境中,班級管理的難度有所降低而學生的學習習慣也就逐漸養成了。
(三)從家校合作入手,注重習慣養成的過程
學習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而學生在班級中的表現與其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也是不無關系的。因此在加強班級管理以及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過程中,廣大教師還應該盡可能地爭取家長朋友的配合,加強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的合作,使學生能夠在班級集體中得到教師的管理、他人的監督,在家能夠得到父母的管理與監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習慣,實現學生學習的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
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與班級管理效果密不可分,在通過班級管理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過程中,筆者提出從情感入手,增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從小組入手,強化每個學生的監督意識以及從家校合作入手,注重習慣養成的過程等管理技巧,希望筆者提出的一些淺薄建議能夠為廣大小學教師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茆長瑞.目前班主任優化小學班級管理的措施分析[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5(12).
[2]趙術霞,關鍵.小學班級管理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少年,2015(29).
[3]張麗榮.淺談小學班級管理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中華少年,2015(24).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