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關鍵詞】 數學教學;應用題;讀題;析題;解題;歸納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10—0062—01
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可以鞏固學生所學的基礎知識,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學好應用題呢?
一、讀題——認識應用題的前提
讀題是弄清題目、情節內容和數量關系的先決條件,只有正確讀題和理解題意,才能正確解答應用題。因此,學生首先要準確地讀題,仔細看清題目的每一個字、詞、句,從題目的整體上進行感知,進而理解題目。同時,教師要保證題目感知的準確性,給學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這樣,學生才能尋找解題的突破口,叩開答題的大門。其次,教師要讓學生弄清題目的數量關系,從數量關系進行推理,加強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及運用,并把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概括成關系式,這樣有助于學生深刻記憶。同時,學生對一些名詞術語的含義理解也要更好地掌握,如差、積、商的意義,增加、擴大、減少、縮小的含義等。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題目的隱含條件,讓學生在讀題中觀察、比較、判斷、分清題目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通過分析隱含條件實現由已知到未知的過渡,為解決問題打好基礎。
二、析題——解答應用題的關鍵
析題就是理清解題思路,培養和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中心環節。要更好地析題,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用實物演示、學具操作、畫線段圖或示意圖等輔助手段,使數量關系直接地顯現出來,以減緩學生思維的坡度。指導學生理解題意時,教師要盡量運用直觀教具或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用實物或看圖進行實際操作,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操作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幫助他們積累經驗,分析題目。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分析法和綜合法。分析法是從問題入手,讓學生根據數量關系,找出解決這個問題所需要的條件,再逐步推理,直到全部找出解題所需要的條件;綜合法是指由已知條件出發轉向問題的分析方法,讓學生選擇已知數量,然后找出通過已知數量可以解決的問題,再逐步推導,直到求出問題的解為止。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針對不同的題型,運用不同的解題策略,并鼓勵他們利用已知的解題經驗來解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如畫圖法、列表法、列舉法等)。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題目條件運用尋找規律、猜想驗證、化繁為簡、逆向思考、模擬假設等方式,找到解題的策略。
三、解題——解答應用題的根本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思路列出算式,按正確的解題步驟解答應用題。教師應運用學生獨立嘗試探索和小組交流等多種方式來教學。列式時,分步式和綜合式要適當兼顧,并鼓勵學生多列綜合式。在學生列式的過程中,教師要檢查學生的列式與思路是否一致、數據是否抄寫正確、單位換算是否正確等。其次,教師要讓學生重視計算的過程,嚴格按照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計算。最后,教師要檢查學生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答語是否完整,單位名稱是否寫了上去,結果是否符合題意,是否符合常理。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驗算方法,如聯系實際法、問題條件轉化法等,還應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四、歸納——應用題學習的遷移和升華
所謂歸納,就是在觀察的基礎上,發現不同對象之間的聯系和區別,然后歸納出它們所共有的特征,進而得出一般的結論。歸納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方法,是從很多事物中找出其共同的部分,歸為一類,概括出它們的要點。在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突出歸納,加強感悟,努力讓學生通過歸納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的途徑,從而解決數學問題,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首先,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多層次、多角度的練習題,通過練習題加深對新課的鞏固。教師在練習的安排上要有層次,有適當的坡度,還要有一定的彈性,并加強對學生的指導,通過練習加深學生的理解,豐富解題經驗,優化解題過程,熟練解題技巧,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邏輯性。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進行系統整理歸納,要讓學生完整地、有系統地敘述應用題的分析過程,并將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歸納,這樣可以在鞏固舊知識的同時,也可以達到預習新知識的目的。同時,通過總結加強記憶、加深理解,有利于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固的基礎。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