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等,對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運動中的研究現狀進行統計與分析。結論: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運動中的研究領域主要為動作技術、運動損傷、步伐和羽毛球鞋四大部分,動作技術研究最廣泛。動作技術研究中后場殺、高、吊技術研究較多,前場小球技術研究少。應增加網前技術和中場抽、擋技術的研究。運動損傷主要研究膝關節、踝關節和肩肘關節。研究部位少,應拓寬其研究范圍如腕關節、腰部損傷等,減少運動員運動損傷。羽毛球鞋和羽毛球步法的研究較少,研究層次淺。研究方法主要以運動學研究方法為主,其他研究方法較少。
關鍵詞:生物力學;羽毛球;現狀
羽毛球是我國傳統的優勢運動項目,隨著運動員競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各國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技戰術不斷優化,選手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近幾年來,中國在羽壇的地位不斷受到挑戰,羽毛球研究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與創新。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運動生物力學在許多項目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提高運動競技水平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一、 研究方法
利用中國知網檢索出62篇有關生物力學應用在羽毛球項目中的體育類文獻。
二、 研究結果
(一) 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運動中的研究領域
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運動中的研究領域主要為動作技術、運動損傷、步伐和羽毛球鞋四大部分,動作技術的研究最廣泛。
1. 動作技術的研究
運用運動生物力學對羽毛球的動作技術進行研究,運動員了解自身動作存在哪些問題,具有哪些自身優勢與潛力,通過對動作技術生物原理諸要素的最佳組合,使動作技術更加先進、合理。
目前羽毛球動作技術的研究主要為殺球(15篇)、高遠球(7篇)、吊球(4篇)、發球(4篇)、勾對角(3篇)等。后場高吊殺技術為主要研究對象,后場技術動作幅度大,對身體協調性的要求較高,動作技術是否合理至關重要。相比之下前場技術動作細膩,關節幅度范圍小,對球感要求更高。運動生物力學對動作技術的研究內容主要為各關節的速度和角度變化、重心位移變化、肌肉工作情況、肌肉肌電特征等。研究結果能幫助運動員的選材與對訓練監控,分析與評價運動員動作技術,評價運動員肌肉訓練的程度等。
2. 運動損傷的研究
運動損傷無論是對于職業運動員還是業余愛好者都是很大的困擾,不僅影響運動生涯,還影響著大眾健身活動。運動損傷的研究對于預防損傷、減小損傷的概率以及損傷后的恢復有很大的幫助。
運動生物力學在運動損傷中的應用較少,僅為10篇。研究的運動損傷主要是膝關節、踝關節和肩肘關節,這四個關節是羽毛球最常見的損傷部位,且檢測方便。相比之下其他損傷部位如腕關節和腰部損傷檢測難度大。研究的方法為問卷調查法和實驗法。實驗中,以多球練習,讓受試者將多球擊出,對受試者運動過程進行平面定點拍攝,從而獲取不同時段運動技術的視頻資料。通過運動生物力學的專業軟件對分段技術動作進行分析,獲取不同關節的運動學特征。結合問卷調查,分析受試者損傷的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預防和恢復措施。
3. 步伐的研究
在羽毛球項目中,步伐的重要性不亞于技術動作。回球質量不光靠技術的嫻熟,還要求運動員步伐靈敏,移動速度快。但羽毛球的步伐研究與動作技術相比相對較少。
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步伐中應用的研究為6篇。黃慶彩在研究中主要分析了步伐中踝、膝、髖的角度及角度的變化、肩的夾角和足的間距,討論了“分腿墊步”的性質,影響蹬離速度的因素及訓練中應注意的注意事項等。郝慧棟借助Vicon動作捕捉系統、測力臺和肌電技術對普通高校男女羽毛球專選學生在增加了助跑距離(前場、中場和后場)后進行的右前場蹬跨步搓球進行分析,研究出男女生在蹬跨時間、蹬伸力、肌肉肌電分值等存在差異。
4. 羽毛球鞋的研究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不斷發展與提高,人們對于運動產品的性能要求越來越高。近十年來,運動生物力學在運動鞋中的研究逐漸增加,但對羽毛球鞋的研究仍在探索階段。
研究者主要利用紅外高速攝像頭和三維測力臺測試不同型號的羽毛球鞋在前場蹬跨步和原地跳殺蹬伸過程中的影響,通過所得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分析羽毛球鞋對跖趾關節和小腿運動等的影響。
(二) 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運動中的研究方法
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研究中主要的研究方法為力學理論研究方法、運動學研究方法、動力學研究方法和表面肌電測試與分析方法。其中力學理論研究方法和運動學研究方法運用最為廣泛。測量方法主要為三維定點拍攝、三維測力臺測試和肌電測試等。科技的快速發展為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的手段和發展的平臺。
三、 結論與建議
1. 運用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項目中研究較少,結合生物力學對羽毛球進行研究。
2. 運動生物力學在羽毛球運動中的研究領域主要為動作技術、運動損傷、步伐和羽毛球鞋四大部分,動作技術研究最廣泛。應拓寬研究領域,如羽毛球運動的裝備和人體機能的肌肉、身體形態等,提高羽毛球研究水平,推動羽毛球科研發展。
3. 動作技術研究中后場殺、高、吊技術研究較多,前場小球技術研究少。應增加網前技術和中場抽、擋技術的研究。
4. 運動損傷主要研究膝關節、踝關節和肩肘關節。研究部位少,應拓寬其研究范圍如腕關節、腰部損傷等,減少運動員運動損傷。
5. 羽毛球鞋和羽毛球步法的研究較少,研究層次淺。
6. 研究方法主要以運動學研究方法為主,其他研究方法較少。在今后研究中需加強實驗研究方法,促進研究方法多樣化和科技化。
參考文獻:
[1]張配雯.1997-2016年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的研究現狀[J].運動,2017(17).
[2]肖丹丹,蘇不仁,胡宗祥.運動生物力學在乒乓球運動中的應用與展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
[3]郝慧棟.普通高校羽毛球專選學生右前場蹬跨步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D].太原:山西大學,2017.
[4]程明霞.羽毛球步法中“分腿墊步”動作技術特征的生物力學分析[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4.
作者簡介:
付萱琪,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