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建筑蘊含著豐富的東方魅力和深厚的思想內涵,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一個高中生的視野,通過對中國古代建筑所具有的文化意義及其在當前中學素質教育現狀的調查與簡要分析,對其更多融入當今教育嘗試性地提出建議。
【關鍵詞】中國古代建筑 傳統文化 中小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25-01
一、拓展中國古代建筑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1.文明歷史觀角度
建筑在人類社會進步的每一刻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國古代建筑是具有獨具魅力的藝術品,憑借著獨具特色的外觀、個性鮮明的色彩運用、美輪美奐的造型等特色,深受古今中外無數人的喜愛[1]。法國作家雨果曾說“建筑是石頭的史書”,盡管此話是針對歐洲的石構建筑而言,但同樣適用于屬東亞建筑體系的中國木構建筑,它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是不言而喻的,不同朝代的建筑是對當時生產力水平、社會精神面貌,以至對外文化交流的生動反映。對于古建筑的教學也應與文明、歷史有機結合,有利于學生多元理解人文內容,提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
2.認識角度
中國古代建筑設計是具有自然美和形式美的設計構思[2]。具體而微,從古代建筑的特色中汲取文化的精髓,拓寬學生對中國元素的積累,有利于古建筑的保護,在未來的設計生產中得以體現。中國古代建筑包含著民族的獨特性,承載著精神渴求。通過拓展中國古代建筑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在國內旅游參觀時,在建筑的“意”和“境”中,更能清晰地理解中華傳統建筑文化內涵,提升人文素養,陶冶情操。
3.學生素質角度
中國古代建筑是同時期先進科學技術與藝術美學的共同產物。古代建筑十分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除各種令人驚嘆的技藝外,不少古文化遺跡都保存完整,充滿人性化的古樸建筑是令人體會到藝術哲學的絕佳途徑[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鍛煉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的運用能力,激發對于學科內容的深挖探索精神;另外,使學生綜合提升美術素養。
二、中國古代建筑傳統文化教育現狀
1.校內教育
在目前的初、高中階段,中國古代建筑文化主要滲透在語文和美術課程中,但所占比重小,且呈現形式不夠鮮明:如,高中語文課本在《阿房宮賦》并未配以插圖說明,具體結構僅在注釋中標明。美術課本等也未能明確展示出古代建筑體的完整面貌。2017年語文高考大綱中,加入了對古代文化常識的增考,但參考資料中這部分內容僅只言片語。就這一問題,筆者通過問卷星在網上發布問卷,回答問卷者中,有老師也有學生,統計結果顯示,關于“了解梁思成先生多一些還是了解中國古代建筑多一些”問題的回答中,選擇前者的比例更大,這是相對客觀的結果,說明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常識教育較少。
2.校外環境
在發布的問卷中,關于“從哪些渠道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的問題,提供選項包括有:課本上有文章,我有仔細讀的;聽了講座;旅游留心觀察,聽講解;高考文學常識;自己看書;網絡雜志電視等信息來源;網上的課程,或選修的課程;美術課有講;其他(多選)。網上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旅游了解古建筑在各年齡段中占多數,通過自己看書及利用網絡、多媒體占比分別居2,3位,而這些信息大都不具有系統性。網絡上存在優質的MOOC,但受制于時間,功用等因素影響,僅相對少數人通過該渠道學習。
3.傳承創新
中國古代建筑具有東方藝術特色,對現代設計有較強的借鑒,但是在實際應用中,運用并且能嚴謹轉化創新的占比小。總之,在當前的學校及社會環境中,可了解信息形式及數量眾多,但是不夠系統,甚至會引起理解偏差。中國古代建筑知識普及度不高,并且在現代設計、規劃中應用不到位。
三、關于在中小學素養教育中拓展中國古建筑文化的建議
1.對于課本的修訂
課本作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教育形式,學校的教學內容調整普及度較高。為了不增加課業負擔,建議在語文課本(必修與選修)中相關位置附以插圖。在美術課本中作更為系統的論述,簡要說明中國古建筑主要分類與特征。
2.課外教育的建議
開設選修課程,在知識上,首先講明中國古代建筑體系的大體組成和發展歷程,再對其中的具體模塊進行相對細致的講解。為了提升學習動力,應與學校課內的知識有對應的融合,明確指出其與課內知識之間的聯系。具體的教學過程,最好能通過實際的繪圖,模型搭建,實際參觀,分析現代仿古建筑中不合理的地方等來綜合提升學生的認識和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書本和電子設備投射。教學過程也應充分考慮地域特色,比如從民居出發,包括在教育過程中就地取材。其他方面,把參觀建筑時的具體分析作為社會實踐活動也是良好的選擇。
參考文獻:
[1]牛志遠.古代建筑特色對現代建筑設計教育的影響探究[J].北方建筑,2017(6):59-62.
[2]朱文麗.傳統建筑裝飾材料在現代景觀設計中的文化體現[J].美術觀察,2015(6):127-128.
作者簡介:
劉吉豫,鄭州外國語學校高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