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芝榕


摘要:教材科學性最基本的要求是內容規范,編排合理。從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理論和實踐來看,科學性的實質是課本難度合適性、編排有序性、表達準確性的統一?!八婕暗浇滩牡捏w例設計、內容選擇與安排、詞匯的選擇與分布、字詞的重現和練習設計等多方面的內容。”(李更新等,1983)。本文將根據科學性的內涵,選取由楊寄洲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教程·第二冊·下》進行多角度分析。并針對其在貫徹科學性原則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一些具體改進建議。
關鍵詞:教材分析;《漢語教程》;科學性
一、是否符合教材科學性要求
1.教材難易度
教材難易度受到眾多因素所影響,本節主要就生詞難易度、課文難易度兩方面進行闡述,進而分析《漢語教程》是否符合其初級階段教材的定位。
教材每一課的生詞量及生詞難度應該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生詞安排得宜、生詞難度控制得當能促使學生穩定提升詞匯量,學習時不會感到吃力,在一定程度以上也能夠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以《漢語水平詞匯等級大綱》和《漢語國際教育用詞等級劃分》為參考標準,經統計分析,得到下列結果:初級教材課文中,甲級詞在65%~80%之間,乙級詞在7%~18%之間,丙級詞在1%~7%之間,丁級詞在1%~5%之間,超綱詞在0%~15%之間比較合適。(邢蕊堂,2008;李永紅,2016)《漢語教程·第二冊·下》各課中各級詞匯所占數量和比例如表1所示:
《漢語教程·第二冊·下》共有10課,生詞共計 361個,平均每課生詞36.1個,其中第十七課生詞最少,僅為 28個,第十二課生詞最多,共計45個,在詞匯量上較符合初級階段漢語學習者的需求。但其選用詞匯的難度整體偏高,初級詞匯所占比例較小,超綱詞比例過大,與大綱要求和學生需要不能相符,給教學實踐帶來不小的難度。且全書各課的甲級詞匯比例均未達到初級教材的編寫要求,超綱詞匯涉及過多,所占比例過大,學生在未建立堅實語言基礎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知識脫節的情況,不能夠將書中內容很好地消化吸收,甚至產生畏難情緒,降低其學習興趣,產生負面影響。
在課文難易度的測量上,普遍認同每一百個字的平均句數為10以上的教材屬于入門教材;平均句數為6~10的屬于初級教材;平均句數為6以下的,屬于中高級教材。按照平均句長來說,句長在10以內的屬于入門教材;句長在10~16.7的屬于初級教材;句長在16.7以上的屬于中高級教材。(張寧志,2000)《漢語教程·第二冊·下》各課中每百字所包含的平均句數和平均句長如表2所示:
由表2分析可知,《漢語教程·第二冊·下》的課文難度雖仍有一些不符合初級教材要求,但基本上還處于初級階段學生能夠接受的范圍內,不符合要求的幾篇課文多是降低了一些難度,且接近初級教材要求,難度過大的篇目極少,除了第十一課的第二篇課文和第十二課的第一篇課文難度都在可控范圍內。就整本教材的課文難度而言,難度并沒有隨著課序的增加而逐步提高,而是呈現出一種不規則的起伏狀態,且最難的兩篇文章處在整本教材靠前的位置。各課文主題之間的關聯性也不太強,基本都是獨立個體的存在。按科學性要求,在各課課文的編排上還有有待提高。
2.教材安排科學性
教材的內容主要包括:課文、生詞、練習、語法點等,練習和語法點安排也是評判教材編排科學性的重要依據。我們認為判斷練習的科學性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1)練習內容和課型的教學目的相一致;(2)練習符合課文內容;(3)練習樣式的種類和分布得當,主干題型鮮明。(周健,2004)《漢語教程》系列教材普遍在第二點“練習是否符合課文內容”上有所欠缺。本教材所提供的練習覆蓋了語音練習、詞匯練習、語法練習、閱讀練習、漢字練習等方面,主要題型包括朗讀、替換、填空、改錯、問答等,能夠較全面的為語言技能訓練服務。依照教材中所給的練習,在教學實踐時會比較重視說、讀、寫訓練,雖然對聽力技能的訓練有所忽視,但本教材定位不是聽說課本,所以還是符合教材科學性要求。練習與課文內容有所脫節,多針對語法點和生詞進行練習,與課文內容關聯不大,在此方面還有待加強。
《漢語教程》系列教材共三大冊,每冊分上下兩本,每一冊中課文、詞匯和語法難度都較上一冊有所提高,整系列教材難度成梯度增長。課文安排上,第一、二冊的課文以實用會話為主,第三冊則多是敘述性的短文。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漢語教程·第二冊·下》,在整套教材中正處于過渡位置,其中第十二課和第十五課的課文就率先涉及到了敘述性短文,很好的起到了過渡承接作用。語法點編排上,該教材在語法結構貼近大綱要求,編排的有序性和漸進性上也做得較好,也體現了其前言中所說“初級階段的漢語課堂教學,應該借助語法從易到難的有序性和漸進性,把句子的結構、語義和語用這三者結合起來?!钡诙韵鹿灿?21個語法點,平均每課包含2.1個語法點。其中,“被”字句的講解編排在“把”字句后,“可能補語”的講解編排在第二冊上“結果補語”、“趨向補語”之后,都較好地體現了語法點編排的銜接性。
3.語言使用是否規范、表達是否準確
《漢語教程·第二冊·下》在中文部分語言使用都較為規范、通用。無論是課文,還是注釋、練習、生詞的字詞和語法等,在漢字、拼音、語法、標點等各方面的使用都較為規范。但在譯文、注釋部分的準確性還有些不足,出現了一些翻譯校勘錯誤。如教材第19頁中對“福”的翻譯將“good fortune”誤寫為“good forture”;“對聯”一詞的翻譯誤將“antithetical”拼為“rantithetical”等。精確譯文表述一直是對外漢語教材編寫中的重難點之一,本教材在此方面也存在著一些諸如:譯詞與原詞詞性不符、譯詞與原詞意義不符、譯詞與原詞語境義不符等問題。
二、貫徹對外漢語教材科學性的對策
針對前文所述的問題對癥下藥,可總結出三個提升科學性的有效對策。一是控制教材難度,主要方法如:控制超綱詞數量和課文句長。二是注意課文編排循序漸進性,由易到難編排課文。該教材課文和生詞難度的有序性和漸進性考慮不夠周到,以至于出現忽難忽易、難度曲線起伏不定的狀況。語法點是固定的,但課文是可以改編的,是否可以將較容易的語法點植入進難度較低的文章,將較難的語法點植入難度較高的文章,最終按難易程度進行重排;或是難的文章教較簡單的語法點,簡單一些的文章安排難度較高的語法點,一一對應排列起來。三是加強編寫、翻譯人員的專業性。教材作為教學的工具,其準確的表達是最基本的要求。表達不規范、甚至字詞拼寫出現錯誤都是極為不專業的問題,尤其對于譯文語言為母語的學習者來說更是一種不尊重,會降低學生信任度,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以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詞義和恰當地運用詞語為最終目標,標注注釋時應盡量與課文中含義保持一致,建立起漢英詞語之間的語義聯系,產生“語際正遷移”,促進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漢語詞語。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呂必松.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續五)第四章:教學過程和教學活動[J].世界漢語教學,1993(4).
[4]張寧志.漢語教材語料難度的定量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0(3).
[5]李紹林.對外漢語教材練習編寫的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3(3).
[6]周小兵.漢語國際推廣形勢下的教材編寫與漢語研究[J].海外華文教育,2007(1).
[7]李泉、金允貞.論對外漢語教材的科學性[J].語言文字應用,2008(4).
[8]李艷、陳劍芬.初級對外漢語教材生詞英譯策略探析[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4).
[9]周健、唐玲.對漢語教材練習設計的考察與思考[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4).
[10]胡哲瑜、李柏令.漢語教材的科學性分析——以《漢語教程》(第三冊)為例.語言應用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