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紅 薛軍 張學軍
摘要:成果導向教育理念是專業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環境微生物學是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通過課程學習所形成的能力對學生成為環保工程師十分重要。本文以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為指導,結合本課程的教學特點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教學內容及方法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OBE;成果導向教育;環境微生物學;教學改革
一、成果導向教育的內涵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向教育,也可稱作“以成果為基礎的教育”[1,2]。它是“以人人都能學會為前提,以學生為中心、成果為導向而設計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基礎教育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也代表了專業工程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
成果導向教育相較于我國傳統的教育理念而言,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種強調能力培養、能力訓練的教育系統。在此種教育模式要求下,教育者不僅要針對現在的教育水平與科研要求實施教學手段,還要培養受教育者應對未來、適應未來的能力,這些能力指“某人給定的專業、職責或任務而言的綜合能力,換言之就是適應就業的能力,需要和期望所有團體合作以產生成果的過程。”總之,成果導向教育強調的是在教學過程中發掘學生的個人價值和潛力,通過對社會需求變革趨勢和學生個體差別性發展的研究來指導教育,實現學生在不可知的未來對新生事物的可控性要求。
二、環境微生物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基礎薄弱,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差
環境微生物學這門課程是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3,4],該課程包括許多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并且涵蓋了環境工程領域內利用微生物學的知識解決環境問題。這門課在講授時,前半部分講授微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有的院校設置的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沒有微生物學這門課,微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只能在環境微生物學這門課上學,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課堂講授后,將理論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較差。
(二)課堂知識點多,不能聯系到實際工程
環境微生物學課程微生物原理、環境問題等原理比較多,并且復雜,學生課堂上聽課時,往往只能記住部分知識點。課程知識點中,除了涉及到微生物形態、生長特征、生物化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等生物學基本原理外,還涉及到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與處置等方面的原理及應用[5]。如何將基本原理應用到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學生理解難度大。
(三)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
環境微生物學被設置成環境工程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之一,也是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的學位課之一,無論教師講授還是學生學習都很重視。教師在理論講授時,涵蓋了豐富的理論教學內容。但是,對于相應的實驗課,往往存在實驗條件不足,實踐課學時不足的現實,導致了開設實驗課時,不能設置需要長時間觀察的實驗內容。
三、教學內容及方法改革探索
(一)修改教學大綱,體現OBE理念
環境微生物學的教學改革,從修改教學大綱做起,全面改革。在教學大綱中,不僅明確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還要明確學生畢業后應具備的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以學生畢業之后能夠成為環境工程師為成果導向,來設置教學內容。
(二)實驗教學內容改革,結合實際工程應用
在實踐教學環節,實驗課所設置的實驗內容為可選實驗,學生可以選擇做某幾個實驗,總學時達到實驗課學時要求即可,不限實驗個數。所設置的可選擇的實驗內容,不僅包括基本的微生物實驗,還要結合實際工程,設置實驗內容。
(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在課堂教學模式上,改變傳統的教師授課,學生課堂聽課的方式。由教師在上一節課布置下一節課所講的知識點,讓學生分組,課后自行做ppt。所做ppt應能體現教師所布置的知識點,并且知識點中,要有實際的工程案例。在下次上課的時候,由學生派代表上來講解課下準備的ppt。
四、結語
《環境微生物學》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教學改革不是一次就可以達到目標,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對環保工程師工作能力需求的提高,而做出相應的改變。持續的改進,在教學與實踐中重要且必要。
參考文獻:
[1]李志義.成果導向的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5,3:32-36.
[2]李志義.解析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成果導向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4,(17):7-10.
[3]曾薇,王淑瑩,彭永臻.環境微生物學研究性教學的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8,(6):95-97.
[4]王瑞飛,張昊,王強等.環境微生物學教學實踐與發現[J].創新教育,2016,12:141,143.
[5]周群英,王士芬.環境工程微生物學(第4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單位:沈陽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