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梅
[摘要]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營養劑和催化劑,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的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環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教學質量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培養學生的興趣”。數學本身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和應用性非常強的學科,小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年齡的增長,對有些知識缺少了原有的興趣,久而久之,對數學產生了厭煩情緒,學習成績也急劇下降,嚴重影響了今后的學習,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有興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會進取,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的能力都會增強,學習成績才會提高。
一、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
“親其師,信其道”,現在的學生都非常有個性,常常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而討厭某個學科,要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課下可以與學生多聊天,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知到你的平和。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具有幽默感,不要總板著臉,讓本對數學感興趣的孩子離你越來越遠。當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沒有理解、掌握時,要彎下腰,為學生耐心講解,從一年級起,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你熱愛學生,學生就會喜歡你,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你教的課產生興趣。這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
二、設置有趣的教學情境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的導入環節,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采用講故事、游戲、比賽等一些有趣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探究的欲望,從而,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學一年級《認識圖形(一)》這一知識時,我采用了故事導入:“同學們,圖形王國你們知道嗎?這個王國中有兩大家族:平面圖形家族和立體圖形家族,這兩大家族中都有很多成員,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特點,你想了解它們,掌握它們的特點與它們做朋友嗎?好,我們今天就先來認識一下立體圖形家族中的一些成員吧!”這樣設計,將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學生學習熱情被有效地調動了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增加有趣的教學環節做調劑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上課時,小學生集中精力的時間一般維持15-20分鐘,時間一長,注意力便會分散。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時得到了較好地調動,可隨著新知的學習,尤其是計算類或概念類的教學就顯得很單調、枯燥,教師這時候要適時設計一些有趣的環節,或利用一些教學媒介來提高學生的興致。
1.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學五年級《三角形面積》一課時,在學生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播放多媒體,通過課件直觀的演示把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加深學生的認知。這樣強化了學生對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理解,有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習難度,滲透了“轉化”的教學思想,提高了學生運用三角形面積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運用游戲、比賽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動,無論年齡、性別,人們總是喜歡游戲的,假如在讀書的時代,我們也能化讀書的活動為游戲,那么讀書不是會變得更有趣,更快樂,更有進步了嗎?”
計算教學一直是比較枯燥的,在新知學習后,可以針對學生的心理,采用適當方法,激起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好玩心理我采用游戲法進行教學,如“青蛙跳找朋友”。我在每名學生手中發放一張卡片,卡片上可以是課上剛學的計算題目,也可以是答案,讓一名“小青蛙”拿著題卡跳到前面,面向同學們念題目,并問“我的朋友在哪里?”“你的朋友在這里”拿著與他題卡相對應的“小青蛙”跳到他的面前,如果他們找對了,同學們一起做動作,并發出“呱呱呱”的聲音,同學們做擺手的動作,再繼續找朋友。這樣的游戲學生非常樂于參與,在游戲中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了對知識的掌握。
四、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起學習興趣
小學數學是與生活聯系非常緊密的一門學科,如果學生在學習時只是把他當成一個知識、一項任務來完成,并沒有很好地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這時教師要發揮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感知數學的生活性。
例如,生活中的折扣問題、儲蓄問題,這些問題學生可以自己到生活中體驗,增加生活經驗,鞏固數學知識。恰逢學校舉辦愛心義賣活動,我利用這個時機,與學生一起做好準備工作,讓學生們對自己的商品進行了明碼標價,新書未有折損可標原價,自己看過的舊書按磨損程度進行打折處理,標上折后價。學生們非常細心,能從生活實際出發,切實的將折扣問題進行正確應用,很好地理解了折扣的道理和原理,小小義賣員做起“生意”來有模有樣,最后,將自己義賣所得全部進行了愛心捐贈。針對這次義賣活動,我引導學生做總結,根據班級和學校愛心捐贈的錢數,帶領學生進行儲蓄計算,如果這些錢存一年,活期、定期利息是多少,本利合計又是多少等,這次活動學生參與熱情高,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進行了有效結合,親身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生活化,深刻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
五、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新課程標準提倡的一種課型,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訪談、查找資料、討論等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例如,教學三年級《制作活動日歷》這節課時,我先引導學生回顧相關知識,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日歷,結合實驗素材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點討論:1.四個小正方體木塊,怎樣分配能更好地表示一年的月份數,一個月的天數和一個星期的天數呢?2.一個星期七天,在一個正方體木塊上怎樣表示?3.一個月最多有31天,最少28天,在兩個木塊上怎樣表示呢?在明確這幾點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制作,教師進行巡視指導,最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點評。學生由于積極參與,無論是匯報還是點評都能說得很好,這節課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探索、實踐,通過活動獲得成功,學生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六、有效利用教科書中的每個版塊,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教材是根據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數學學習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精心編寫而成的,我從教二十余年,深切感知到教材編寫的變化,現在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有 “數學游戲”“你知道嗎?等板塊,多數被教師忽略或一帶而過,并沒有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例如,四年級《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這一單元后面有一個“數學游戲”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中我帶領學生一起動手操作:拿出準備好的兩根一樣的長方形紙條,標上①②,將紙條①的兩端粘起來,形成一個環,把紙條②一端旋轉180。,再粘起來,也形成一個環。問學生①號環和②號環各有幾個面?再用彩筆沿②號環中間畫一條線,學生發現:②號環只有一個面,這時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了起來。教師告訴學生,這就是神奇的莫比烏斯帶,它是德國數學家莫比烏斯在1858年在偶然間發現的,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莫比烏斯帶”,也有人叫它“莫比烏斯圈”,還有人管它叫“怪圈”。為什么說它怪呢?它還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我們繼續來研究吧!在動手操作之前讓學生猜想一下,如果沿著剛才畫的線剪開這個圈,會怎么樣?下面我們一起動手剪一下吧,結果:變成了一個更大的圈,它還是莫比烏斯圈嗎?教師又將②號環平均分成三份,沿它的三分之一處剪下去,會什么樣?同桌合作得出的結果:一個大圈套著一個小圈。莫比烏斯帶不僅好玩有趣,還被應用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如過山車、機器上的傳送帶等。如果同學們想了解它更深的奧秘,課下可以多研究一下。這節課上,學生大膽猜想,愉快體驗,有效地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奧秘的興趣和熱情。
總之,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營養劑和催化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方法設法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身心愉悅,使學生的學習信心得到培養和提高。這樣,學生的數學學習才有動力、有收獲,教師的數學教學才能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胡志海.小學生心理學[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源發.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策略[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