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兒
【摘要】本文基于對初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認識,探討如何將初中時政教學融入到培育學生核心素養中。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是把時政教學材料的篩選與時政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素養;第二是引導學生拓展與探究時政教學內涵,提高思想境界與時政教學價值,增強學生文化基礎素養;第三是引導學生在實踐與體驗時政教學中強化實踐創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與創新精神。
【關鍵詞】思品時政 核心素養 培育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63-02
2016年9月13日,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在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研究成果稱,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方面,并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要重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把現實生活的點點滴滴融入到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真正引導學生走向全面發展,落實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精神。而時政教學既能契合學生學習生活,又能密切聯系課程內容,是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平臺。筆者認為,立足于核心素養培養的時政教學要特別重視時政教學材料的篩選、時政教學在教學內容中的拓展及時政教學的體驗實踐等三方面。
一、引導學生甄別與篩選時政教學材料,深化時政教學內容。
在核心素養下,學生學會學習與健康生活成為了初中時政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新課標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一方面,現代思想品德教育要求我們,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教會學生學習遠比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重要得多,因此學會學習與健康生活是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從學生自主發展角度來看,學生的無限可能既不會定義于某門課程,更不會定義于某位教師,其發展前途取決于學習方法的得當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而這兩者恰恰又是學會學習與健康生活的體現。而時政教學可以通過引導學生自主甄選材料來培養學生自主發展的能力,并進一步深化時政教學的內容。時政教學作為思想品德與修養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材料的篩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這主要由于篩選時政材料不僅有助于學生接收信息、強化思考,而且有助于學生培養樂學善學的良好習慣。
甄別與篩選時政教學材料,是學生思品課程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也是自主發展素養培養的需要。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思想品德《網絡交往新空間》為例,由于網絡信息化的迅猛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現實擴大到虛擬網絡,這就必然帶來了交往空間與交際平臺的增加。而結合時政材料來開展本課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網絡發展的現狀,更是學生學會學習與健康生活素養培養的好時機。筆者在上課前就讓學生結合時事與新聞,甄選有效的案例來進行。但無一例外,學生們所選案例都是網絡交往存在的不足、受騙等負面的新聞案例。誠然這可以幫助更多的學生避免網絡交往受害,但實質上反映出新聞輿論對中學生網絡交往的片面看法。于是筆者和學生一起,結合學習內容重新甄選材料,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交往。在這一過程中,筆者不僅把學習內容滲透在甄選時政材料的過程中,更是通過網絡地球村的構建與人際交往原則,引導學生培養學會學習與健康生活的素養,促進了學生自主發展。而在這一基礎上,更是把2016年G20杭州峰會聯系起來,把個人的交往與國家的外交聯系起來,在深化教學內容的同時也深化了時政教學的內容,提升了學生對網絡人際交往的認識。由此可見,對于時政教學而言,要把身邊實際出現的現象與國家時政聯系起來,在甄選過程中學會判斷、學會學習并能運用到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從而深化時政教學內容。
二、引發學生拓展與探究時政教學內涵,豐富時政教學意義。
在時政教學運用過程中,還要適當引發學生拓展時政教學的內涵,實現思想品德教學讓學生知其然與知其所以然的同步提高。時政教學既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外在社會表現,又是課堂教學內涵的延伸。運用好時政教學,一方面既能很好開展課堂教學,使學生掌握扎實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另一方面更能通過時政教學讓學生與社會接軌,把學習到的知識延伸到課外現象的解決過程中,實現思想品德學以致用的功能。在日常的時事政治活動中,由于初中學生的認知,對社會時政的看法往往不深刻,流于表面且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響,不能很好地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中政治教師要針對這一實際問題,通過引發學生拓展并探究時事政治的內涵,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知識體系同時,也能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底蘊。而這就是學生發展核心的文化基礎,即科學精神與人文底蘊。
以大陸與臺灣的兩岸問題為例,目前兩岸問題處于相對冷淡的狀態,很多初中學生往往會受社會與網絡蠱惑,認為應當用武力解決臺灣問題,早日實現祖國統一。但實際上并不能簡單批判學生偏激,而可以從國家發展的大計上進行分析。為此,筆者在人教版九年級第二單元學習中,設置了一堂“當下要不要武力解放臺灣”辯論課,讓學生提前找到相應時事政治材料來進行論述。辯論的結果不重要,但過程卻讓所有學生們上了一堂臺灣歷史課。學生們從歷史、現狀、發展需要、民族大義、法理依據等全方位對兩岸關系進行了梳理與拓展,探究了“打”與“不打”的種種利弊,不僅更深刻了理解了當下的國情,而且更理性看待兩岸關系。在小結時,筆者還加入了兩岸一家親的親情論述,更是讓學生們對祖國統一形成了“只有有1%的和平統一希望,就不能輕言放棄”觀念。通過這節課的辯論,豐富了學生對兩岸問題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理性判斷的科學精神,有助于學生形成較扎實的文化基礎。因此,引發學生對時事政治教學內涵的探究,是立足于初中學生文化基礎的核心素養,著眼于時事政治教學更豐富的價值導向,有助于學生人文底蘊的培養與科學精神的形成。
三、引領學生實踐與體驗時政教學成果,增強時政教學實效。
要增強初中思想品德時政教學的實效,就要加強時事政治教學成果的實踐與體驗,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參與到社會生活中,才能培養學生實踐創新和責任擔當素養。如上述兩岸問題,學生們缺乏對真實戰爭的體驗,不懂得血與火的殘酷,自然就不可能有很強的責任擔當。但要引領學生實踐并體驗時事政治教學成果,在踐行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與實踐創新,就要注意以下三點:其一是學生實踐與體驗的時政教學成果必須要與學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忌諱用假大空的材料進行無謂的幻想式討論,這無異于紙上談兵;其二是時政教育成果要具有開放與參與性,不要把個案當成了典型進行體驗,這與讓學生個個去體會馬云式的創業沒有太大的區別,不可能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與社會擔當;其三是實踐與體驗活動重在參與,要充分調動學生在時政教學中的積極性,發揮其主人翁作用,減少外在的干擾,力求引導學生在實踐與體驗中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道路。這三點簡而言之就是學生在實踐與體驗時政教學成果要真實、包容與充分參與。只有真實并包容,每個學生才能發揮自我能動性,真正參與到踐行過程,而這恰恰又是培養學生責任擔當與實踐創新素養的重要基礎與前提條件。通過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就可以從自我的切身體會中去鞏固、發展時政教學成果,實現增強時政教學實效的目的。
以九年級中的《學會合理消費》為例,中學生不合理消費的現象在當下比較突出,尤其是隨著網絡購物的興起與電子產品的飛速更新,初中學生中很容易形成攀比之風。針對這一現象,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消費,就可以通過時政教學的實踐與體驗,引導學生理性進行消費。為此,筆者進行了一個較長時間的實踐與體會活動,即讓學生自主做賬,把每天的所有消費都記錄下,并在一個月的周期內進行比對。一開始學生并沒有覺得有太多的感受,但隨著時間的過去,有細心的學生發現了問題:即每天看似很小的不良消費,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會成一筆不小的支出。當一個月的結果出來之后,每個學生即使是自我比對,都能找出很多的小問題,日常不合理的消費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因此,筆者又讓學生通過自我的體驗進行自我糾正,并做好消費預算計劃,并請家長或好友監督。事實證明,學生們不僅開始學會了節約,還會利用支付寶的理財功能余額寶賺取利息,更促進了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培養了學生責任擔當素養,家長們也為孩子的成長而點贊。
總之,在核心素養下時事政治教學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視為天然的目標與要求,通過時事政治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引導學生在時事政治教學材料的甄選、內涵的拓展與探究、成果的實踐與體驗中培養并增強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落實新課標與新課改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向穎.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思品課學生“多元評價”體系建構[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7,(06):21-24.
[2]許艷.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路徑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5):127.
[3]陶鴻.聚焦核心素養 走向教學生活化——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7,(0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