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碎片化閱讀”已經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的主流閱讀,以手機、電子書、網絡等電子終端為主要載體的“碎片化閱讀”其主要特點為閱讀模式不完整、斷斷續續。這種閱讀模式的發展對于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探索,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讓“碎片化閱讀”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寫作。本文將從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培養學生寫作技巧、引導學生寫作情感表達、拓展學生寫作素材四方面的應用來探討如何讓“碎片化閱讀”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寫作。
關鍵詞:初中語文;碎片化閱讀;寫作教學
不可否認,“碎片化閱讀”閱讀依賴于網絡生存,其閱讀模式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缺少思考、抄襲成性,造成這一現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學生不能很好地把握“碎片化閱讀”的合理利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則需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兩點爭取認識“碎片化閱讀”。第一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網絡信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其利弊的合理利用在于學生學會合理取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這些信息進行篩選和加工。第二點,正確認識閱讀與寫作的關系,閱讀與寫作兩者之間密不可分,閱讀是寫作的源泉,只有在豐富的閱讀基礎之上學生才能寫出好的作文。因此,引導學生學會正確運用“碎片化閱讀”,是教師的首要責任。
一、 “碎片化閱讀”在激發學生寫作興趣中的應用
不可否認,當代學生對于傳統的閱讀模式興趣不大,所以,以閱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的教學難以開展,為了促使學生通過閱讀,逐漸體會到文章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則可以利用當代學生對于網絡閱讀的無限興趣,從而引導他們通過“碎片化閱讀”而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例如在《美麗的秋天》一文的寫作教學時,大多數學生覺得秋天的形容無外乎老生常談的幾句贊賞詞,從而學生要么對寫作不感興趣,要么其內容乏善可陳,教師在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搜索關于更多描寫秋天的“碎片化”描寫,這些描寫要么以抒情的方式贊美碩果累累的秋天,要么以感嘆的方式遺憾萬物的凋零,要么以比擬的方式將秋天的景象活靈活現化。不論以哪一種“碎片化”展現的閱讀以篇幅短、語句精湛、語言生動等特點可極大的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且這類閱讀往往情感飽滿、讀起來朗朗上口,讓學生往往讀后回味無窮,有著續寫或者更深化的興趣,從而可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 “碎片化閱讀”在培養學生寫作技巧中的應用
引人入勝的佳作往往缺少不了良好的寫作技巧,而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不難發現,寫作技巧的培養是教師教學的難點所在,學生往往因為寫作技巧的教學枯燥乏味而喪失其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則可以巧用“碎片化閱讀”,以“碎片化閱讀”的“碎片化”來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具體的教師可以從以下兩點做起:第一點,教師可以選擇運用寫作技巧較多的某一段學生感興趣的文章,引導學生剖析其中涉及的優美詞句及蘊含的寫作技巧,從而讓學生感悟到文章的優美之處不僅在于其語言的優美,也在于其技巧的合理運用,通過這種類似的閱讀的不斷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將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一定的寫作技巧;第二點,教師可以利用其“跟帖式”互改,好的作文需要不斷的修改與改進,教師可以利用“碎片化閱讀”的形式,讓學生彼此之間不斷地進行某一段文字的修改,從而讓其語言達到最凝練化,也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技巧的潛在作用。
三、 “碎片化閱讀”在引導學生寫作情感表達中的應用
寫作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描述某類事物,更多的是讓學生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而當代學生往往由于其教學的速成型,其作文往往缺少充沛的感情,為了使得學生有感情的去創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則可以引導學生多讀網絡文章,以學生感興趣的“碎片化閱讀”的堅持閱讀,讓學生從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從而激發他們以文章抒情的興趣。例如在《我的夢,中國夢》一文的寫作教學時,教師在寫作教學前則可以讓學生去互聯網上搜索有關國家歷史、政策以及我國的國際地位等的文章進行閱讀,讓學生在這些文章的閱讀過程中找到民族自豪感以及自我責任與國家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明白我的夢與中國夢之間的關系。在寫作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從網絡上找具有代表性的“碎片化”文章,讓學生從中更加深刻的感悟我的夢與中國夢之間的必然聯系。讓學生明白這類文章的寫作并非單純的表達兩種夢各自是什么,主要的是通過文章的寫作表達自我的內心情感。情感是文章的靈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巧用“碎片化閱讀”,讓學生學會寫作情感飽滿的文章。
四、 “碎片化閱讀”在拓展學生寫作素材中的應用
網絡最大的特點在于其包羅萬象,而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往往由于其寫作素材積累不夠而無話可說,或者文章平淡無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則需要要求學生通過閱讀進行一定的寫作素材的積累。傳統的閱讀往往由于文章篇幅過長等原因,而使得學生難以堅持閱讀或者閱讀中抓不住需要積累的重點,而“碎片化閱讀”的方式則很好地彌補了這一缺點,網絡化閱讀既可以極大地引起學生的興趣,而“碎片化”則往往信息集中,語言有趣,學生通過這類閱讀則可以很快地提取有用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定期閱讀新聞報道等文章,這些文章往往蘊含著大量的有用信息,是很好的寫作素材。例如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筆者就曾利用新聞素材讓學生進行時事摘評,對學生進行議論文的入門訓練。當然,素材的積累絕不等同于文章的斷章取義式的抄寫,而在于其中的有用信息的提取和整合,教師在引導學生將素材運用于作文的過程中要杜絕他們在寫作中單純的抄襲素材東拼西湊去完成文章。
五、 結語
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碎片化閱讀”對學生寫作的影響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合理把握“碎片化閱讀”的利與弊,通過合理的指導及正確的引導讓“碎片化閱讀”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寫作輔助作用。當然,在“碎片化閱讀”的過程中其對于寫作的有利影響不在于一朝一夕可以顯露,教師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加以合理指導,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如何正確利用“碎片化閱讀”。
參考文獻:
[1]吳海珍.“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審視與理性應對[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4,34(3):95-97,103.
[2]林茂.碎片化閱讀風尚下的“全民閱讀”文化建設探析[J].大眾文藝,2013(18):271-273.
作者簡介:廖美玲,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永定區高陂鎮高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