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 程程
【摘要】英語課程是“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具有正確價值觀和良好的終身學習的合格公民”的文化基礎課。但現在的中職學生英語學業水平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依據歸因理論,就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對英語教學現狀歸因,從而找出阻礙中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維持或激發的真正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幫助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生認知自我能力,形成正確歸因,引導他們以職業發展確立人生目標,確信“我努力、我能夠”,樹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正確人生觀。
【關鍵詞】歸因理論 歸因偏差 認知自我 學習目標 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04-02
多年來,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不佳一直是中等職業學校和任課教師的心結。2015年,上海市教委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數學、英語和信息技術4門公共基礎課的課程標準進行全面修訂,并在2016年秋舉行全市中職學生4門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學業水平,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之前,筆者總是從教的角度思考如何讓課堂更貼近學生,也嘗試用各種技術手段變化教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但是這種“有趣新奇”只能抓住學生一時的注意力,并不能使學生長期維持學習興趣,所以未能真正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的主動學習景象。
去年,筆者在“上海教師教育管理平臺”上報名參加了蔡丹教授的《兒童學習狀況評估與指導》課程,他談到:在中職學生的這個年齡段里,抓“學生注意力”的方法已經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體各機能已經成熟,他們對“注意力”有把控的能力,所以吸引“注意力”不應是教師解決教學矛盾、提高教學效果的辦法。教師可以通過解決學生的“歸因”問題,激發學生成功學習動機,最終解決教學矛盾。這個觀點給筆者很好的啟示。筆者再次審視學生的學習現狀及現狀成因,深切體會到“死氣沉沉”的課堂與學生的歸因存在很大的關聯,因此,筆者決定從教學雙方歸因出發,研究探索引導學生產生英語學習的成就預期和積極努力的英語學習動機的方法。
一、教學雙方的歸因
1.何謂歸因
歸因就是個體根據外在的信息和線索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或內在狀態原因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過程。歸因理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在《人際關系心理學》中首先提出,之后又有多位學者對理論進行了豐富,其中韋納及其團隊的“成就歸因理論”成為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他提出:“人們的歸因是受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正確歸因對人們的成就行為有很大影響。這個理論對教育教學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2.學生的歸因
筆者曾多次召集班級中的英語學困生座談,了解學生對自己英語成績差的歸因:現在的英語學習困境的成因是“自己懶,不愿意背單詞”、“隨著年級升高,英語的詞匯量大和語法概念難辨析”;至于某次英語考試成績不佳,成因是 “我沒復習”或“時間太緊,來不及做”。在問及“是否有記憶障礙和閱讀障礙”時,學生都否認自己缺乏學習能力。學生們認為,目前自己英語學習狀況是多年來慢慢累積形成的,若要提高英語成績很難,沒有信心提高英語學業水平。
3.教師的歸因
在討論中職英語教學困境時,幾乎所有教師都會以“學生基礎差、學習習慣差”作為歸因。在平時的教學中,當某次考試之后,教師在分析試卷時常說:這道題曾在教材的某章節或某次課上講過,大家忘記了;或說這個點大家掌握得不好。教師還會說,考試時應當注意時間分配,先把自己會的容易的題目做掉,有時間再解難題等等。
從教學雙方歸因來看: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成績和學習行為的歸因是消極的,對自己未來英語學習的預見是悲觀的,這個歸因使學生對自己英語學習需要的努力無法評估和信心;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歸因是理想化的,它不能給學生帶來再努力學習的期望。而且教師的這種歸因忽視了考試和學習環境對學生的作用,因此造成教師與學生觀點分歧,更會激化師生矛盾。顯然,教學雙方的歸因都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更不利于英語學業水平的提高。
二、韋納歸因理論的闡述及教學雙方歸因偏差剖析
1.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中各因素與個人成敗之間的影響
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是研究成功學習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具體觀點如下表所示:
歸因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可以從穩定性和控制性這兩個維度進行觀測。穩定性表示:學生對今后成功和失敗的預期;控制性則表示:學生今后的努力程度。總體來說:當學生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歸因于穩定的因素,如能力和任務的難度,那么他們可能會對今后的類似任務做出同樣的成功或失敗的估計;如果他們將結果歸因于不穩定的因素,如努力、運氣等,以后遇到類似任務時,預期結果將有所改變。由此可見,若要學生成功學習,就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若要擁有學習興趣,就必須要有成功學習的經驗,再有成功學習的期望;只要有了成功的經驗和期望,學習才會不懈地努力。
2.教學雙方的歸因偏差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學生將英語學不好、考不好歸因為“不努力”或“任務難”,又或是“沒復習”等原因。而這些學生平時的具體行為是:對英語學習采取“回避、退縮”,沒有英語學習動機。究其原因是,在經歷了多次失敗之后,學生們得出了“低能力低成就”的認識,他們的內心歸因是“能力不足”。也因為害怕承認“能力差”,他們就以“不復習、不努力”來保護自尊心,這種防御性歸因阻礙了學生繼續努力的勁頭,和嘗試成功的期望。
與此同時,教師的客觀歸因也沒能給予學生成功期望。所以,教師的歸因應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考試情境,用更貼近學生的心情去領悟“試題難度”和“時間不夠”,更應從激發學習動機的角度進行歸因。真正幫助學生吸取失敗經驗,找到成功學習的途徑。
三、歸因糾偏,重塑提高英語學業水平的信心
1.幫助學生認知自我能力,獲得正確歸因依托
筆者是從能力入手,幫助學生探尋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獲得正確歸因的依托。首先是摸底。筆者設計了有口頭筆頭測試、課堂問答、課前課后作業、朗讀、翻譯、師生座談交流、再有學生入學的中考成績等系列的多方位的摸底,力爭多角度考量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和語言學習能力,以及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認知學習能力和家庭教育資源。通過摸底,師生雙方建立好感和信任,學生更了解自己專業和職業發展與英語學科的關系。
與此同時,教師要做的是“搭腳手架”,增補教材輔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英語學業水平。根據學生的中考成績分析,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有50%到60%沒有達到英語單科合格線。而目前所用的英語教材是對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鞏固與拓展,教材設定的語言知識的難度和語言能力的要求高于大部分中職學生,因此增補教材是教師的重要備課內容,即在學生實際水平與教學設定水平之間搭建更易學習的平臺,從而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的需要。筆者采取了多知識點、多技能、多語料和多形式的隨時補缺辦法。設計有課堂學習、課前課后的碎片學習,用融洽的合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知和記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增長和鞏固基本知識和技能。當然,還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學習小結和隨堂測試,用真實的各項數據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能力,體會到各項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夯實和提高,從而堅定英語學習的信心,更有意識地“努力”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2.幫助學生設置適當的學習目標,收獲“努力”的成果
當學生一旦看到努力學習會提高成績時,學生就會樂意花功夫在這門學科上,積極主動的課堂學習就能順利開展,是教學雙方樂見的教學成果。那么,如何讓學生品嘗“努力”的成功呢?筆者認為,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應抓住學生剛剛進入中職學習,還有“新環境新面貌”的積極情緒,盡早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盡快讓他們投入努力學習的情緒和氛圍中,同學間的良好學習環境更有利于英語學業水平的整體提高。筆者的具體方法就是為每一位學生制訂個人學習目標。
由于中職學生中英語學科成績差者較多,筆者認為與學生進行開誠布公的交談很有必要,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個人困惑。座談時,教師拿出一份“中等職業學校英語學業水平考試”的真題,讓學生試著做一下,并要求學生劃出不能正確解答的試題;再從課程標準中找出這些試題的對應知識點以及要求;再幫助學生在教材中確認這些知識點所在的單元。最后,結合本學期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所涉及的知識點,幫助每一位學生按單元列出各自不同階段的學習需要、學習打算,以及需要老師或同學幫助的地方。學生學習目標的設置,首先給教師“搭腳手架”提供切實的備課依據。教師根據學生需要進行補充教材的梳理,編寫多樣的適切的練習方式。其次,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是教師關注和檢查學生學習的依據。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撥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進度,幫助學生學會用拆繁求簡、知識遷移、演繹操練等學習方法。再者,在每個節點,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進行總結:列出自己已完成的任務,還需要努力的任務,標注出自己所做的努力,以及外援(同學和老師)的幫助。最后,再制定下一個學習目標,把未完成的任務也列入其中。在一次次設置目標、檢驗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看到自己每一個具體目標的實現,感知到自己能力的增長,擁有了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學好英語課的信心,使“我需要更努力”成為英語學習的歸因。
3.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的需要,堅定繼續努力的決心
從歷年的中等職業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來看,中職學校的學生至少有50%學生的文化課有單科或多科是不及格的(沒有達到中考及格線),所以半數以上的中職學生是抱有“文化課學不好,就學好一門技能”的想法進入職業學校的。多年的教學經驗也告訴我們,對于中職學生,若要他們學好文化課并長久努力的學習,不能只一味強調文化課的需求與作用,還要把文化課與他們專業和自身發展的需求相關聯,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持久動力。
這里有個真實案例:多年前,有個制造專業的學生以中考英語成績79分(考卷滿分150分)進入我校。在參加幾次實操訓練之后,他就特別喜歡這個專業,覺得自己在專業上很有靈感,因此他有了要考取高職進一步深造、今后要成為優秀數控車床技術員的想法。他意識到,英語學科可能會阻礙他這個理想的實現,因此他除了英語課堂學習特別認真外,還主動找同學幫助,有問題就問同學或與同學一起來問老師,最后他在“三校生”高考中,以英語達83分(考卷滿分100)的成績,順利升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旦學生熱愛自己的專業,想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更大的提升,那么學生就會給自己定目標,并不懈努力實現目標。因此,教師應讓學生盡早了解自己的專業,喜愛自己的專業,確立人生目標。教師還應該盡力把英語學習與學生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發展目標關聯起來,使得英語學習變得真實而有意義,以此強化和持續學生的“努力”勁頭,使學生樹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正確人生觀。
參考文獻:
[1]蔡丹主講“兒童學習狀況評估與指導”,上海市教師教育管理平臺(十三五) 2017年春
[2]孫時進主編“心理學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周虹 程程
【摘要】英語課程是“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具有正確價值觀和良好的終身學習的合格公民”的文化基礎課。但現在的中職學生英語學業水平還存在很多問題。本文依據歸因理論,就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對英語教學現狀歸因,從而找出阻礙中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維持或激發的真正原因。在此基礎上,教師通過幫助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生認知自我能力,形成正確歸因,引導他們以職業發展確立人生目標,確信“我努力、我能夠”,樹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正確人生觀。
【關鍵詞】歸因理論 歸因偏差 認知自我 學習目標 職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04-02
多年來,中職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不佳一直是中等職業學校和任課教師的心結。2015年,上海市教委對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數學、英語和信息技術4門公共基礎課的課程標準進行全面修訂,并在2016年秋舉行全市中職學生4門學科學業水平考試。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英語學業水平,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之前,筆者總是從教的角度思考如何讓課堂更貼近學生,也嘗試用各種技術手段變化教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但是這種“有趣新奇”只能抓住學生一時的注意力,并不能使學生長期維持學習興趣,所以未能真正實現“把課堂還給學生”的主動學習景象。
去年,筆者在“上海教師教育管理平臺”上報名參加了蔡丹教授的《兒童學習狀況評估與指導》課程,他談到:在中職學生的這個年齡段里,抓“學生注意力”的方法已經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身體各機能已經成熟,他們對“注意力”有把控的能力,所以吸引“注意力”不應是教師解決教學矛盾、提高教學效果的辦法。教師可以通過解決學生的“歸因”問題,激發學生成功學習動機,最終解決教學矛盾。這個觀點給筆者很好的啟示。筆者再次審視學生的學習現狀及現狀成因,深切體會到“死氣沉沉”的課堂與學生的歸因存在很大的關聯,因此,筆者決定從教學雙方歸因出發,研究探索引導學生產生英語學習的成就預期和積極努力的英語學習動機的方法。
一、教學雙方的歸因
1.何謂歸因
歸因就是個體根據外在的信息和線索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或內在狀態原因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過程。歸因理論是由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在《人際關系心理學》中首先提出,之后又有多位學者對理論進行了豐富,其中韋納及其團隊的“成就歸因理論”成為教育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他提出:“人們的歸因是受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正確歸因對人們的成就行為有很大影響。這個理論對教育教學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2.學生的歸因
筆者曾多次召集班級中的英語學困生座談,了解學生對自己英語成績差的歸因:現在的英語學習困境的成因是“自己懶,不愿意背單詞”、“隨著年級升高,英語的詞匯量大和語法概念難辨析”;至于某次英語考試成績不佳,成因是 “我沒復習”或“時間太緊,來不及做”。在問及“是否有記憶障礙和閱讀障礙”時,學生都否認自己缺乏學習能力。學生們認為,目前自己英語學習狀況是多年來慢慢累積形成的,若要提高英語成績很難,沒有信心提高英語學業水平。
3.教師的歸因
在討論中職英語教學困境時,幾乎所有教師都會以“學生基礎差、學習習慣差”作為歸因。在平時的教學中,當某次考試之后,教師在分析試卷時常說:這道題曾在教材的某章節或某次課上講過,大家忘記了;或說這個點大家掌握得不好。教師還會說,考試時應當注意時間分配,先把自己會的容易的題目做掉,有時間再解難題等等。
從教學雙方歸因來看:學生對自己的英語成績和學習行為的歸因是消極的,對自己未來英語學習的預見是悲觀的,這個歸因使學生對自己英語學習需要的努力無法評估和信心;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歸因是理想化的,它不能給學生帶來再努力學習的期望。而且教師的這種歸因忽視了考試和學習環境對學生的作用,因此造成教師與學生觀點分歧,更會激化師生矛盾。顯然,教學雙方的歸因都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更不利于英語學業水平的提高。
二、韋納歸因理論的闡述及教學雙方歸因偏差剖析
1.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中各因素與個人成敗之間的影響
韋納的成敗歸因理論是研究成功學習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具體觀點如下表所示:
歸因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可以從穩定性和控制性這兩個維度進行觀測。穩定性表示:學生對今后成功和失敗的預期;控制性則表示:學生今后的努力程度。總體來說:當學生把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歸因于穩定的因素,如能力和任務的難度,那么他們可能會對今后的類似任務做出同樣的成功或失敗的估計;如果他們將結果歸因于不穩定的因素,如努力、運氣等,以后遇到類似任務時,預期結果將有所改變。由此可見,若要學生成功學習,就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若要擁有學習興趣,就必須要有成功學習的經驗,再有成功學習的期望;只要有了成功的經驗和期望,學習才會不懈地努力。
2.教學雙方的歸因偏差
在上文中,我們已經提到學生將英語學不好、考不好歸因為“不努力”或“任務難”,又或是“沒復習”等原因。而這些學生平時的具體行為是:對英語學習采取“回避、退縮”,沒有英語學習動機。究其原因是,在經歷了多次失敗之后,學生們得出了“低能力低成就”的認識,他們的內心歸因是“能力不足”。也因為害怕承認“能力差”,他們就以“不復習、不努力”來保護自尊心,這種防御性歸因阻礙了學生繼續努力的勁頭,和嘗試成功的期望。
與此同時,教師的客觀歸因也沒能給予學生成功期望。所以,教師的歸因應站在學生的角度,體會考試情境,用更貼近學生的心情去領悟“試題難度”和“時間不夠”,更應從激發學習動機的角度進行歸因。真正幫助學生吸取失敗經驗,找到成功學習的途徑。
三、歸因糾偏,重塑提高英語學業水平的信心
1.幫助學生認知自我能力,獲得正確歸因依托
筆者是從能力入手,幫助學生探尋自己的英語學習能力,獲得正確歸因的依托。首先是摸底。筆者設計了有口頭筆頭測試、課堂問答、課前課后作業、朗讀、翻譯、師生座談交流、再有學生入學的中考成績等系列的多方位的摸底,力爭多角度考量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和語言學習能力,以及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認知學習能力和家庭教育資源。通過摸底,師生雙方建立好感和信任,學生更了解自己專業和職業發展與英語學科的關系。
與此同時,教師要做的是“搭腳手架”,增補教材輔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提高英語學業水平。根據學生的中考成績分析,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有50%到60%沒有達到英語單科合格線。而目前所用的英語教材是對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鞏固與拓展,教材設定的語言知識的難度和語言能力的要求高于大部分中職學生,因此增補教材是教師的重要備課內容,即在學生實際水平與教學設定水平之間搭建更易學習的平臺,從而滿足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堂教學的需要。筆者采取了多知識點、多技能、多語料和多形式的隨時補缺辦法。設計有課堂學習、課前課后的碎片學習,用融洽的合作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感知和記憶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增長和鞏固基本知識和技能。當然,還有定期或不定期的學習小結和隨堂測試,用真實的各項數據幫助學生看到自己的能力,體會到各項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夯實和提高,從而堅定英語學習的信心,更有意識地“努力”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2.幫助學生設置適當的學習目標,收獲“努力”的成果
當學生一旦看到努力學習會提高成績時,學生就會樂意花功夫在這門學科上,積極主動的課堂學習就能順利開展,是教學雙方樂見的教學成果。那么,如何讓學生品嘗“努力”的成功呢?筆者認為,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應抓住學生剛剛進入中職學習,還有“新環境新面貌”的積極情緒,盡早讓他們品嘗成功的喜悅,盡快讓他們投入努力學習的情緒和氛圍中,同學間的良好學習環境更有利于英語學業水平的整體提高。筆者的具體方法就是為每一位學生制訂個人學習目標。
由于中職學生中英語學科成績差者較多,筆者認為與學生進行開誠布公的交談很有必要,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也可以了解學生的個人困惑。座談時,教師拿出一份“中等職業學校英語學業水平考試”的真題,讓學生試著做一下,并要求學生劃出不能正確解答的試題;再從課程標準中找出這些試題的對應知識點以及要求;再幫助學生在教材中確認這些知識點所在的單元。最后,結合本學期教材中每個單元的學習目標、所涉及的知識點,幫助每一位學生按單元列出各自不同階段的學習需要、學習打算,以及需要老師或同學幫助的地方。學生學習目標的設置,首先給教師“搭腳手架”提供切實的備課依據。教師根據學生需要進行補充教材的梳理,編寫多樣的適切的練習方式。其次,學生的學習目標也是教師關注和檢查學生學習的依據。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需要,撥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進度,幫助學生學會用拆繁求簡、知識遷移、演繹操練等學習方法。再者,在每個節點,教師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進行總結:列出自己已完成的任務,還需要努力的任務,標注出自己所做的努力,以及外援(同學和老師)的幫助。最后,再制定下一個學習目標,把未完成的任務也列入其中。在一次次設置目標、檢驗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看到自己每一個具體目標的實現,感知到自己能力的增長,擁有了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和學好英語課的信心,使“我需要更努力”成為英語學習的歸因。
3.幫助學生了解專業發展的需要,堅定繼續努力的決心
從歷年的中等職業學校的錄取分數線來看,中職學校的學生至少有50%學生的文化課有單科或多科是不及格的(沒有達到中考及格線),所以半數以上的中職學生是抱有“文化課學不好,就學好一門技能”的想法進入職業學校的。多年的教學經驗也告訴我們,對于中職學生,若要他們學好文化課并長久努力的學習,不能只一味強調文化課的需求與作用,還要把文化課與他們專業和自身發展的需求相關聯,才能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持久動力。
這里有個真實案例:多年前,有個制造專業的學生以中考英語成績79分(考卷滿分150分)進入我校。在參加幾次實操訓練之后,他就特別喜歡這個專業,覺得自己在專業上很有靈感,因此他有了要考取高職進一步深造、今后要成為優秀數控車床技術員的想法。他意識到,英語學科可能會阻礙他這個理想的實現,因此他除了英語課堂學習特別認真外,還主動找同學幫助,有問題就問同學或與同學一起來問老師,最后他在“三校生”高考中,以英語達83分(考卷滿分100)的成績,順利升入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旦學生熱愛自己的專業,想在自己的專業上有更大的提升,那么學生就會給自己定目標,并不懈努力實現目標。因此,教師應讓學生盡早了解自己的專業,喜愛自己的專業,確立人生目標。教師還應該盡力把英語學習與學生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發展目標關聯起來,使得英語學習變得真實而有意義,以此強化和持續學生的“努力”勁頭,使學生樹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正確人生觀。
參考文獻:
[1]蔡丹主講“兒童學習狀況評估與指導”,上海市教師教育管理平臺(十三五) 2017年春
[2]孫時進主編“心理學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