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鋒
摘要:東北大鼓是我國北方地區的主要說唱音樂藝術之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東北大鼓的發展卻令人堪憂。進入21世紀以來,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斷倡導和我國政府的重視下,東北大鼓于2006年5月,被國務院批準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為東北的大鼓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新的契機。本文將從東北大鼓的現狀出發,從不同視角來關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東北大鼓。
關鍵詞:東北大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東北大鼓,亦稱奉天大鼓,遼寧大鼓,是流傳于我國東北三省以及京津、內蒙古等地區的說唱曲種之一。東北大鼓約發端于清代中期,并一度盛行于沈陽,是東北地區代表性曲種。
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包括東北大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正面臨著現代化、全球化、城市化以及自然災害和戰爭動亂等因素的沖擊而日益被破壞,民族民間藝術等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民族文化不僅承載著歷史,也關照著未來,而民族文化中的“非遺”,不僅是我們尋找自身的一把鑰匙,也是喚醒民族記憶,激發創造力的動力源泉,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東北大鼓呢?本文將不揣淺陋,以求教于方家學者。
一、學習國際先進經驗,立法先行
在“非遺”保護方面,很多先進國家如法、意、德、荷、日、韓等都通過立法保護。
我國在總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其他各國“非遺”法律法規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探索出適合國情的立法模式,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草案)》(2003年)、《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5年)以及2011年頒布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從我國的保護機制和目前的立法情況來看,“非遺”保護的法律制度采取以行政保護為主、民事保護為輔,兩者并行的模式。
二、政府主導,政策落實
2001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政府的主導下開始起步,2004年,我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遺”保護工作由此全面展開。此后,在政府主導、政策護航之下,官方、媒體、民間保護工作者與學者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掀起了“非遺”保護的熱潮。
由文化部牽頭組成東北大鼓搶救保護組織,組織開展了“東北大鼓藝術展演”和“東北大鼓藝術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三、活態傳承,重中之重
傳承人是“非遺”的實際傳承者,既是保護“非遺”的主體,又是被保護的客體,具有雙重性。因此,只有保護好他們和他們的傳承機制,才具有實質的意義。
與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包括東北大鼓在內的“非遺”是無法被靜態保護的,它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活態”傳承。比如,在申報上,給予免稅政策;在生活中,給予資金的支持;在傳承上,為傳承活動創造展演機會,免費提供傳習場所或活動基地;在藝術交流和學習提高方面,搭建藝術交流平臺,提供多渠道的信息和學術支持,從而增強傳承人文化傳承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借鑒南音保護與傳承經驗,從娃娃抓起
與東北大鼓相比較,南音的生命力就在于較早地把保護的視角和重心放在了中小學生甚至更小的孩子身上,之后的大中專學校又為南音的傳承獲得了更高的起點,從而使南音的發展進入到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
南音的保護與傳承的這些成功經驗啟示我們:東北大鼓的保護與傳承也同樣可以從娃娃抓起。
五、發揮高校優勢,引領先進文化
高等院校由于其教育、科研、服務社會以及引領先進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功能,更有能力也更有優勢在保護和傳承民間音樂中擔負起歷史的責任。自2002年起,中央美術學院、中山大學等高校相繼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所(或中心),2004年,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被教育部列入重點研究基地,天津曲藝學校成立了東北大鼓專業,開啟了高校發展東北大鼓平臺的先河。沈陽音樂學院研究所成立了東北大鼓的科研項目,專門對東北大鼓進行了理論研究和學術研究。吉林藝術學院開設了東北民間文化藝術中心,旨在大力弘揚東北民間文化藝術。哈爾濱師范大學首開東北大鼓傳承人真正走入高校學習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
六、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廣大民眾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文化資源,是一個國家、族群、群體的共同財富。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對世界各民族傳統文化獨特性的一種尊重,又是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肯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而且也是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體現。這也正是東北大鼓保護和傳承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烏丙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與方法[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
[2]宋俊華,主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報告(2016)[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宋俊華,王開桃,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4]童麗娜,馬衛星,著.南音.東北大鼓.人[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1.
[5]馮志蓮.東北大鼓保護芻議[J].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1).
[6]齊向軍.東北大鼓研究綜述[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2(3).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瓦房店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