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摘要: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培養的過程中不能僅僅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要結合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職業精神。而工匠精神就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在生產的過程中對職業的技能、態度和精神理念。本文以高職建筑類專業為例,初步探討怎樣從職業教育中培養專業性的“工匠精神”人才。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students. They must combine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s for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Craftsmanship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rofessionalism. It i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ttitudes, and spiritual concepts of employe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takes th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al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how to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craftsmanship from vocational education.
關鍵詞: 工匠精神;校企合作;社會服務
Key words: craftsmanship;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ocial services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18-0208-02
0 引言
“工匠精神”屬于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教育范疇,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傳承是德國、日本等國際制造業強國的寶貴經驗。而科技部部長日前表示:“工匠精神”要從職業教育抓起。本文以高職建筑類專業為例,初步探討怎樣從職業教育中培養專業性的“工匠精神”人才。
1 建筑行業的“工匠精神”
1.1 工匠精神的內涵
春秋時期,攻城用的“云梯”,舟戰用的“勾”,“機關備制”的木馬車,以及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鉆、刨子、鏟子、曲尺,劃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復研究、試驗出來的。作為建筑行業的祖師爺魯班身上所體現的,這種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就是最原始最真摯的的“工匠
精神”。
“工匠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敬業精神,是對每個人所從事工作的鍥而不舍,對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對每一個工作崗位的每一件事情都不能放松。另外,創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延伸,小到每一個工作環節高質高效的創造,大到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都是工匠精神。
1.2 建筑行業對“工匠精神”的需求
工程質量是建筑行業施工企業存在的根本,而且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企業能否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建筑產品,建立優質品牌、良好的口碑,能否在建筑行業中得到同行的認同,都取決于建筑施工的質量控制與管理。為了加強工程質量的控制與管理,住房城鄉建設部于2014年專門下發了《工程質量治理兩年行動方案》的文件,然而通過對工程質量和建筑市場的執法檢查,依然發現了不少材料偷工減料;施工不符合設計文件要求;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夠,違反強制性執行標準;轉包、掛靠行為;缺乏施工許可證強行施工等工程質量問題和市場違法行為。
在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成為了成為了社會中的主流價值觀。人們從事一切制造、生產、服務活動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現效益的最大化。在追求利益的同時,卻忽略了工匠精神。建筑行業中,經常出現的新樓剛交付,墻體就出現裂縫;建筑裝飾產品中的產品質量不合格等等現象,都嚴重損壞了消費者的利益,嚴重威脅到了業主的安全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也許能得到暫時的利益,但終究將付出慘重的代價,也難免被淘汰的厄運。
而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業人不能被當今社會中存在的“投機取巧”、 “急功近利”、 “浮躁不安”等不良現象所影響,不能把工作當作賺錢的途徑。而是應該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的理念。
作為向企業輸送第一生產力人才的主要途徑的高職院校,怎樣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建筑類專業人才,就成為了我們研究的主要任務。
2 建筑類專業“工匠精神”培養探討
2.1 日常教育是培養建筑類專業“工匠精神”的基礎
日常教育包括校園文化教育和專業教師的就業指導教育。校園文化教育應和企業的需求相結合,把企業對工匠精神的需求引入校園文化的宣傳教育中,從小事中培養學生對工作、學習一絲不茍,認真負責,追求創新的精神。而專業教師的就業指導教育,除了明確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未來的就業方向以外,更重要的應該是有針對性的把建筑行業,由于人為存在的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等原因而造成的建筑的安全隱患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深刻理解建筑工程專業施工安全以及工程質量的重要性,這樣學生以后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則更能從工匠精神的角度,汲取自己所需要的專業知識,并能在工作之后,迅速融合到企業文化中。
2.2 “雙師徒制”的專業教育是培養建筑類專業“工匠精神”的提升
“雙師徒制”是有學校和企業共同與校內的學生建立師徒關系,分別針對學生的專業理論和實踐操作有針對的進行指導的一種教學方式。通過這種方式能使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質的提升,使最終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有過硬的土建專業技能又能具備良好的社會價值觀,使建筑類專業學生的“工匠精神”得到進一步提升。
2.2.1 加強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力度
土建專業群與企業進行校企合作的共贏點較多,雙方應不斷融合,相互提升。加強學校與企業間的交流學習,通過對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專業實訓課程的設置的共同開發,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做到校企真正的融合發展,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校內通過聘請企業優秀的人才擔任土建專業群的校外兼職教師,在教學中突出崗位特色,尤其是針對專業實訓課程,校外兼職教師和校內教師共同商討明確培養目標,再結合實際工程制定個性化實踐教學方案、執行全過程的跟蹤控制。這樣學生通過系統化的學習和“雙師徒制”的特色教學模式的指導,學生校內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將得到大幅度提升。
校企合作的另外一大特色即是頂崗實習。我校的土建專業目前有一部分同學在中鐵航空港、東北軍輝路橋集團有限公司、廣聯達有限公司等單位進行頂崗實習。通過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存在的專業教學問題的反饋,再加上校內專業教師與企業的能工巧匠的對接,增強了學生頂崗就業的能力。同時通過實習學生的反饋,及時和企業老師的溝通,共同再次修訂土建類專業的教學計劃、授課計劃,這樣對學生的教學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同時在頂崗實習的過程中,企業對學生的第一課即是介紹企業文化,企業理念;不斷地給學生灌輸施工中的質量和安全問題。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的融合,使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具有高技能的職業能力,同時也具備了高素質的社會價值取向,成為了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社會人。
2.2.2 增強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
引入企業到校內共建生產性實訓室,是校企合作的進一步深化。它能實現與企業環境、設備、項目的零距離對接,有利于增強學校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以我校為例,在近幾年依托國家骨干院校的建設,和鄭州鐵路豫鼎工程檢測有限公司共建了工程材料試驗與檢測中心;和廣聯達有限公司共建了建筑業務模擬實訓室。這些實訓室與企業環境、設備、項目進行了零距離對接,體現了企業一線現場操作流程、操作工藝、操作技能。其中工程材料試驗與檢測中心建成后,每學期承擔了周圍外校材料檢測的實訓課程;建筑業務模擬實訓室建成了承擔了2014年的河南省工程造價技能培訓項目和日常的對外培訓項目。在對外服務的過程中,教師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專業技能專長,為外校的學生和教師解決實習實訓中的切實存在問題。同時,土建類的學生們也以志愿者的輔助身份積極參與到這些項目的對外服務中。學生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其自身的專業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項目管理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提高了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競爭力、自身素養和適應職業生涯的能力。
同時,學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通過提升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就要求教師不僅僅是教學專業,也必須具備行業專家的經驗與能力。作為“雙師”素質的教師要積極的參與土建行業的課題研究和對土建類企業的技術服務。在課題研究和技術研究的過程中,把其中一些輔助性工作交給學生來做,提高他們專業研究的積極性和深入性。
3 小結
高職院校在對學生培養的過程中不能僅僅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要結合企業對高職人才的需求,同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職業精神。而工匠精神就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在生產的過程中對職業的技能、態度和精神理念。而建筑類專業對從業人員在工程質量、安全方面的要求更高,更急需高職院校培養出“工匠精神”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職教論語,2014(8).
[2]鄧成.當代職業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當代職業教育,2014(10).
[3]章文.基于傳統“工匠精神”的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藝術設計研究,2015(9).
[4]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12).
[5]汪洋,周向陽,林清輝.高職土建類專業“雙師徒”制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