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婕
【關鍵詞】 數學教學;探究;情境;合作;交流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113—01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當前教學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探究能力就是其中一種。注重探究教學能夠讓初中數學課堂更具有靈活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及數學知識水平,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實施探究教學呢?
一、創設情境,培養探究興趣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因此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精心設計教學情境,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
例如,教學“勾股定理”時,首先教師向學生介紹關于勾股定理的知識:勾股定理是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的,西方國家稱勾股定理為“畢達哥拉斯”定理。我國著名的《算經十書》中最早的一部是《周髀算經》,書中記載有“勾廣三,股修四,徑隅五”,作為勾股定理特例出現。之后,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情境:甲船以10海里/小時的速度從港口向北航行,乙船以20海里/小時的速度從港口向東航行,同時行駛3小時后乙遇險,甲調轉航向前去搶救。船長想知道兩地間的距離,你能幫忙算一下嗎?實踐證明,這樣創設情境,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究、學習中去。
二、自主探究,構建新知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進而打造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筆者認為,要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兩點:學生能夠自己說出來的,教師就不要去說;學生能夠自己做到的,教師就不要去教。
比如,教學“平方根”時,教師利用問題來引入新課:小明到裝飾城購買瓷磚,老板給了他一塊面積為4dm2的正方形瓷磚,聰明的你能告訴小明這塊瓷磚的邊長嗎?若面積為5dm2,則邊長為多少呢?學生們經過思考和探究之后回答,若面積為4dm2,則邊長為2dm。在探究面積為5dm2時,有的學生耍小聰明回答邊長為2.5dm。但是隨后就有學生提出質疑,邊長不能為2.5dm,如果邊長為2.5dm,那么它的面積就為6.25dm2。通過探究,我們可以得知4的平方根是2,6.25的平方根是2.5,那么,當面積為5dm2時,邊長的長度應該是將5開平方所得到的數。由這個問題,展開平方根的教學。
三、合作交流,完善認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出問題情境之后,可以引導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積極交流。實踐證明,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和評價,能夠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完善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在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合理分組、注重評價、隨時巡視,幫助學生解決不會的問題。
比如,學生在合作學習“互逆命題”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說出下列命題的逆命題,并判定逆命題的真假。①既是中心對稱,又是軸對稱的圖形是圓。②有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③磁懸浮列車是一種高速行駛時不接觸地面的交通工具。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與探究,大家列出了這三個問題的逆命題:①圓既是中心對稱,又是軸對稱的圖形;②平行四邊形是有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③一種高速行駛時不接觸地面的交通工具是磁懸浮列車。并對其進行了判斷,對于這三個逆命題來說,①是正確的,②是正確的,③也是正確的。通過合作探究,學生加深了對逆命題的理解,并學會了如何對逆命題進行判斷。
總之,探究教學以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主要核心,它提倡創設符合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通過對所學數學知識的運用,探索新知,解決數學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探究,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幫助作用,能夠讓初中數學課堂展現出靈性,讓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水平的提高得到有效保障。
編輯:謝穎麗